如何提高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

2022-06-11 22:26叶文婕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2年4期
关键词:常春藤枝条内容

叶文婕

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课文往往篇幅不长,内容也相对简单,理解起来难度不大。到了高中阶段,他们接触到的课文篇幅变长,内容也更为复杂,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此,如何帮助他们提高理解文章的能力呢?笔者认为,文以载道,语言文字不过是作者借以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一种工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学生围绕人物、事件等展开阅读,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一、引导学生从人物入手,把握文章的内容

读过《包身工》的人往往会对文中的“芦柴棒”“东洋婆”“小福子”等人物印象深刻。原因就在于作者向读者充分展现了包身工苦难的生活状态,揭示了包身工制度的黑暗。

全文共50个自然段,篇幅较长。但整个作品都是围绕“包身工”和雇佣、压迫“包身工”的人物展开的。典型人物有“芦柴棒”“带工老板”“老板娘”“东洋婆”等。那么,课文围绕这些人物写了什么内容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包身工”这一人物群体人手,把握文章的内容。

仔细阅读,学生不难发现,作者详细记述了包身工一天的活动,包括起床、就餐、上工等,按照时間顺序展开,突出表现了失去自由的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作者在文章开头便描写了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展现了她们的慌乱、无奈和麻木,并补叙了她们的来历、身份,初步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接着,展示了包身工的早餐:“这是一顿猪狗不如的饮食”,清晨四点多起床,吃这样一顿早餐,然后再辛苦劳作六个小时,带工老板的刻毒不言白明;同时,插叙之所以会有包身工制度的原因,“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从而进一步揭露包身T制度的黑暗。最后,描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她们完全被置于非人的境地:她们在噪音、尘埃和湿气这三大威胁下艰苦地劳作,耗尽了血汗还要被殴打、被罚钱;同时插叙了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膨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与掠夺。

二、引导学生从事件入手,把握文章的内容

学生在读完一篇课文后通常能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却说不清楚作者是如何写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不会根据文章的内容对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行分析。要知道,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必定是先“谋篇布局”,再进行写作。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事件人手,分析作者的思路,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以《冈绿记》为例。该文的描写对象是一株常春藤,事件则是“我和常春藤的‘交往经历”。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和‘绿是如何‘交往的”。结合作品来看,作者由“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开头,交待了事情发生的背景;再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然后对绿枝条进行描写,表达了“我”对它的喜爱之情;之后写“我”将常春藤“冈禁”后,绿枝条的变化过程(从“浆液丰富”到“渐瘦渐弱”);最后,“冈绿”结束,情感回到原来的恋绿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写出了自己心情的起伏和绿枝条命运的变化。从一开始的欣喜不已,到“魔念”生长,再到冈禁绿枝条,最后到将其放生,作者含蓄地表达了对“绿”的喜爱与追求。从事件人手,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和事件人手,提升他们理解文章的能力,为其学好语文打好基础。CB137258-23E3-401F-BDF1-F05372C81164

猜你喜欢
常春藤枝条内容
常春藤妈妈和她的孩子
闪光的枝条
冬天的枝条是破折号
常春藤
绝句
冬的消息
一株常春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