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B气田海底扇复杂砂体地震刻画

2022-06-13 06:47晁彩霞于俊峰胡胜辉杨丽陈之贺
断块油气田 2022年1期
关键词:砂体水道剖面

晁彩霞,于俊峰,胡胜辉,杨丽,陈之贺

(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海南 海口 570312;2.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0 引言

莺歌海盆地东方B气田为受物源、古地貌和水动力变化事件控制下的浅海重力流沉积,砂体分布及叠置关系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1-4]。 目前,对东方区块的沉积模式及沉积微相类型精细研究认为[4-6],该区主要沉积微相为侵蚀水道、分流水道、水道侧缘及朵体沉积。其中,侵蚀水道微相主要受先成洼陷控制,经历沉积—侵蚀过程,砂体厚度大,叠置关系复杂,是地震剖面上等时体和岩性穿时体的地质成因[7]。气田的不断开发,揭示了F8d井区砂体叠置及横向连通性认识不清的问题。为规避风险,提高后期调整挖潜成功率,笔者充分吸收了前人成果,在沉积微相导向下,主要运用地球物理方法,对复杂砂体进行了逐级解剖。

研究区多井钻遇复合水道砂体厚度为45 m左右,单一水道砂体厚度一般大于12 m。2016年高密度采集三维地震数据主频约为35 Hz,有效频带范围为8~65 Hz,目的层砂岩速度约为2 300 m/s,地震资料品质相对较高,满足储层砂体精细刻画要求;因此,针对F8d井区,利用地震相特征分析、正演验证,结合岩石组合特征,明确了沉积微相类型。在复合侵蚀水道砂体内部,根据地震相特征,在全局优化地层模型的约束下拾取等时属性切片,研究厚层单一水道砂体的沉积期次、叠置关系及横向展布,运用高分辨率波形指示反演,结合测井旋回特征对薄储层单一水道砂体叠置样式进行分析,明确了侵蚀水道内单一水道砂体沉积特征。

1 地质概况

莺歌海盆地平面上由4个一级构造单元组成[8],即莺西斜坡、莺东斜坡、河内坳陷、莺歌海坳陷。东方B气田位于莺歌海坳陷内,属于高温高压气藏,目的层黄流组一段沉积砂体主要来自西部的蓝江三角洲[8-9],以浅海重力流沉积为主,主力气层包括黄流组一段Ⅰ气组(H1Ⅰa)、黄流组一段Ⅱ气组(H1Ⅱb)。 黄流组一段Ⅱ气组沉积时物源供给充足,受到先成洼陷限制性重力流侵蚀—充填—溢出沉积模式控制,主要发育多期叠置的厚层侵蚀-充填水道、水道侧缘等沉积微相;黄流组一段Ⅰ气组受平缓斜坡非限制性漫流沉积模式控制,以分流水道、朵体为主,局部发育厚层侵蚀水道,且受后期泥质水道的侵蚀改造,砂体展布及砂体叠置连通关系复杂。

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2.1 侵蚀水道

侵蚀水道岩性以中—厚层、浅灰色粉—细砂岩为主,砂质较纯,内部偶见泥岩撕裂屑。自然伽马曲线表现为平滑的高幅度箱形,顶底突变。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多个低频、强振幅、高连续性的同相轴特征,对下伏地层具有明显的侵蚀现象,外部形态为宽U形或深V形,下切特征明显。

2.2 分流水道

分流水道单层砂体厚度减薄,主要为厚层块状层理粉细砂岩,可见平行层理(粉)细砂岩、波状层理(粉)细砂岩、水平层理粉砂岩等,由下往上粒度逐渐变细,反映水动力逐渐减弱。测井曲线表现为中—厚层高幅齿化箱形,底部突变,顶部渐变或突变。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席状低频、强振幅、强连续性的单一同相轴特征,对下伏地层侵蚀特征不明显。

2.3 水道侧缘和朵体

水道侧缘和朵体岩性以水平层理粉砂岩为主,局部富集泥质碎屑、泥质条带,测井曲线表现为中—低幅弱齿化钟形或指形,主要发育在海底扇周缘或海底扇水道末端,砂体厚度整体较薄,物性较差。朵体主要以朵叶体的形态分布在沉积主体前端。其岩性偏细,主要为灰色粉细砂岩、粉砂岩夹泥质纹层或砂泥岩互层,泥质含量较高,细砂岩中发育低角度交错层理,粉砂岩中发育小型沙纹层理、水平层理,生物遗迹现象丰富。自然伽马曲线呈现低幅弱齿化钟形或低幅尖指形,为反韵律沉积。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席状中弱振幅、连续性中等的单一同相轴。

3 沉积微相导向的复合砂体识别

东方B气田黄流组一段主力气层包括H1Ⅰa,H1Ⅱb气组,H1Ⅱb气组主体区垂向存在2期砂体,分别对应H1Ⅱb上,H1Ⅱb下砂体,2套砂体之间存在明显的泥岩隔层。F8d井区Ⅰ气组沉积微相认识目前存在争议,气田开发实施前,主要依据过F8d井的典型地震相(强振幅下切U形多轴特征(见图1a)),解释为侵蚀水道,水道内部垂向由2期水道砂体叠置,缺失H1Ⅱb上砂体。

图1 过F8d井地震剖面

随着开发井数的增多,根据砂泥标志层及过F8d井典型地震剖面(见图1b)认为,F8d井为分流水道沉积,将原侵蚀水道内部的2期砂体下部划分为H1Ⅱb下分流水道砂体,上部为H1Ⅰa分流水道砂体。

3.1 基于地震相的沉积微相分析

F8d井区地震相的多解性导致F8d井区的沉积微相认识、复合砂体对比及叠置样式结论的不同。侵蚀水道和分流水道微相的岩相及测井相特征差异不大,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地震相。地震剖面上,侵蚀水道对下伏地层具有明显的侵蚀现象,外部形态为宽U形或深V形,下切特征明显;分流水道表现为低频、强振幅、强连续性的单一同相轴特征,对下伏地层侵蚀不明显。

东方B气田黄流组一段H1Ⅱb上,H1Ⅰa气组沉积时期,局部物源方向为北西—南东向,垂直物源方向进行地震相特征分析(见图2)。3期侧向迁移侵蚀水道下切特征明显。第1期侵蚀水道携带大量沉积物对下伏地层侵蚀冲刷能力强。第2期侵蚀水道对下伏地层侵蚀冲刷能力变差,规模变小。第3期侵蚀水道在近物源处对下伏地层侵蚀冲刷明显,向前推进的过程中,随着沉积物的卸载,能量减弱,侵蚀冲刷特征不明显。

图2 垂直物源地震剖面

3期侵蚀水道在近物源处互相独立,向远物源方向推进的过程中,相互切割叠置,在B12井位置,3期侵蚀水道连片,地震剖面上呈U形强振幅强连续反射特征。

3.2 地震正演验证

由地震相特征分析可知,H1Ⅰa气组沉积时期F8d井区整体为3期侧向迁移侵蚀水道砂体沉积,侵蚀切割下伏的H1Ⅱb上砂体。但在某些地震剖面,侵蚀水道下切特征不明显,出现同相轴不连续现象(见图1b、图2a)。为此,针对不支持该侵蚀水道的地震剖面,运用正演模拟技术,建立侵蚀水道地质模型,分析侵蚀水道微相合理性(见图3)。

图3 正演分析

正演模拟砂泥岩速度运用F8d井点附近的速度,即砂岩纵波速度为2 392 m/s,密度为2 300 kg/m3;泥岩纵波速度为3 697 m/s,密度为2 500 kg/m3。正演模拟频率35 Hz。由正演结果可知,侵蚀水道模式出现了“穿时”现象,侵蚀水道内下部砂体与H1Ⅱb上砂体假等时沉积,证实了F8d井区侵蚀水道沉积微相的合理性。

3.3 沉积微相导向下的气组、砂体划分与对比

利用地震相分析,结合正演模拟,综合判定F8d井区发育侵蚀水道沉积微相。在侵蚀水道沉积模式的指导下进行气组及砂体对比结果表明,侵蚀水道模式下的砂体与岩性组合特征吻合较好(见图4)。

图4 复合砂体连井对比

H1Ⅱb下砂体对先成洼陷填平补齐,主要发育厚层侵蚀水道砂体,测井曲线表现为高幅度箱形,H1Ⅱb上砂体沉积时期基准面相对下降,可容纳空间减小,砂体厚度减薄,F8d井周边B17井、B18井、B19井、B8井自然伽马曲线底部突变、顶部渐变,呈钟形,岩性序列为正粒序。

H1Ⅰa砂体沉积时期,基准面进一步下降,可容纳空间缩小,大部分井砂体厚度较薄,自然伽马幅度较小,局部由于古地形和水动力强度的变化,发育下切侵蚀充填水道,侵蚀切割掉H1Ⅱb上砂体。如F8d井区垂向主要发育2套厚层侵蚀水道砂体,测井曲线为高幅箱形特征,顶底部呈现突变接触,代表水动力能量突变,中间段齿化特征明显,代表水体动荡或多期侵蚀水道沉积。

3.4 复合侵蚀水道砂体刻画

F8d井区由3期复合侵蚀水道砂体组成。自西—东第1,2期侵蚀水道侵蚀深度大,第3期侵蚀水道侵蚀幅度小。

根据全局优化属性切片拾取的倾角曲率属性,可清晰判别第1,2期侵蚀水道砂体边界(见图5a),明确B3井、B5井、F8d井、B12井位于第1期侵蚀水道内,B13井不属于第2期侵蚀水道。结合最小振幅属性(见图5b)及地震相特征,同时根据振幅能量减弱、同相轴错断、尖灭及叠置等地震反射特征,综合判断了不同期次侵蚀水道复合砂体沉积边界(见图5c)。

图5 侵蚀水道复合砂体分析

侵蚀水道砂体的整体延伸方向为北西—南东向。第1期侵蚀水道沉积时,能量相对较强,深侵蚀切割原沉积的H1Ⅱb上砂体,砂体厚度大,平面展布范围广。第2期侵蚀水道能量减弱,受古地形的影响,沉积物快速卸载,向前推进距离短。第3期侵蚀水道沉积时期,水动力减弱,侵蚀深度较浅,沉积物缓慢卸载,在远端与第1期侵蚀水道砂体叠置。

4 单一水道砂体精细刻画

研究区第1期复合侵蚀水道由B3井、B5井、F8d井、B12井钻遇,单一水道砂体厚度大,叠置关系复杂,地震剖面局部出现“穿时”沉积特征。第2期复合侵蚀水道砂体发育规模小,目前无井钻遇。第3期复合侵蚀水道由B13井和F1井钻遇,单一水道砂体厚度薄,叠置关系不清。

本次研究在地震相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全局优化属性切片对厚层单一水道砂体沉积期次、叠置样式及展布范围进行精细刻画,同时依据测井曲线旋回特征,运用高分辨率波形指示反演,预测了薄储层单一水道砂体叠置样式,揭示了不同期次侵蚀水道之间的砂体沉积特征。

4.1 厚储层单一水道砂体精细刻画

第1期侵蚀水道内单一水道砂体厚度在24 m左右,地震相特征明显。顺物源方向,第1期复合侵蚀水道砂体内部垂向主要表现为3期单一水道砂体的前积特征,第1期单一水道能量有限,受沉积地貌影响,遇低部位沉积物快速堆积,并侵蚀原沉积地层,后能量减弱,被第2期单一水道切割,延伸范围有限。第2期单一水道能量相对较强,沉积范围较广。第3期单一水道因后期泥质水道的侵蚀,沉积范围有限(见图6)。

图6 顺物源地震剖面

对于前积结构的地层,单一水道砂体边界解释困难,极易发生地震解释的窜层现象。常规的切片技术主要是平行于顶、平行于底、等比内插等[10-12],均不适用于前积样式的砂体解释。本次研究在全局地层框架模型约束下提取均方根振幅属性切片,厘清侵蚀水道内单一水道砂体的演化及平面展布形态。

从全局优化属性切片可以看出,第1期单一水道砂体在近物源处沉积,仅B3井钻遇,砂体边界均方根属性值减弱(见图7a)。第2期单一水道砂体横向连续性较好 (见图7b),B13井、F8d井、B5井、B12井均钻遇。第3期单一水道砂体局部发育,顺物源方向为条带状(见图7c),仅 F8d井、B5井钻遇。

图7 均方根振幅属性切片

垂向斜交前积的3期单一水道砂体,以砂泥层为标志层对比,极易出现窜层现象。这是分流水道沉积微相认识、气组砂体划分对比出现问题的原因。

4.2 薄储层单一水道砂体叠置样式

第2,3期侵蚀水道内单一水道砂体厚度在12 m左右,地震相分析困难,主要采用高分辨率的波形指示反演[13-25]。 如过 B13 井、F1 井的波形指示反演剖面(见图8),揭示了F1井区垂向上也存在3期砂体的叠置。

图8 波形指示反演剖面

结合测井曲线旋回特征(见图9)可知:第1期单一水道砂体对应1个反韵律;第2期单一水道砂体为正韵律沉积;2期砂体在F1井处存在泥岩夹层,垂向独立,往B13井方向,泥岩夹层逐渐减薄,2期单一水道砂体逐渐切割叠置;第3期单一水道砂体为反韵律沉积,与下部砂体之间存在泥岩夹层。

图9 H1Ⅰa气组侵蚀水道内单砂体对比

4.3 单一水道砂体沉积特征

通过以上分析,绘制了侵蚀水道内Ⅰ气组连井单一水道砂体对比图(见图9)。由此可知,同期侵蚀水道内单一水道砂体横向可对比性强。

第1期侵蚀水道内单一水道砂体厚度大,测井曲线主要为高幅箱形特征,第3期侵蚀水道内单一水道砂体厚度薄,测井曲线旋回特征明显。不同期次侵蚀水道单一水道砂体之间可对比性较差。3期侧向迁移复合侵蚀水道砂体之间可能存在渗流屏障,存在不连通可能。目前,第1期侧向迁移侵蚀水道有4口井钻遇,第3期侧向迁移侵蚀水道有2口井钻遇,仅第2期侧向迁移侵蚀水道无井钻遇,该研究成果为气田下部调整挖潜提供依据。

5 结束语

在地质模式指导下,结合地震相、正演模拟及岩性组合,综合判定Ⅰ气组F8d井区发育侵蚀水道沉积微相,在沉积微相导向下进行了气组及砂体对比。黄流组一段Ⅰ气组沉积时期,研究区主要为3期侧向迁移复合侵蚀水道砂体沉积,同期侵蚀水道内单一水道砂体横向可对比性强,不同期次侵蚀水道之间单一水道砂体可对比性差,不同期次复合侵蚀水道砂体之间可能存在渗流屏障,存在不连通可能。

猜你喜欢
砂体水道剖面
ATC系统处理FF-ICE四维剖面的分析
“逐孔延时爆破”在西江“龙圩水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
中国有了第11颗“金钉子”
“传销帝”狱中“遥控”骗人遭起诉
小穴位 大健康
奇怪的封闭水道
渤海湾渤中C地区分流河道砂体油气富集规律及滚动开发实践
唐公梁
地质雷达技术在管道河流地层划分中的应用
松辽盆地大情字井地区青二段沉积微相与砂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