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大学体系延展下的产教融合模式研究

2022-06-14 00:33田娜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2期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培训产教

[摘           要]  以德国“双元制”为主线,深度剖析“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而研究“双元制”大学体系的教育模式特点及发展趋势,凸显出“双元制”大学教育体系的“双元”性、合理性及其产学研推进的可行性,从而进一步剖析由此延展出的产教融合模式,并为我国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发展提出思考意见。

[关    键   词]  “双元制”;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大学体系;应用型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2-0022-03

德国战后经济恢复迅速,技术领域人才辈出,这让世界教育界的目光聚焦在了德国教育。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学校之外的技能——职业教育与培训综合分析报告》显示,学生从学校到职业生涯的过渡在德国“非常顺畅”。此外,德国7.4%的青年失业率属欧洲最低,“双元制”教育在其中功不可没。本文聚焦德国“双元制”大学教育模式之特征,拟对我国应用型大学产教融合模式提出一孔之见。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简述

“双元制”(Dualsystem)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意指青少年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一)“双元制”政策解读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德国的政策导向以及行业协会的经费支持。德国将1969年颁布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学校之外的技能——职业教育与培训综合分析报告》与1981年的《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合并,修订颁布《联邦职业教育法》。职业院校作为“双元制”实施载体,需要遵从国家《联邦职业教育法》以及各州《职业教育条例》和《职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等文件,而这些文件层层递进、由上而下逐步构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法律政策体系。

(二)“双元制”发展历程

德国“双元制”历史应追溯到中世纪手工业传统时代,以学徒制形式完成培训全过程。1895—1914年间,德国将行业星期日学校改为行业专业进修学校。1920年全国学校大会正式将进修学校更名为“职业学校”,1938年将职业学校定为义务教育。1964年,德国教育委员会在《对历史和现今的执业培训和执业学校教育的鉴定中》正式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用语言命名。1969年德国颁布《职业教育法》,进一步规范“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法律条例。

(三)“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德国职业培训体系的发展是围绕制造业的需求而设置的,但随着经济与劳动转型,德国企业提供学徒制岗位的难度加大,学徒岗位中近10.0%闲置,2018年达到5.77万个,为近年来最高值。“双元制”职业教育面临的空前危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经济环境的转变

近年来,德国知识经济和服务型经济体的产生促使新型工种的诞生,传统靠职业教育输出的技术集中型产业越来越少。技术集中型产业由于自身特性,需要将生产过程细化分成若干部分,因此从业者只需要接受固定的职业技能培训,从“做中学”。如今,德国的技术集中型产业受到外界冲击,国外廉价劳动力的涌入导致就业机会被瓜分,岗位的减少导致一部分青少年不再进入“双元制”职业培训。知识集中型产业如生物化工、IT、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需要从业者掌握更高精尖的技术,高端服务业比如咨询业等需要从业者具备动态学习能力,这意味着从业者需要有较高的教育水平,而传统的以从业技能导向为主的职业培训已不能满足此种岗位需求。

2.社会认可度的转变

德国大量初级中等学校学生成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力军,从事制造业、手工业等傳统工业。但其后续从业问题也浮出水面,如后期升职困难、职业素养低、后期学习动力不足等。再者,新兴产业愈来愈看重方法知识学、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且倾向于雇用有高等教育背景、行业技能证书、较高人文素养的学生,这一雇用结构的变化再一次给职业培训带来冲击。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职场信息化对从业者的信息化能力要求较高,而职业培训并未将信息化培养纳入培训范畴。

3.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职业教育逐步失去吸引力,青少年倾向于选择高等教育。分化原因主要归因于:两种体系不同的教育路径、职业培训教育转向学术教育的渗透性较低、两种体系不同的雇用结构及两种体系不同的政府体制。各大教育体系的侧重点不同,使学生接受的教育呈现多样化,传统形式的职业培训渐渐失去竞争优势。

二、“双元制”大学体系特征

随着“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失势,“双元制”大学(Duale Hochschule)的发展如火如荼。“双元制”大学由1974年的职业学院发展演变而来。目前,德国“双元制”大学232所,在德国所有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比较高。德国仅有20%的学生进入学术类综合型大学,80%的学生就读职业技术类学校或“双元制”大学。从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培训+”数据平台显示,近十几年“双元制”大学课程数量接近1600门,合作企业数量逼近50000家,就读学生数量超过10万名,此模式深获学生和企业认可。

(一)理论+实践“双元”并行

在办学模式上,“双元制”大学采用大学理论学习与企业等“双元制”伙伴(Duale Partner)实践学习并行的模式,学业中的理论教学在大学完成,实践教学则在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如政府机构、基金会、社会救济机构等)完成。巴登符腾堡州双元模式是三个月大学理论学习、三个月企业实习;北威州模式前四个学期3天在企业,2天在高校,直到行会考试结束,然后在大学进行全日制学习;巴伐利亚州模式先是一年的职业培训后完成行会考试,再完成大学理论学习,职业培训安插在假期。

(二)教学师资行业化

“双元制”大学在聘任教授时要求申请者除具有博士学位之外,还要有5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且其中有3年以上的工作经验须是在学校之外的企业等机构获得。同时,在师资队伍结构中,具有行业经验的专业教授占比较少,多数教师是特聘讲师,主要来自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正因其行业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锻炼与提高。

(三)双证书模式

学生完成规定学业后可拿到大学本科毕业证和职业培训结业证书,如此学生具备更好的就业前景和升职机遇,同时解决了德国出现的人才断层现象。在此培养过程中,考生在行业协会监督下进行两次考试,一次是在学习一年半左右的考试,又叫中间考试(Zwischenprüfung),一次是学习结束时的结业考试(Abschlussprüfung)。这两次考试成绩分别占总分数的40%和60%。学生通过两次考试后,获得职业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培训结业证书是对学生完成某一阶段教育的证明,职业资格证书是对学生学习行业技能的证明,本科毕业证是对学生学历的证明。

三、产教融合模式分析

德国“双元制”大学教育模式逐步受到国外教育界的认可和效仿。在德国“双元制”延伸发展中,有一种核心模式即产教融合模式值得学习,也就是学校和企业双元协作,各司其职,共同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产教融合模式的本质

产教融合是指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

1.职业导向性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双重跨越决定了教学开展需围绕两个中心,即学校和企业,人才培养需遵循一条主线,即学习和产出。产教融合模式把握的基点在于具备教育性和职业性,其内涵是完成基础教育之后,对学生进行分流分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职业导向、职业理念与职业技能,此种教育性和职业导向性充分体现出“产”和“教”之融合。

2.校企合作性

产教融合模式成功的秘诀在于学校与企业开展有效性、建设性的合作,解决了学校企业相分离的矛盾,实现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如今的校企合作发生了质的飞越,使产教融合模式呈现多元化特性,打破了“学”与“用”无甚关联的局面,将学校的“教”贯穿企业的“产”,即在学校完成理论学习,在企业完成实践学习,实现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3.能力本位性

产教融合模式中有一种重要属性是能力本位性,也就是把知识作为载体,把能力作为核心,实现由知识层面向能力层面的转移,突出能力为教育之本的观念。产教融合模式之所以把“产”放于“教”之前,说明“产”为主、“教”为辅,“产”为输出、“教”为输入的观点,“教”的实施是为了最终能够实现“产”。在产教融合教学中,应凸显能力本位之特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能力等。

(二)产教融合模式的启示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困难对大学转型发展提出挑战。据中国研究人员预测,2009年至2020年间预计将出现927万专业人员缺口,即每年缺口为84万,劳动力市场上每年对专业人员的需求量将增加约300万,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变革敲响警钟。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大学的专业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本着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行业的宗旨,切实解决劳动力供求关系问题。根据市场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及现代薪资结构的变化适当设置有就业竞争力的新专业,且不合时宜的专业应及时做出开设调整。优势专业与弱势专业应实现资源整合,弱势专业需借助优势专业的发展平台调整自身课程结构,以尽可能地向优势资源靠拢。

2.引入行业协会的参与

大学专业设置与发展应积极与旅游协会、电商协会等合作。如此一来,学校可利用协会资源开拓实习基地,培养行业师资,开发行业课程,引入行业标准,提供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切实做到校企双方的资源、平台、人脉的匹配与融合,以保证学校培育的人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3.构建“3进3出”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在实现“专业+技能”的产教融合过程中,主要关注构建多元动态应用型方向课程体系,引入行业标准培养相关知识及岗位技能,强调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旨在增强学生的行业实操能力。通过校内校外并行打造行业技能的同时,构建“3进3出”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此模式具体阐述为:“通过校内行业人士进课堂、学生进实训室、学生进行业课程,外加学生出校参观、学生出校调研、学生出校实习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即高校与行业相对接,与企业相对接,与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的3种对接模式。”

以上对德国“双元制”延展下“产教融合”理念的诠释和对相关文件的解读证明这一理念在教育教改中有其独到的应用价值。多数独立学院现处于转型发展之中,且多数将转型成为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关键在于“应用”二字,尤其需关注“应用”的領域、广度、深度和价值,而“双元制”以能力本位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基准”的模式正好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行业技能应用能力。从“双元制”中借鉴的“产教结合、理实一体”模式正好将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的结合体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应用型大学未来的主要关注点,并为高校转型之路带来不可估量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Martin Baethge & Andr Wolter. The German Skill Formation Model in Transition:from Dual System of VET to Higher Education[J].J Labor Market Res,2015(48):97-112.

[2]Paula Protsch & Heike Solga.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the German VET System[J].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2016(29):637-661.

[3]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中国本土化创新研究编写组.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中国本土化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吕江毅.中德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优势因素比较[J].中国成人教育,2018(11):104-107.

[5]张烨,黄秋明.德国双元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巴符州双元制大学为例[J].职教论坛,2018(2):171-176.

①本文系2018年四川省社科规划“外国语言发展专项课题”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英语+能力培养路径研究”(SC18WY009;主持人:田娜)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田娜(1982—),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四川省应用外语协会成员,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双元制职业培训产教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高职院校应如何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