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虾田再生稻绿色生产技术探讨

2022-06-14 00:38胡锋孔令娟陈刚王青黄建兵何小卫邵秋云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宣城市生产技术再生稻

胡锋 孔令娟 陈刚 王青 黄建兵 何小卫 邵秋云

摘 要:针对稻虾综合种养上存在的“重虾轻稻”、虾稻米产量不高、品牌少等问题,根据宣城市温光资源条件和再生稻“一种两收”的特点,结合2021年虾田再生稻“甬优4901”示范片表现,提出了宣城市虾田再生稻绿色生产的技术要求,以及头季和再生季水稻统筹管理的技术要点,旨在促进区域稻虾绿色生产模式协调发展。

关键词:再生稻;虾稻田;生产技术;宣城市

中图分类号 S5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09-0036-03

近年来,稻虾(克氏原螯虾,又称小龙虾)综合种养模式发展迅速,且具有一定的减肥减药、减虫减害等生态效应[1-4]。作为一种绿色、生态、高效的农业产业新模式,稻虾综合种养在优化资源利用、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提升全产业链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据2020年、2021年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显示[5-6],2019年全国小龙虾稻田养殖面积110.53万hm2(占小龙虾养殖总面积85.96%)、养殖产量177.25万t(占小龙虾养殖总产量84.82%);2020年养殖面积约126.13万hm2(占小龙虾养殖总面积86.61%)、养殖产量206.23万t(占小龙虾养殖总产量86.15%)。由于稻虾模式占比过大,易造成上市时间过于集中和“虾贱伤农”等问题。

安徽省是小龙虾养殖大省,2020年产量40.92万t,位居全国第2位[6];同时也是水稻种植大省,2020年水稻种植面积251.21万hm2,位居全国第4位[7],其中水利条件好、具备稻虾综合种养条件的有66.67万hm2左右。2020年7月统计,安徽省稻虾综合种养总面积达27.67万hm2[8],占全省水稻总面积的10.74%。提高虾稻田利用率和水稻单产,对保障地区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自2016年以来,宣城市稻虾综合种养发展较快,2019年生产规模达1.13万hm2[9]。但生产中也存在“重虾轻稻”,水稻面积相对减少,虾稻米产量不高、品牌少、市场销售难等问题,制约着稻虾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再生稻作为一种可以“一种两收”的种植模式[10-11],在安徽省应用面积逐年增加,对提高单产、优化稻米品质具有积极作用。为此,笔者针对虾稻田特点和茬口安排,在宣州区开展了虾稻田再生稻生产试验示范,利用再生稻“一种两收”单产达13.5t/hm2,且头季稻秧苗期不占田、分蘖期可增高水层等特点,安排2季小龙虾养殖和再生稻机械化生产,成功实现一年收2茬稻、收2次虾(4月25日前、7月底上市),对于稳定提高龙虾、稻米产量和售价,进一步提升稻虾综合种养技术融合发展综合效益;以及解决目前虾稻模式存在的品质不稳、产量不高等问题,促进“虾—再生稻”模式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更好地发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作用,稳定区域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1 虾田再生稻示范表现

2020年以来,在宣州区积极探索示范稻虾种养新模式——虾田再生稻生產,有利于小龙虾错开集中上市期,避免市场量多价低,且能增加水稻产量和优化稻米品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2021年,面积为333.3hm2的甬优4901示范片2季水稻平均单产15t/hm2,总产值达7.5万元/hm2。核心区头季稻实收单产超10.5t/hm2,再生季稻测产达5.25t/hm2,2季合计单产15.75t/hm2。据示范数据测算,和普通稻虾模式相比,应用该技术可增产稻谷4.5t/hm2以上,商品虾错峰上市可增收0.52~1.05万元/hm2,虾田再生稻较普通虾稻田可实现增收1~1.8万元/hm2。与双季稻、麦稻种植模式相比,粮食产量基本持平或略有减少,但商品虾和虾稻米经济效益突出,可增收2万元/hm2左右。实践证明,应用虾田生产再生稻,一方面可提高虾田水肥、温光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由于少量用或不用农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延伸水稻生产力,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收。

2 虾田再生稻生产要求

2.1 环境条件 环境应符合《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第1部分通则(SC\T1135.1-2017)》的规定。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水利设施条件好的稻区。要求土地平整,土壤肥力水平中等或偏上,具有独立的灌排条件,确保涝能排旱能灌。单个田块要大,一般达3000m2。养殖沟要按《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第4部分:稻虾(SC/T 1135.4-2020)》要求的标准开挖,占用面积不超过田块面积的10%。较小的田块建议不要开挖环形沟,可开L形沟,严格控制养殖沟面积。

2.2 水稻品种选择 通过安徽或国家(含安徽区域)品种审定的水稻品种,要求具有优质高产潜力、抗病、抗倒、再生能力强、生育期在135d以内、头季能在8月上中旬成熟的品种。由于虾田再生稻的头季稻与小龙虾共生,5月中旬至7中旬田间一直蓄水10cm以上。因此要求水稻品种具有很强的耐淹能力和再生能力。本研究示范采用的是籼粳杂交组合甬优4901。

2.3 栽培耕作要求 综合考虑再生稻丰产要求,及小龙虾生长对环境的需求,采用工厂化育秧,大田机插秧+肥料侧深施技术。其中机插秧能满足生长季节的要求,提高栽插密度确保丰产的基本苗数,同时可增强抗倒能力。肥料侧深施不仅提高肥料施用效力,同时能有效控制虾田溶解氮的含量,有利于保障小龙虾的正常生长。同时进行冬季晒垡,结合虾田冬季清塘消毒,要求翻耕晒垡;劳力富余的可以种植短季节蔬菜,以改善土壤的理化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2.4 茬口衔接 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中旬以养殖小龙虾为主,4月下旬移栽水稻秧苗,活棵后,上水投放虾苗,5月至7月稻虾共作,8月15日前收割头季水稻,10月底收割再生季水稻。11月至第2年3月中旬为小龙虾投放时间。

2.5 产量目标 根据示范表现和主要品种特性,确定产量目标为头季稻单产9~10.5t/hm2,再生季单产3.75~5.25t/hm2。630EE6B0-6513-49C9-80CD-9F6DDA2AFBA9

3 虾田再生稻管理技术要点

3.1 头季稻管理

3.1.1 茬口安排 要求严控播期,统筹兼顾。头季稻采取工厂化育秧,于3月中旬播种,4月中旬大田机插,秧龄30天左右。秧苗成活后,即4月底5月初上水,投放虾苗225kg/hm2,保持水层直到7月上旬,陆续捕捞成虾。7月中旬根据捕捞进度逐步排水晒田,直至8月上中旬晒硬田底,及时收割头季稻。然后上水施肥,进入再生季管理。确保9月中旬再生稻能安全齐穗,10月下旬收割。

3.1.2 育秧管理 3月中旬利用塑料大棚,使用水稻育秧基质100%或基质与营养土各50%进行育秧。注意药剂浸种预防恶苗病等病害。按秧盘375个/hm2、用种量30kg/hm2准备材料,机械播种按80g/盘处理。浸种、催芽、播种和苗期管理等操作可参照《机插水稻基质育秧技术规程(DB34/T 3743-2020)》。1叶1心期开始炼苗,使秧苗旱长,只有当秧苗叶片萎蔫时才浇水,并选择晴天上午用喷壶喷洒床面至湿透。移栽前3~5d打好送嫁药、施好送嫁肥。

3.1.3 整田插秧 大田整地要求犁翻15~20cm,结合施肥,灌水耙细耙平,以土肥混匀,泥烂不起浆为宜。机插行距30㎝,株距14~16㎝,栽植密度约21万穴/hm2,每穴3苗。同时侧深施高氮高钾(纯N∶P2O5∶K2O=20%-8%-20%)复合肥375kg/hm2。注意机插时宜选择阴天,避开大雨,晴天则避开中午高温时段。

3.1.4 肥水管理 插后7d浅水管理,选择1~2d露泥,施尿素75~90kg/hm2,促进秧苗尽早活棵早分蘖。投放虾苗至捕捞结束,两个多月的时间长期处于深水灌溉(水深高于田面15cm左右),不用施肥。捕虾结束,立即排水降至田面以下。无人机撒施尿素45~75kg/hm2,诱导茎秆基部腋芽萌发。然后继续晒田硬化,以便机械收割。

3.1.5 病虫草害防治 杂草防除上,通过轮作、翻耕等农艺措施可有效降低杂草基数,机插秧结合深水控草、龙虾吃草等方法,坚持不用化学除草剂。病虫防治上,原则上不用药或少用药。加强种子处理,狠抓苗期防控。秧苗出棚前3~5d打好送嫁药,苗期主防蓟马、叶蝉,兼防二化螟。用持效长的杀虫剂杀菌剂,延长在大田生长期的防治效果,能够有效降低水稻生育中期的大部分病虫危害。因此该时段一般不需用药。由于抽穗期易发生稻曲病和穗颈瘟。在抽穗前10~15d和破口期做好病虫兼治,适当防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瘟病。可选Bt、或氯虫苯甲酰胺、吡蚜酮、春雷霉素、井冈霉素等药剂,足药、足水、喷匀喷透。不应使用对小龙虾有害的药物。宜采用灯诱、化诱等方法杀灭害虫。

3.1.6 适时收获 收获时期为稻谷成熟90%时抢晴收割。收获方法:收割时可选用窄履带收割机械,规划好收割行走路线,减少对稻桩的碾压,保护稻桩。割后稻草不应压在禾苗上,及时扶正倾倒的禾蔸。根据收割期确定留茬高度,8月15日之前收割,留桩高度应控制在25~35cm为宜,留住倒3芽、倒4芽,力争低位成大穗。

3.2 再生季稻

3.2.1 科学管水 从头季稻后期开始统筹兼顾管水。头季稻收获前15~18d晒田,排水露田通气。結合施用促芽肥及时上浅水后自然落干,保持湿润,直至头季稻收割前7~10d断水。头季稻收割后2~3d复跑马水,确保田间湿润。待再生芽长出后,逐步恢复浅水—湿润交替管理,主要根据水稻生育时期需水特性进行。

3.2.2 合理施肥 头季稻收获前15d左右,结合灌水用无人机撒施尿素45~75kg/hm2作为促芽肥。头季稻收割后3d左右,施尿素150kg/hm2作为壮芽肥,做到湿润施肥,缓慢上水。

3.2.3 病虫害防治 再生稻重点防治稻瘟病、稻飞虱,应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的病虫测报及时进行防治。

3.2.4 适当施用生长调节剂 头季稻收割后2~3d,用生长调节剂“碧护”30g/hm2对水750kg横喷稻桩,促进再生芽萌发。再生稻始穗期,用生长调节剂“碧护”15g加磷酸二氢钾1.5~2.25kg/hm2,对水750kg喷雾。

3.2.5 适时收获 再生稻各节再生芽生长发育早迟不一,抽穗成熟期也有差异,应坚持籽粒完熟收割,提高再生稻的品质与产量。

4 讨论

水稻是宣城市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据国家统计局宣城调查队数据,2021年全市水稻面积15.55万hm2,占粮食面积的70.71%;平均单产6.43t/hm2,在主要粮食作物中位居第1位。其中,一季稻面积占80%,早稻+双季晚稻面积占20%。经测算,全市“稻+麦”平均单产11.61t/hm2、“早稻+双季晚稻”平均单产10.5t/hm2。分析认为,虾田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单产超过11.61t/hm2,即可增加区域粮食产量。从高产示范田表现看,这个产量目标能够实现。因此,研究并应用虾田再生稻绿色生产技术,对于稳定水稻面积,促进单产和综合效益提升乃至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均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王贵学等[12]在安徽省再生稻气候生态区区划研究中,将宣城市划入“皖南山区再生稻适宜区”,认为是发展再生稻的最适宜区。另据统计资料[13],2020年宣城市3—11月的月平均气温均≥12.5℃,年降雨量1935.8mm。而从农业部门调查数据看,近5年宣城市再生稻面积总体呈增加态势,2021年全市再生稻面积0.33万hm2,已占水稻总面积的2.15%。综合分析认为,宣城市的3—11月的平均气温总体可以满足虾田再生稻模式需求。经营主体也具备一定的再生稻生产条件和技术条件。在适宜地区发展虾田再生稻是可行的。

目前,关于再生稻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于生产现状与发展、关键指标确定、丰产增效技术集成及地方标准制定等方面[14-17]。以“虾田再生稻”为主题,在主要文献数据平台检索未见相关结果。虾田再生稻“一年四收”技术模式集成利用“4月中旬前精养,5—7月放养”小龙虾和“一种两收”再生稻,具有增加粮食产量和提高综合收入的作用,可以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扩大应用。本研究在高产示范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虾田再生稻生产要求和技术要点,对区域稻虾模式发展具有参考价值。另外,由于未能深入探明限制虾田再生稻单产提升的关键要素,在肥料和农药用量和成效等方面仍缺乏重复试验数据支撑,有待进一步研究。630EE6B0-6513-49C9-80CD-9F6DDA2AFBA9

5 小结

综上所述,在宣城市发展虾田再生稻绿色生产模式,促进种粮增产增收是可行的。在气候条件适宜,满足生产需求和掌握技术要点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单产15t/hm2,增收1万元/hm2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俊喜,葛兆建,李进峰,等.稻虾轮作技术规程[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3):96-98.

[2]周贵忠,彭小强,唐文东,等.虾稻共作模式中养虾与种稻的关系及水稻种植技术探析[J].南方农机,2021(17):39-42.

[3]郭哈伦,李阳阳,陈林荣,等.稻虾综合种养水稻品种筛选研究进展[J].中国稻米,2021,27(5):38-40.

[4]赵考诚,马军,叶迎,等.稻虾生态种养综合效应研究进展[J].作物杂志,2021(2):22-27.

[5]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20)[EB/OL].(2020-06-22)[2021-11-22].http://www.boyar.cn/article/1083701.html.

[6]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21)[EB/OL].(2021-06-15)[2021-11-22].http://www.shuichan.cc/news_view-417968.html

[7]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8]徐焕斗,程克烱.稻虾综合种养面积产量创新高[EB/OL].(2020-09-30)[2021-11-22].http://nync.ah.gov.cn/snzx/zwxxi/54013001.html.

[9]郭静.宣城市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01):77-78,125.

[10]王飞,黄见良,彭少兵.机收再生稻丰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稻米,2021,27(1):1-6.

[11]习敏,吴文革,季雅岚,等.双季稻北缘区水稻“一种两收”绿色增效技术模式探讨[J].中国稻米,2019,25(6):36-38.

[12]王贵学,黄友钦,陈国惠,等.安徽省再生稻气候生态区区划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3):207-211.

[13]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14]孔令娟,潘广元.安徽省再生稻生产现状与发展[J].中国稻米,2020(4):47-50.

[15]刘歆,朱容,杨梅,等.再生稻高产种质资源筛选及高產群体分析[J].作物杂志2020(2):28-33.

[16]孔令娟,冯骏,汪永武,等.沿江地区稻-稻周年种植制度下再生稻丰产增效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1(22):36-40.

[17]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DB34/T 2861-2017,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S].2017.

(责编:张宏民)630EE6B0-6513-49C9-80CD-9F6DDA2AFBA9

猜你喜欢
宣城市生产技术再生稻
“稻+再生稻+马铃薯”种植模式适用栽培技术
再生稻促芽追肥机研制
关于宣城市国省干线公路桥梁定期检查的几点认识
基于GIS的宣城市地质灾害等级预报预警系统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司法局五星司法所
粮食 超级稻再生稻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无公害芝麻生产技术
高支高密织物的品种及其生产技术
无公害苗菜生产技术
宣城市蔬菜流通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