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元时期的亲属称谓研究

2022-06-15 00:25王美月王誉霏王可羽陈玥谢良梦
文化产业 2022年14期
关键词:娘娘时期

王美月 王誉霏 王可羽 陈玥 谢良梦

宋辽金元时期,由于民族碰撞与文化融合,各种亲属称谓词在这个时期汇聚。现今,学界在亲属称谓词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较为丰硕。本文按照长幼次序的排列方式,将这一时期的亲属称谓大致划分为祖系、父母、兄弟姊妹、姻亲、子女、孙系六类,对该时期亲属称谓发展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理顺其发展脉络,丰富学界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为现代亲属关系及演变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关于祖系的称谓

祖,指父亲的上一辈,祖父,即父亲的父亲,祖母指父亲的母亲。在宋代,笔记中常见关于祖父称谓的记载大致有“大父”“祖父”“祖”等,如:

我辈当念祖父沦亡之痛,协心戮力,仰扣庙堂,体念同姓,举行旧典[1]。

布衣时,在京师,以祖未葬,就一道人课之[2]。

此外,“先大父”“先祖”“曾祖”等以“祖”字为核心的称谓也有其指定含义,而关于祖母称谓的记载则较为统一,通常只有“祖母”一种称呼方式。如:

祖母楚国郑夫人,抚视庶子,与己子等[3]。

在辽代关于亲属称谓的文献较少,多见于辽代碑文。《全辽文》卷九《郑□造 陁罗尼幢记》:“(上缺)妻董母。奉为先祖耶耶娘娘。独办杂宝藏荣孝经一藏言□又特建佛顶心尊胜陁罗尼□幢(缺)”其中的“耶耶”称谓无疑均为祖称,关于其起始时间,学界的一种观点是始于北宋中期[ 4 ],但由于记载文献甚少,其起始可能更早。

宋辽金元之前,耶耶并不用来指代祖系。唐朝用耶耶、阿耶来称呼父亲,在唐诗里出现较为普遍,如《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宋代以后,耶耶含义扩大化,辽代耶耶指祖称,明代以后,耶耶指祖父的情况更加普遍,直至今日,由于汉字的分化,“耶”字演变为“爺”,即今日的“爷”字,爷爷与耶耶同义,指祖系。

与之相对,“娘娘”也为祖称。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永清县宋石幢》中记载了在永清县发现的一口宋代石幢,石幢结尾写着:“大宋燕山府永清县景隆乡新留里王士宗奉,为亡考特建顶幢一口,亡耶耶王安,娘娘刘氏,亡父清,母梁氏……”这口石幢是宋代宣和七年(1125)所立,此前,永清县一带曾隶属于辽代统辖区,而辽代幽州方言称祖母为“娘娘”,在辽代碑文《北寨沟般舟山院邑人碑》中,就有关于娘娘的记载。

在宋代,以“娘娘”称祖母的用法也相应存在,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一:“一日,(上)被金甲诣慈寿宫,见太皇太后曰:‘娘娘,臣著此好否?”宋神宗称呼祖母太皇太后曹氏为娘娘,可见皇室内部便有此种称谓方式,后北宋灭亡,至南宋以临安为都城,偏安一隅,临安即今日浙江杭州。今天浙江一带,仍称呼祖母为“娘娘”,可见宋代的祖系称谓对今天地方的亲属称谓仍有一定影响。

金代关于祖系称谓,大致延续自宋,“祖父”“外祖”“曾祖”等称谓较为普遍,也有“先世”这种称呼先祖的称谓,如:“李献能钦叔,河中人。先世以武功显,仕至金吾卫上将军,时号李金吾家。”[ 5 ]

元朝作为庞大的多民族帝国,构建了以蒙古族为核心的多民族共存体系,元代的亲属称谓也可谓纷繁复杂。在此以蒙古族为主要研究对象,元代蒙古族称祖父为“阿不干”,这一称呼方式极具民族特色,对于其他亲属,也分别有不同的称谓对应。

关于父母的称谓

在高度重视纲常伦理的封建社会,对于父母亲的称呼是一个人确定自己家庭地位的依据。在宋辽金元时期,关于父亲、母亲的称谓在文献中根据使用场合、使用群体的不同而改变。

1.父亲

关于父亲的称谓,在宋代文献中多见为“父”“爹/爹爹”等。

(1)“父”之一字,在宋元时期会产生不同的称呼,来称呼不同的人,如:“容小官杀羊造酒,做个庆贺的筵席,与岳父大人把一杯者。”[ 6 ]这里的“岳父”便是男子对其妻子父亲的称呼。

(2)《能改斋漫录》中记载:“荆土方言谓父为爹,故云。”可见宋朝时将父亲称呼为“爹”的情况便已出现。同时,宋朝也出现了“爹爹”的重叠形式的称呼,如《四朝闻见录·宣政宫烛》:“上因太后起更衣,微谓宪圣曰:‘如何比得爹爹富贵。”

到了元代,除“爹爹”外,仍有人承袭唐朝习惯,称呼父亲为“哥哥”。如元曲《墙头马上》:“……我接爹爹去来……你哥哥,这其间,未是他来时节,怎抵死的要去接?”此外,女真人对父亲的口语称呼中出现了“阿妈”的例子,在文献中有所体现。如《元曲选·缺名·货郎旦·三》:“阿妈有甚话,对你孩儿说呵,怕做甚么!”

2.母亲

宋元时期的母亲称谓,主要有“母”“娘/娘娘”“妈”等。

(1)“母”一字在宋元时期较为稳定地表示为母亲的含义。在不同情况下,“母”字前被称呼人加上形容词,来描述母亲的状态。如《齐东野语》中“我有老母,贫不能自活”。《能改斋漫录》中“独护慈母丧,泪与河水流”。

(2)在宋元话本中,可见到以“娘”“娘娘”称呼母亲的例子。如:

娘,母称曰娘[7]。

行經月余,已到潞州常武安家,见了舅舅,问着娘娘信息,且知母氏已自丧亡[8]。

(3)“妈”用以称呼母亲,学界一般认为来源于《夷坚志》:“见去岁亡过所生妈妈指我泣曰:‘此是阴府,汝何为亦来。”《鸡肋编》中也可见这样的称呼:“今人呼父为爹,母为妈,兄为哥。举世皆然。问其义则无说。”

除此之外,在金朝文献中,可见到金朝皇帝称呼其母亲的特殊例子。如金哀宗称其母为“阿婆”:

上曰:“阿婆有此意,臣亦何尝忘。”慈圣太后亦曰:“恒有此心,则见此当有期矣。”[9]

在所见史料中,对于父亲、母亲的称谓多为尊称,没有轻慢之意,体现出以“亲亲”之情为重要体现的儒家伦理思想。

关于兄弟姊妹的称谓

在血亲称谓中,对于同辈亲属,有兄、弟、姊、妹用来加以区分血缘关系的亲近和顺序的长幼。这些称谓有助于加强亲属成员联系,亦有助于在家庭组织中构建长幼有序的行为准则。A3C31AD3-7F7E-4240-A732-401121FE6945

1.兄弟

在宋元文献中兄弟间一般以“兄”“弟”称呼,有时根据长幼、嫡庶等不同情况加以区分。同时,在部分文献中也可见以“哥”称呼兄长。如:

蔡宝者,以嫡子能让其官与庶兄而不出,用其学行修饬召。

曹王甚贤,神庙之季弟也[10]。

宋朝同辈男性之间以“兄”“弟”称呼的现象,是宋朝蒙养之学中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体现,暗藏中国古人对于构建和睦的同辈关系之间的需求,有助于维护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体系。

2.姊妹

(1)有关同辈间姊妹的称呼,称呼年长者一般以“姊”“姐/姐姐”“女兄”等。如:

姨卒,泰娶其姊。

近世多以女兄为姐,盖尊之也。(《能改斋漫录》)

以“女兄”称呼同辈而年长于己的女性,表达了对年纪较长女性的敬重,折射出了古人对封建礼教的内化,是等级制度外显的体现。

(2)称呼年幼者中,称呼有“妹/妹妹”“女弟”“母弟”等。如:

张让子妇,太后之妹也[11]。

大徐妃生王衍,而小徐妃其女弟。(《铁围山丛谈》)

其中,“妹”的含义呈现较为稳定的特征,一直沿用至今。

关于姻亲的称谓

宋代以前,有很多用于姻亲之间的亲属称谓,其中大部分稱谓沿用至宋辽金元时期。而随着社会稳定、政治开明,商品经济顺势发展,宋朝出现了宋明理学的思潮,男性的家庭地位较之前有所提高,新式的姻亲称谓应运而生。

“郎君”一词最早出现在应璩的文集之中,在宋辽金元时期之前多作为官职名称和富家子弟的代称[ 1 2 ]。由于宋代郎官多为年轻有为的男子,女子选择婚配时多以其为夫婿,加之当时社会对于君子正派风气的推崇,故女子尊称丈夫为“郎君”。宋辽金元时期对于“郎君”这一称呼的使用十分广泛。

与“郎君”在同一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夫妻称谓还有“官人”,是由对官吏的称呼逐渐演变成亲属称谓,多体现于小说、白话文之中。此外,现如今人们常使用的“娘子”一词是从宋代开始逐渐转变为姻亲称谓语的。在这之前,“娘子”多用于指代尚未婚配的少女。典籍《南村辍耕录》中关于这一称谓语的记载如:“然都下自庶人妻以及大官之国夫人,皆曰‘娘子,未尝有称夫人、郡君等封赠者。”这深刻体现了“娘子”在宋辽金元时期社会上的广泛流行。

“相公”在唐宋时期多指贵族青年,或作为宰相的尊称使用。直至元朝元曲与元杂剧的兴起,民间女子才用其来称呼丈夫。如《举案齐眉》中:

梁鸿云:“夫人请穿上者。”正旦云:“相公,我不敢穿。”

由于一夫一妻多妾的结构长期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宋辽金元时期古人对妾室的称谓也同样值得关注。妾室称谓比较稳定,“小妻”“嬬”“侧室”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称谓语,而书面语中统称为“妾”,“妾”也常用作妾室对自己的谦称,如《焚椒录》与《大金国志校证》中:

后患之,乃上疏谏曰:“妾闻穆王远驾……妾虽愚暗窃为社稷忧之。”

主大怒曰:“非朕母,乃梁宋国王之小妻也。”

宋辽金元时期,夫妻间的称谓语变化经历了由宋朝流行的“郎君”至元朝流行的“相公”这一转变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代夫妻称谓语深受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影响,在不同朝代具有不同特点。

关于子女的称谓

父子关系在中国传统宗法制社会中占据核心地位。在中国古代,长辈对其子女的称呼多直呼其名或称其排行。这在宋辽金元时期的史书和笔记小说中多有体现,如《齐东野语》:

既而次女疮后,余毒上攻,遂成内障,目不辨人,极可忧。

通过史书中人物对话的记载,我们不难看出宋辽金元时期对于家中子女以排行为依据进行称呼是很普遍的现象,但相比之下,更通俗化的叫法是称呼其小名,比前两种称呼方式更显亲昵。

此外,宋辽金元时期,古人常常通过在“子”“女”二字之前加一些用来指特定范围对象的修饰成分作为子女的称谓语。如“息女”指自己的亲生女儿,加“嫡”“庶”“嗣”以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嫡庶尊卑,如《墨庄漫录》:

熙宁五年,杭州民裴氏妾夏沉香瀚衣井旁,裴之嫡子戏,误堕井而死。

“犬子”一词最早用于形容幼犬,至宋辽金元时期,“犬子”多用于谦称自己的儿子,而对于女儿的称谓除了“犬女”“小女”之外,“令爱”和“令媛”在宋代以后也尤为流行。“令”作为敬辞,具有美好的含义,在前文其他类别的称谓语中也有所体现。

除以上几种关于子女的称谓语之外,一些现如今用于称呼其他亲属的称谓语在宋辽金元时期也用于称呼子女,如《四朝闻见录》中记载宋高宗与妻子吴氏曾称呼养子孝宗为“大哥”:

上每侍光尧,必力陈恢复大计以取旨。光尧至曰:“大哥,俟老者百岁后,尔却议之。”

关于孙系的称谓

在孙系上,亲属称谓所指的对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基本与现代社会意义相似。如《鸡肋编》与《鹤林玉露》记载:

其室王氏,亦睢阳人,景融之女,同老之孙也。

其孙女方七岁,答曰:“恐妨同坐者。”

而在不同亲属关系上,称呼略有不同,从中也可体会到亲属远近、长幼有序的特点。如“孤孙”“侄孙”等。

然其孤孙囚系于郡邸,独不能释之,至于掖庭令养视而不问也,岂非汉法至严,既坐太子以反逆之罪,虽心知其冤,而有所不赦者乎?(《容斋随笔》)

其后东坡在儋耳,侄孙苏元老,因赵秀才还自京师,以少游、毅甫所赠酬者寄之。(《能改斋漫录》)

宋辽金元时期的亲属称谓所指对象具有稳定性,各朝代之间不同称谓既有相同的因循袭承,也有不同的独特创造。宋辽金元时期的亲属称谓与今日的亲属称谓有许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可见今日广泛使用的亲属称谓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周密.齐东野语:卷1[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8[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陆游.家世旧闻:卷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3.

[4]陈顺成.亲属称谓词“耶”、“爺”的历时考察——附论“孃”、“娘”[J].古汉语研究,2013(01):33-38+95.

[5]刘祁.归潜志:卷2[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臧晋叔.元曲选: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8.

[7]黄公绍,熊忠.古今韵会举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8]佚名.新编五代史平话[M].上海: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

[9]脱脱.金史:卷64[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蔡絛.铁围山丛谈:卷4[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洪迈.容斋随笔:卷11[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2]严可均.全三国文:卷30[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课题项目】辽宁师范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宋辽金元时期的亲属称谓研究”(2021101650188)。A3C31AD3-7F7E-4240-A732-401121FE6945

猜你喜欢
娘娘时期
一线光阴入洞中
党在延安时期的学习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不做寿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娘娘与唐宋的“恩爱”日常
夸张『娘娘』
沙漠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