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博士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研究

2022-06-15 08:38王建军龙雪琴程小云
教育现代化 2022年11期
关键词:博士生博士研究生

王建军,龙雪琴,程小云

(长安大学 运输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一 引言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交通强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在“交通强国”各项质量指标中表现最为突出、最为核心和基础的是人,因此需要高等交通工程人才作为支撑,它也因此需要更多数量的高质量交通工程人才。2017 年9 月21 日,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单正式公布,这标志着我国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道路上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建设“双一流”高校,意味着培养出来的是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品质人才[2]。而博士研究生教育是造就高品质人才的主要路径,是建设“双一流”高校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博士生教育代表着高层次人才的教育,其培养品质关乎各个行业的发展前沿,甚至影响着国家各项事业的开展与推进。交通是发展的先行官,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离不开交通的发展[3]。随着“交通强国”与“双一流”两个词的出现,对交通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教学方案的实施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博士生,更要具有迎接新形势,面对新挑战的能力。在交通运输行业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的交通运输人才[4],尤其是对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的高质量培养有什么必要的品质呢?

(一) 注重创新

对于交通的发展以及博士生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创新能力。伴随着科技的成长,人们对交通的需求产生了转变。当下人们对交通的需求不只是停留在“通”和“达”上,而是更加期待便利舒适的交通。通过手机可以看到公交车、出租车的位置以及预计的到达时间,通过ETC 可以不停车收费,通过合乘可以降低出行成本,通过超级高铁可以快速舒适到达目的地等,这一切的便利舒适都离不开交通的进步和发展,而创新是交通发展的驱动力。这就要求交通人才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6],在平时学习的基础上多思考,扩展思路,时刻关注前沿,但不拘泥于现有的框架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多角度、高层次地思考问题,培养战略思维和全局观[5]。

(二) 跨学科培养

交通强国的建设离不开专业人士的支撑。但是在现代化交通强国的建设中,几乎所有问题都需要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因此目前对于交通专业人才,尤其是专业博士生的培养,必须涉及到其他学科知识,从而达到交通强国建设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交通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应用起来更需要多学科做支撑。在建设现代化强国发展的新时代,交通也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交通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批跨学科培养的交通人才,投身于交通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行业,提升交通治理能力。就交通人才的跨学科培养而言,在传统的多学科交叉培养的基础上,关注交通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及交通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深度,尤其是加强交通与现代信息科技技术的联系,培养一批高水平交通人才。

(三) 精良专业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要培养高水平交通科技人才,要坚持高精尖缺导向。高精尖缺意味着层次高、专业精、行业拔尖以及行业紧缺,对于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在读博士生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精良专业,不断地提升专业水平,向着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的方向研究;挖掘专业研究深度,深层次、高质量地研究问题,提升科研水平;加强专业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坚持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把研究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放在科研的重要位置,让科研成果为现实需要服务。在加强交通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外[7],也要注重其精神素质的考察,高层次的交通人才不仅需要精良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也需要具备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要忠诚干净有担当,务实肯干有奉献。

二 博士研究生现状分析

(一) 博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培养分为入学、培养过程、毕业三部分。入学方式有直博、硕博连读、申请考核与统招,培养过程即为对博士生研究生从博士一年级到博士四年级进行的指导教育,毕业的考核标准分为高校自定的毕业条件以及毕业论文撰写。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与长安大学为例,对博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进行分析。

在入学考核方面,有直接攻博、硕博连读、申请考核、普通招考四种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直接攻博、硕博连读、申请考核不同于普通招考,无需考试,只需面试,面试考核主要包括:课程成绩、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直接攻博的方式只针对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硕博连读的选拔对象为非定向硕士一、二年级在学研究生;申请考核的选拔对象为非定向应届硕士毕业研究生;而普通招考限制性较低,选拔对象为应届或往届硕士毕业生,但需在面试的前提是通过理论知识考试。

在培养过程中,主要是导师负责制,由一位导师对多位博士研究生负责指导,培养方式主要有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科研实践。

课程学习中,长安大学大部分课程均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课程,跨学科课程很少,跨学科课程主要有:矩阵论、系统工程、相似与模拟理论等,而且所有课程要求在一年内修完,且课程考核后无教师反馈环节,因此在课程的学习方面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清华大学支持博士研究生选修所在学科要求以外的课程,培养跨学科创新思维与技能,而且在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强化考核,严格分流退出,同济大学普通博士生课程也要求在一年内修完,但是直博生课程学习在入学后前三个学期修完,进行中期的综合考核,给予一次重新考核的机会,若仍未通过,则予退学处理,北京交通大学会针对除统招研究生外的博士生在入学后的第二个学期进行资格考试,给予两次机会,未通过者作退学处理。

在科学研究方面,主要通过论文撰写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不仅要有丰富且扎实的专业知识,在专业能力、创新思维方面也要有所跟进。创新能力欠缺也与博士研究生自身状况有关,部分研究生学习和自我管理主动性还不足,不主动通过各方面学习培养自身创新能力,也只是为了毕业而撰写论文,为了撰写论文而思考专业研究方向创新点,博士研究生的自身原因将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最大障碍。

在学术交流方面,博士研究生可申请前往国外顶尖院校进行交流学习的机会,以锻炼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中指出导师应组织博士生参加与本学科发展有关的学术会议、学术讲座或学术沙龙,培养博士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和学术批判能力。

在科研实践中,主要通过参与横纵向项目将个人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锻炼个人实践能力,应该为博士研究生增加校内外实习机会,锻炼其科研实践能力。

在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同济大学需进行中期考核,若硕博连读与直博生未通过考核但认为其具备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条件时,可转为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但北京交通大学对正式取得博士研究生学籍的学生,若无法完成博士学业,不得转为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

对于长安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的毕业条件,需要发表一定数量与质量的论文以及完成学位论文撰写才能毕业,否则延毕,考核标准过于单一,而清华大学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以多元化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研究生学术水平。

(二) 博士研究生就业现状

长安大学2020 届博士毕业生共有 164 人,落实去向 145 人,博士生去向落实率为88.41%。其中,除 1 人选择赴国外继续深造外,其余 144 人均签约就业。博士毕业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就业,占比为 67.36%;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就业的博士生占比分别为 21.53%和 11.11%。从具体就业地区来看,博士毕业生就业地域覆盖了 22 个省级行政区,以留陕就业为主,占比56.94%。博士毕业生主要流向单位类型为高等教育单位(101 人,占比70.14%),其余博士毕业生分布在国有企业、其他事业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其他企业、国家机关和部队,具体比例如图1 所示。从事的职位类别位居前三位的分别为“教学人员”(59.0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8.75%)和“科学研究人员”(13.89%),合计占比达 91.67%。如表1 所示。

图1 长安大学2020 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表1 长安大学2020 届毕业生就业职位类别分布

同济大学2020 届博士生共有687 人,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9.56%,未就业(包括待分和回省二分)3 人,未就业原因均是学位论文答辩时间接近年末,求职时间滞后;博士毕业生流向党政机关、科研设计单位、高等教育单位、中等初等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其他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其他企业、部队、其他,如图2 所示。

图2 同济大学2020 届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根据长安大学和同济大学2020 届博士毕业生就业情况,可以发现博士生就业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面对博士生就业多元化,目前的博士生培养还是偏重于学术知识的探索,而缺乏就业相关能力的培养,使得博士生不但缺乏在企事业单位就业的能力,还缺乏在高等教育单位就业的能力。培养时的注重学术知识单一化和就业时所需能力多样化,造成了博士生在选择工作时,因缺乏工作的相关能力的培养而扎堆选择与学术探索较为接近高等教育单位,或者不清楚如何选择就业单位,就业时的盲目性以及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产生不适应感和不熟悉感,会使博士生对博士阶段的培养产生质疑。这就要求高校积极关注高层次人才就业市场的变化,回应科技产业对博士在产品研发、团队合作等多元能力的需求,以博士生对就业岗位的匹配度和适应性来评价博士生的教育质量,拓展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结构,以期有效对接用人单位对于复合型博士的需求。

三 培养质量提升研究

根据新时代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高科技人才的要求,研究反思目前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专业博士生培养质量,使其更加符合新形势下对交通专业人才的要求。针对前述的人才要求与现存的博士研究生培养问题,现提出如下提升策略。

(一) 课程体系优化

交通强国建设等新形势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不再是培养只精通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博士研究生,而是培养理论学习与能力锻炼结合发展、专业知识与相关领域学科共同学习的交通复合型人才。在此大背景下,需要对交通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进行不断完善,首先,必须从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入手,使其符合新时代发展[8]。课程体系的优化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调整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学科的课程体系。增加大数据、智能交通等一些新兴学科,并与传统学科知识进行衔接,增加典型工程案例和未来交通发展趋势的分析[10],不局限于传统的基础知识,而是在已有基础之上关注专业前沿问题、学习专业前沿知识。

2.提高实践内容占比。不仅仅以理论知识的灌输为主要的教学方式,要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因此需要重视课程学习中的实践内容,增强实践学习质量要求,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拓宽通识课程,增设能力课程。

3.解除对于要求博士研究生一年内选修所有课程的限制,因为这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与利用,在科研与能力提升过程中,若遇到相关专业问题,再选修相关课程,即以科研需求为导向选修课程,这对于博士研究生知识的运用于再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这样也能消除课程选修的任务性特征,不过对于这种情况,一般会考虑到选修人数不达标的问题,浪费师资,针对该问题,可以通过录课进行线上教学结合线下答疑的方式。

4.增加跨学科课程,允许博士研究生跨学院进行课程选修,丰富个人专业知识,设立相关跨学科课程,可以提高博士研究生选修跨学科课程的学分[11],以此促进博士生对跨学科知识的学习。

5.课程论文提交后增加教师反馈环节[12],教师对学生课程论文的修改以及反馈有利于帮助博士研究生认识到在课程学习中的错误与不足之处,保证学生对专业知识吸收的正确性与完整性,只有增加课程考核教师反馈环节才是完整的课程学习。

(二) 培养制度完善

不是所有的博士研究生毕业之后都会选择在学术界就业,也有部分毕业生从事非学术性职业,因此为非学术界就业的博士研究生提供相关的技能训练是有必要的。针对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与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市场人才需求不协调的问题,学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对博士研究生进行培养,以提高培养质量。具体从以下几点入手:

1.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与技能需求进行跟踪调查,以确定市场对专业博士生的能力需求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向的匹配性,衡量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向的适宜性,有助于根据博士研究生的能力需求不断实现对其的高质量培养。

2.增设与专业就业能力要求相匹配的课程,促进博士毕业生就业供给与市场需求相匹配,提高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就业率,对在校博士研究生的就业意向进行定期调查,为不同就业意向的学生制定特定的培养方案,针对性地进行技能训练,该调查以及培养方案的制定主要由博士研究生导师完成。

3.采取校企合作措施[13],加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和企业、政府等外界多方力量的协作,建设校企合作基地,召集具备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与相关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与技能训练。联合培养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就业适应度,也能够刺激相关企业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的需求,有助于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实践能力,有助于博士毕业生的社会角色转变。

(三) 考核制度改革

学校专业的考核制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与培养方式,比如说,目前大部分院校对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要求仅为论文撰写与发表,因此博士研究生将大量精力花费在论文的撰写上,如果考核方式发生改变,那么学生的努力方向以及精力花费方向也将会发生改变。

1. 实施阶段性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的措施,除了入学考核与课程教学中的考核,增加阶段性考核,并实施考核结果反馈的措施,从而阶段性了解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状况与能力提升状况,以制定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与发展目标,也有助于更新博士研究生个人特定的培养方式。

2.分流与淘汰机制。目前相关高校只在论文发表数量与质量与学位论文方面对博士生进行考核,不符合要求的作延毕处理,但是这些环节在博士生培养中都相对靠后,如果要从根源提高培养质量,则需在入学后就计划进行阶段性考核,制定多样性、人性化的考核标准,若在阶段性考核中出现不达标的学生,予以考察期限,对情况恶劣的学生采取清退措施,实现逐级分流考核与淘汰。

3.实现毕业考核多样性。如果只是单一考核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评价指标单一,不利于实现博士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的目标,也会导致博士研究生不良学术风气与浮躁的科研态度的产生,因此对博士毕业生的考核不应限定于论文发表,将其他研究成果,如专利、发明等也纳入考核内容中,实现多元化考核。

(四) 创新能力培养

博士研究生的质量取决于其学术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对于所在学科知识发展的贡献。目前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众多的博士研究生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也是体现在学术论文撰写中,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应该对症下药,因此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要给予重视,抓住各种锻炼创新能力的机会。现对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与国内以及国外该专业的高水平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应该鼓励博士研究生以学习前沿技术知识、培养各方面能力的目的出国留学,或采取短期游学项目以及交换生的措施,与国外优秀学府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人才进行交流学习,或搭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以开阔博士研究生视野,锻炼个人专业与非专业能力,也可以与国内其他高校合作,促进博士研究生与其他高校相关专业人才的交流学习。

2.提高实践占比,与优秀的交通领域企业合作,从而争取博士在校生的实习机会,提前了解交通行业对人才专业能力的需求,增加博士研究生与专业领域内的高水平人才交流学习的机会,从而达到博士研究生确定自身发展方向、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目的。

3.除了与国内外高校和专业相关企业内的高水平人才交流学习以及博士研究生自身努力外,导师在其创新能力培养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导师自身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其次是导师对于其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启发方式方面也需制定相应的措施,关注博士生的发展,关注博士生的学术成长体验,重视博士生个体对培养过程的认同感与满意度。

四 结语

本文首先针对新形势下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博士研究生提出的新要求进行具体分析。一是注重创新能力提升;二是注重跨学科培养;三是要精良专业。其次从培养现状和就业现状两方面,以长安大学、同济大学为例进行博士研究生现状分析。最后考虑新形势新要求,提出培养质量提升的路径:(1)课程体系优化;(2)培养制度完善;(3)考核制度改革;(4)创新能力培养。以期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培养更加符合新时代新要求的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博士生博士研究生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制冷博士来帮忙
神奇博士感冒了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博士蚊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润博士问答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