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魂育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旨归

2022-06-16 00:45陈亮
中国电化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高质量育人

学科是大学生命生长的核心力量与精神支柱,形塑着大学知识结构的演进历程与大学育人的内在逻辑,它为开启人类智识生活的大门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学科高质量发展是对学科发展状态以及与大学互动关系的一种愿景概括,学科高质量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形塑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关系,始终将立德树人、学科育人作为学科生命生长的重中之重,充分释放学科育人、学以成人的教化正能量。从发展的基础性内涵而言,衡量学科是否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的首要标准就是学科的发展是否真正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或是学科知识是否真正能够启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从发展的方式来看,衡量学科是否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在于学科育人成效能否有利于社会发展,或是人才培养方式是否与知识社会的发展方式相匹配。无论从哪一个层面来考量,学科高质量发展都需要将人的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与目标,凸显人在学科建设以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铸魂育人是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坚持以人为本,铸魂育人,增强学科育人能力是新时代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学科高质量发展是对过去注重学科数量增长的“速成论”“指标论”等工具主义行为的纠偏,它不仅仅是提高学科发展质量,更是深化学科领域综合改革、转变大学发展范式、建立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诉求。某种意义上讲,深化学科领域综合改革、转变大学发展范式以及提升学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都在于努力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与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建立一种学科与人之间良性互动的关系,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因为在后工业社会的知识时代,学科的发展已走出“为了知识而知识”的理想主义围墙,更加强调知识创造价值、服务社会现实重大需求的应用性与贡献度,这也是新时代学科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与根本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人,离不开人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运行机理。唯有提高人的各方面的“可行能力”,给予人充分的自由成长与发展空间,才能激发学科建设主体与受教育者的理性创新动力,才能在学科知识的润养下把受教育者培育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正如阿玛蒂亚森指出:“一个人的‘可行能力(Capability)指的是此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反映此人有自由实现的自由”[1]。

一方面,人的终极发展程度影响学科发展的质量。教育是培养人之为“人”的一种价值善活动,是促使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实现理性向善发展的过程。学科是教育价值得以有效实现的一种媒介,人们对学科知识的学习最终是要实现人在学科领域中的全面发展与创新发展。这也是苏格拉底试图把人比作探索知识理性与人类精神灵魂的整全人。倘若学科一味受到行政制度设计与工具主义的影响,将学科发展仅仅界定为“发论文”“拿课题”“获奖励”,用设定好的量化指标去评价高校不同的学科建设情况,那么学科发展势必会陷入“唯排名”的逻辑怪圈中,将人看作是完成学科发展任务的“工具人”而忽视对人的终极发展的关注。这也是安东尼·克龙曼批判当下大学何以放弃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的主要原因。学科间的盲目竞争与攀比会切断学科本身的育人价值,这样的非理性氛围会严重影响人的终极发展程度,当人过度去追求学科之外的功利化目标时,学科发展的真正质量势必会降低。

另一方面,学科育人能力与水平决定学科发展的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立德树人问题,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论题展开探究。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与社会服务是彰显学科综合能力的基本要素,这三大要素的联动协同发展离不开育人这一关键环节。具体而言,科学研究需要依靠研究者的理性智慧;教育教学更是直接指向育人这一目标,培养新时代有抱负、有使命感的学人;社会服务是建立在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要素基础上的扩展要素,需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人运用现有的学科知识结构解决社会重大问题。学科育人的能力与水平决定了学科发展的质量,学科育人贯穿于高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之中,并影响着三大职能的运行。人在知识选择、认识感悟知识的应用性与创造性以及践行正义的学术道德观等方面的价值观与学科建设紧密相联,倘若学科发展在育人方面出现了问题,势必会阻碍知识创新进程,影响学科发展质量。后工业社会中的学科发展更需要激发人的创造价值能力,协调人、知识与社会的关系,为人类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与行动指南。一定意義上,学科的发展即是人的发展,育人能力与水平决定着学科发展的质量与方向,决定着人改造世界的能力。因为“对于动物来说,世界就是它现在的样子;对人来说,这是一个正在被创造的世界”[2],人的各方面能力需要在学科育人这一全方位协同过程中来彰显与激发。

二、以铸魂育人为核心的学科高质量发展实现策略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学科高质量发展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界已从学科组织结构、外部力量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多维视角对高质量发展做了内涵界定。但值得注意的是,高质量发展不能脱离学科本真要义而存在。学科高质量发展不是行政计划与政策驱使下的“既定工具”,而是植入学科共同体成员间的“普遍法则”与“实践智慧”,通过铸魂育人不断推进新时代学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以人为本、铸魂育人是新时代学科发展迈向高质量行列的价值选择与灵魂召唤,唯有关照人的发展,探索学科与人之间的生态关系,凝聚学科教化善的正义能量,才能真正发挥学科服务社会公共利益、打破常规的再创造效应。

第一,积极培育学科育人的文化环境。正义合理的学科育人文化环境是高校发挥以学科引领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3]。文化是理念的先导,更是育人的方向。高校应采取政策支持、行动引领、理念创新等措施着力优化学科育人的文化环境,为通过学科知识教化人走向理性善营造合法化的文化空间。具体而言:一是,高校需要为营造良好学科育人的文化环境提供政策支持,设立专项研究性基金与基本建设发展基金,围绕学科育人展开专项课题研讨,每年按照财政预算拨付专项经费开展学科育人相关研究,着力提升学科育人研究的文化底蕴。同时,高校运用基本建设发展基金改善学校学科育人的软性与硬性环境,主动探索与政府、企业形成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二是,高校需要加强学科育人的宣讲力度,结合学科自身发展的特色情况,建立学科育人、文化育人的综合实践课程,将学术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以及环境文化贯穿于育人的整个环节中,形成学科育人的缄默秩序。B48DEDB0-EFB8-41B5-B6E2-27DDC842923C

第二,构建学科—知识—人联动交往机制。知识是学科具体的内容表现形式,教育者通过知识传授来将学科体系具体细化,并在交往互动中传播给受教育者。若想维系这一可持续发展状态,就需要形成以人为逻辑起点,构建学科—知识—人的多维联动交往机制。具体而言:一是,建立基于沟通与交流的情感表达机制。学科知识不是一种死板的固定内容,而是富有情感的理性“意义认知结构”,需要充分考虑人的理解力、表现力、沟通力与表达力,形塑人对学科知识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将学科交往看作是涵养人性、实现“人的再生产”的生活方式,探索人、知识与学科间的互动关系与生命价值。二是,建立学科知识教学的倾听机制。学科知识是否有体系、能否被受教育者接受的关键在于反馈与评价。学科教学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者以学科知识为中介而展开的相互倾听与应答过程。在倾听的过程中切实增进学科知识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搭建学科知识教学倾听平台,鼓励师生对学科发展、学科教学、导学关系以及学科育人等情况建言献策,充分听取基层对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的真实看法与态度,坚守学科倾听原则,集思广益、齐心协力共助学科高质量发展。

第三,激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动力与凝聚力。学科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通过学科的发展来拓展人的实质自由①与多方面能力,全方位提升人的学科综合素养。一方面,在理智方面提升学科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动力。学科成人、育人的关键在于让人获得理性的自由解放,通过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智慧来润养、启迪人的心智,促进人的理性认识得以自由全面发展,以便形成对社会发展与变迁的理性认知,进而强化学科知识的自由理性渗透性,启蒙人的思想解放。另一方面,在行动方面提升学科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凝聚力。行动决定理智的方向,学科成人与育人需要提升人运用理论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自由全面发展的凝聚力,通过积极的作为来主动适应社会环境,努力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第四,形塑人的创新驱动、服务社会行动力。知识生产模式II和III影响下的学科不仅仅是知识生产,打破学科间同质化结构束缚,与社会生产需求、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以及知识增值相联系已成为学科发展的新增长点。这就要求学科育人在形塑人的创新驱动、服务社会的行动力等方面深下功夫,形成高效互动的合作育人模式。其一,以面向全球公共利益为关切点,提升人的服务应变力。新时代学科的发展应充分发挥知识创造价值对各项公共利益的贡献,注重对人的应变力与服务意识的培养,厘清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强化学科问题意识与批判性思维的引导。进而从未来全球公共治理与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长远出发,激发人在应对“逆全球化”经济危机以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应变力、发展力与变革力。其二,立足本国国情,以社会经济发展为着力点,培养人的创新行动力。以一流学科为支撑的高层次人才与高水平科研平台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和技术支撑[4]。强化学科知识的增值创新效应,在守正创新与持续变革的学科知识结构中重新理解“创新”,建立人才培養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创新驱动发展体系。创新性动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坚持教学科研相统一[5]。同时,通过建立以育人为本的产学研一体化知识创新实践基地,形成突破学科边界、解决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学科育人新格局,全面提升人的创新行动力。

参考文献:

[1] 阿玛蒂亚·森.任赜,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2-63.

[2] A.J.赫舍尔.隗仁莲,安希孟译.人是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29.

[3] 中国新闻网.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16/07-01/7924310.shtml,2016-07-01.

[4] 周文辉,牛晶晶等.“双一流”建设中国特色内涵辨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3-30.

[5] 陈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价值意蕴、现实境遇与建设策略[J].重庆高教研究,2022,(1):34-45.

作者简介:

陈亮: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政、学科治理。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新时代学科治理现代化的要义证成与实现机制研究”(课题编号:CIA210269)阶段性成果。B48DEDB0-EFB8-41B5-B6E2-27DDC842923C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高质量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