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烦恼应如何解决

2022-06-16 04:55陈思杭杭州市民生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至爱 2022年5期
关键词:障碍情绪心理健康

文|陈思杭 杭州市民生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青少年目前正处于探索同一性、建立身份认同的关键期,特别是在进入青春期以后,自我意识增强,内心冲突增加,易冲动。随着社会变化的不断加快,青少年的问题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善的社会心态。”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杭州市民生公益服务中心,作为一家专注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组织,为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各类的心理支持。

一、一个自伤的孩子的案例

小琴从小到大一直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她并不是主动来咨询的,而是因为同桌看到她用美工刀划伤自己,感到害怕于是就告诉了班主任。班主任让小琴找心理老师。她告诉心理老师,她只是想偷偷地发泄一下情绪,没想到把同桌给吓到了。她从很早的时候就感觉到自己的状态好像不太对,为了不让老师、同学、父母看出来,在学校和同学在一起的时候都装作没事一样,甚至有时还要很热心地帮助别人,其实都是在努力不让别人嫌弃自己;但是每天回到家,关起门来写作业的时候就会莫名其妙地想哭,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价值。她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越想专心到作业上,就越办不到。

她每天作业都会做到很晚,父母总会催她快点写,不要总是磨蹭。每天完成作业差不多要将近半夜,第二天还要按时起床上学,由于睡眠不足,她总感觉昏昏沉沉。她想和父母说的时候,等待她的就是“别想那么多,抓紧学习”。父母认为哭是懦弱的表现,他们以前喜欢向别人炫耀她的成绩,但是她现在成绩也只是普普通通,离他们的要求还差得很远。小琴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但父母一直认为自己不用功。

她一直都认为学习是她要做的最重要且擅长的事情,但是现在她连这件事都做不好,自己好像陷入了一个漩涡中,不管怎么挣扎只是越陷越深。她感觉好像被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包围,压得喘不上来气,又不知道能和谁说,不知为什么想用刀划自己一下,让自己感觉好过点。

类似这样的孩子在我们的工作中不断会遇到。2020年中科院的研究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的抑郁筛查率为24.6%,但是其中主动就医或者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只占20%不到。我们会感觉好像青少年越来越脆弱,问题频发,这促使我们从多角度去探究青少年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元复杂性

我们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对杭州地区323名11—16岁中小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主要包括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以及亲社会行为共5个因子,25个条目,5个因子的得分反映了在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及严重程度。

?

首先,从调查问卷中可以了解到,青少年的同伴交往方面的问题明显。在实际的咨询中也有同样的情况,有超过30%来咨询的孩子是因为人际交往问题。很多孩子告诉咨询师,他们认为“交朋友没有用,交朋友是浪费时间”。不难看出,现在的同伴更多的是竞争关系,而不是可以彼此支持和鼓励的。同伴交往问题的类型通常分为封闭与逃避、自我与怀疑、偏激与冲突等类型。

其次是青少年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在行为上主要体现为适应障碍、强迫行为、厌学、网络游戏成瘾、亲子冲突、自我伤害等。在咨询中遇到最多的问题是游戏成瘾和厌学的问题。

在做青少年工作的时候发现,这些问题并不是以单一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孩子的厌学问题,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孩子不去上学,所以会有部分家长认为厌学就是抵触学习,有些家长也会武断地认为,孩子就是偷懒,不爱学习。用各种威胁、利诱的方式让孩子回到学校,但往往很难实现。

其实,在实际工作中,孩子厌学是有不同因素的,可能源于不适应学校的环境,与同学人际关系不好,与老师有矛盾,学习困难。另外,亲子关系的冲突也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厌学的行为,不解决孩子厌学的根本原因,是很难让孩子回到学校的。很多研究也表明,在临床上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与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抽动障碍、焦虑障碍与抑郁障碍共患,社交障碍与强迫障碍共患等,在与品行障碍共患时,青少年容易发生危害社会的行为和事件。

三、家长成为孩子心理问题背后的推手

在对49名情绪异常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中发现,有80%以上的青少年表示,父母从来没有认真听自己说话,或者是父母总是在指出自己的缺点。其中一位因为长期的抑郁情绪,已经发展到有自伤行为的学生在辅导中提到,父母明明很在意孩子的成绩,但又要表现出自己是非常宽容支持孩子的形象。每次孩子考不好的时候,父母也不会骂自己,总是鼓励自己,尽力就好。

有一次,她不小心看到爸爸和班主任的微信,爸爸在微信里说了很多她在家的表现,也反复叮嘱老师,要把她“看”紧一点,成绩不好是因为不够用功。突然觉得父母很假,他们假装不在意,假装关心自己,以后再也不会相信他们了。

当咨询师提出她现在的状态需要父母一起参与,帮助她改变现状时。她马上拒绝了,她说:“他们一定认为我没事,这些都是我的借口。他们除了成绩,根本不关心我,让他们知道以后,可能会觉得我给他们丢人了,就不让我过来了。”可见,父母总是按着自己的经验和标准与孩子交流,他们会感觉孩子“脆弱”,所以总是想办法让孩子变得坚强起来,却不接纳孩子的“脆弱”。

四、“消失”的心理辅导室

大部分中小学校,每天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在0—5名之间,并且很大一部分学生是被转介(即因班主任、任课老师、心理测评的结果要求前来的)而来进行心理咨询的,孩子担心自己来咨询会被“贴标签”,所以不敢主动来求助。

学校的专职心理辅导老师较少,任课老师的专业能力欠缺,班主任管理班级事务较多也很难关注到每一位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孩子出现行为和症状时,不知道可以去哪里倾诉。

五、从生态系统理论思考青少年心理发展

目前很多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方法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际上,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形成因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学校的因素,也有家庭、同伴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关注发展比关注问题更重要。

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于20世纪末提出一种关于儿童发展的解释方法—生态系统论。这个模型将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描述为一个环环相扣的结构,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赖以生存的微系统,社会环境则是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宏系统。有学者曾指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等系统出发,为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和保护。

(一)家庭教育指导专业性提高

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也让更多的父母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帮助孩子学习适应性的行为、合理地表达情绪情感,并能及时地识别孩子早期的心理问题等方面,都肩负着重要的责 任。

家庭系统是否运转正常,亲子关系是否良好,会反映在青少年的学习、情绪、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因为构建安全、温暖、接纳的家庭环境,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学校也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家长课堂,帮助家长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调整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方式。

(二)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和学校的教育紧密结合

学生和老师朝夕相处,因此老师作为学生的重要资源,对学生的心理困扰起到支撑和帮助。中小学的心理老师、任课老师、班主任等应将心理健康和自己的教学工作相结合,人人都能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护航者。

(三)进一步大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工作

心理健康科普工作的主要作用是消除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偏见、污名和歧视,以促进救助的行为。阻碍儿童青少年寻求心理健康专业帮助的因素,主要是担心被认为不正常,以及对精神障碍的担心和恐惧。每个人在一定的压力下,都有可能出现心理、情绪、行为问题。青少年的复原力很强,虽然因为外界的原因几次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很大,但出现问题后积极帮助干预的效果也很明显。因此要通过科普和心理健康教育打破阻碍寻求帮助的障碍,鼓励推动求助行为。

猜你喜欢
障碍情绪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选择障碍症
家庭教育过于执着是孩子成长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