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形意拳比较研究

2022-06-17 21:50汪洁志
体育时空 2022年10期
关键词:形意拳太极拳

汪洁志

中图分类号:G852.1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5-013-03

摘  要  从16世纪开始,太极拳的独特之处就体现在太极拳和形意拳两种拳法上的异同。由于陈氏太极拳在创立之时吸取了形意拳的精华,所以它们彼此间十分协调,彼此融合。其后,又在形意拳的形意拳中加以改进,使其成为两种拳术的精华,二者的联系是互补的。两者有以下不同:陈氏太极拳的核心思想就是“心、意、气”,“阴阳”“虚实”始终贯穿于全身,这是一种以心炼气,以气入骨的过程,经过长时间的锤炼,炼气已经到了武学的巅峰,其精髓就在于“气”。

关键词  太极拳  形意拳  发力原理

形意拳有三重境界,三种步骤、三重练法、三重境界:练精、练气、练魂。三个步骤:易筋、易骨、易会;三重练法:明劲、暗劲、化劲。在外行人眼中,形意拳拳法是粗犷、安静、刚毅、勇敢的拳法,事实上,“柔道的形式最适合柔术,至真至柔,盖可刚柔并济,相辅相成”,而拳法的精髓在于“气”。形象拳与传统太极拳的不同之处在于:“由柔成刚”“外柔内刚”。

一、太极拳与形意拳的相通之处

而形上的形意拳法,则是由刚至柔,由刚至柔的明劲转变为难以捉摸的“化劲”。按照老拳手的说法,这两种拳法和内家拳差不多,从技术上讲,太极拳是从里到外。但是,他们的特质却是相同的:“柔中带刚,刚则柔,柔则实。”在对抗技巧方面,陈氏太极与形意拳均主张“快、慢、慢”“不动、微动、先动”。

形意拳的拳法讲的就是“以力破力”,在对峙的时候,凝视对手,抬起肩膀,就会知道自己要走哪一步,而另外一条腿却不稳,抬起一条腿,走到门的另一端,进行一套拳术。他一把抓住了我和我之间的机会,我向后退去,如法炮制。这个游戏被称为“进亦进,退亦进”。

而太极拳,讲究的是“四两拨千斤”,讲究的是将力量打到空处,然后“曲线化,直线进攻”,这是一种借力的方式,也是一种机缘。两只拳头的招式和招式都不一样,每一招每一式的威力都不相同,每一招每一式都有“弹抖劲”和“弹簧劲”。高手更擅长根据对方的动作特征,使出“旋”“吹”“摇”“长”“寸”。都说形意塑形,太极就是形体,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形意拳与太极拳在套路、步法和技巧上有许多共同点,特别是在步法、步法和技巧上与陈氏太极拳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后退压肘、闪通臂、掩手攻锤、连环炮、连珠炮等。其特征与形意拳的力量十分类似,但在变化的形态上,缠丝劲的变化更为连贯。

太极双臂清楚地反映了其形体的特点和含义。一开始做侧身运动,手臂交叉于胸部,身体右侧翻转,右手向前翻转,髋部和髖部向右侧转动。当你用臀部和膝部的鞭子自上而下的时候,你的右手就会充满力量。在这个时候,你的右腿快速地往后一拉,然后你的右脚在地面上,你的左手和右手同时进攻。这一点正好是将拳形意拳分成三体式的一种。

陈氏太极拳也与劈拳相似,这一趋势从一匹引人注目的马开始,它扭着屁股,把手放到胸部,右手掌向外,左手向下。此式可用于冲孔机的形态及目的,其步法与劈拳的寸步劲无一致。而陈氏太极拳中的劈拳,则是以直入直出髋关节为特征的。

上述太极拳与形意拳的对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每一种拳法,从出生到成熟,都会有不同的变化,它必须吸收其他流派的精髓,把它们融入自己的研究中去。这还可以用来解释各种拳法。唯有互相学习,互相学习,互相补充,方能将拳法练到炉火纯青。

太极拳理论的技击原理在于它是由用心用意、精神、气魄,是由柔成刚组成方式。在技击技巧方面,太极拳与形意拳均主张“快、慢、先、后”的技击技法,意拳讲究的就是以力破力,两个人对视一眼,谁的肩膀就会带动另一条腿,在对手站立不稳的时候,就会腾空而起,而拳手则以全身之力去攻击对方。所以说,太极拳和形意拳的道理相同。

二、太极拳和形意拳的不同之处

在体式要领方面,形意拳的形体是以肩、肘为重心,肘不离开肋骨。而意拳,则是以肩为支撑,肘部的肋骨在空中。所以,从实际的角度来看,意拳中的“肩扛肘击”比“形意拳”的“沉肩”更能体现出“护头”“扩防”的特点,这是一种进步的趋势,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以“拳腿搏击”为主流的时代。而肩撞肘,除了其本身的锻炼含义之外,人从上到下都较为轻松,尤以“占中”形意蕴为特色。形的含义是以增强的特征,而以肩为支撑肩、肘横的意拳为不利于形意的占有。所以,“以意为守”,只是一字之差,而技巧却有天壤之别,这就是真正的战斗。

从一定意义上讲,形意拳的练习更为明确,比如有针对性的七妙。形意拳的方向并不是很明确,许多人在练形意拳时都会感觉到自己有所提高,但是实际上,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进步在哪里。事实上,这个缺点在许多类似的拳法中都有。因此,随着比喻的发展,许多拳法都会有自己的修炼方式。当然也有一些门派拥有不逊色于意拳的修炼体系,但却没有任何名气。

“没有招数,就没有力量。”第一式为身体姿态,为静止;“势”为拳、架、动。所以,“桩”功既是“站桩”,又是“动桩”。运动桩与静桩练习的目标各有差异。动桩是一种综合性的锻炼,既要掌握身体的结构,又要掌握正确的力量运动方式,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感、增强体质、体会动作的韵律、锻炼攻守意识、掌握攻守技巧。静功的目标要简单得多,比如调整肩架(在静止状态下进行肌肉记忆)和力量交换。所以,在形意拳中,静功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一口气站立),而是反复练习。形意拳,是为了简化和提高武术训练的效率,对于没有基础的初学者来说,第一步肯定是调骨架,换静力,然后是拳架(动桩)。

因为是“桩”,所以动桩必须要有引子,单纯地把静力桩从动桩上挪开,这样看起来更有效率。所以,形意拳桩工在练习时,也把增力、养气、练意、平衡能力等功能融入各种练习中,所以每一次练习都要有一个标准,以达到锻炼的效果。其他无法在静桩中练习的武功要领,如力量、步法等,则要靠试力、发力、试意(主要练习力量)、摩擦步(步法)、推(力量控制、防守意识)。就拳法而言,形意拳是为了适应人们日常生活中自然的运动姿势,因此无需过多的规则,无需反复修正。没有格斗,也就没有了招式。因此,在最初的形意拳训练系统中并没有进行拳击练习,要想形成大成拳的拳架,就必须要从五行拳法的形式中汲取经验。

在体位上,因为意拳中的静桩动作要花些时间,故采用高桩架,而低架的打桩架仅用于强化腰、腰、腿的个别架子,例如《龙下龙虎2》,但一般都是有一定的练习基础的。静桩主要是以形意拳法为主,以中低档、单人为主,比如无极桩、浑圆桩、中档桩等,其余的则是在身体状况许可的时候才使用。形意拳的“无极桩”“浑圆桩”具有调理身体、滋养气血的功能,其功能与形意拳中的“静桩”的宗旨和含义类似,因此两者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其他桩法都是动静结合,也就是静桩要配合相应的动桩(拳击姿势)。

所谓的力量,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对头发的掌控。形意拳的修炼方式分为明劲、暗劲、化劲,这些都是与拳法相结合的,而暗劲的修炼目标就是要达到形意拳所要达到的效果,其原理大同小异。形意拳不仅仅是用力,更重要的是把五行拳和变形拳融合在一起,让身体感受到一种动态的力量。另外,通过练意拳可以使身体产生某种特殊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影响到人的情绪、思维和行为,从而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形意拳的步法,是要脚掌平伸,在地上走,要先踏(脚),后踩(脚)。八卦掌中的“泥步”也要求平伸,但是形义上的形意却与形意拳的形意相区别,而八卦掌则是以臀部为基础。摩擦步是以意拳的形式迈步,而八卦掌步法的目的是揉捏成一团,直插裤裆,前腿前后向外刷出一道弧线,后腿紧随其后,形成一个复杂的圆弧,整个身体都保持一条直线。这样既可以锻炼步法,又可以锻炼身体。

练功时,发声是为了达到“内三合”,也就是意和气,气和力。所以,说话的目标就是调整呼吸与气力的协调。“雷声”是形意拳法中的一种,它的本质是声、气、力。但是,在拳击比赛中,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不需要特别的培训。由于最初的拳法练习课程,所以意拳的内容仅限于个别的讲解,这样才能让学者了解并掌握。

如果塑形训练成功,那么走路、坐、躺都可以成为一拳,任何一个动作都可以使用。形意拳从未真正地走出去。但是,即便有几个错误,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形意拳,一丁点的失误都会让你终生无望。所以,学形意拳的人,要想获得更多的启发,就必须学会形意拳。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形意拳,必须学会形意拳。能相互学习,相互学习,这样才是最好的。让我们打个比方:形意拳和拳击的规则相似,形意拳是典型的拳击范例。他只知道一条法则,如果不能完全理解,那就不能解决问题。古典的范例很好,能让你的文章前后通读,但是如果要往下走的话,你还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法则。

而太极拳则强调“四两拨千斤”,提倡引进失败,“弧形走形,直线进击”,借势的力量可以转化为力量、时机和机会。同样的招式,同样的招式,同样的爆发力,同样的“弹抖劲”,同样的“弹簧劲”,同样的爆发力。老拳手擅长的是“拧裹劲”“螺旋劲”“崩炸劲”“抖擞劲”。都说形意塑形,太极就是形体,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拳术讲究虚实结合、刚柔相济、阴阳平衡、动静有节、内外相合、形神兼备。所以,形意拳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对意念的控制。通过意识来控制身体的运动状态。

在这之前,首先要把自己的思想从表象中解放出来。只有把意识集中起来,才能把肢体活动纳入到整体之中。其次,要将身体的所有部位进行放松,使之自然松弛,从而达到松静合一。最后,还要用一种柔和的姿势去引导身体的移动方向,使其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确的姿态。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呼吸的方法。呼吸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体排除体内多余的气体和代谢废物。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大脑也处于休息状态,这时身体各系统所产生的热量就会被消耗殆尽,起到了降温作用。在此情況下,再配合适当的腹式呼吸,就能够起到更好的降脂降压的效果。在练拳时,我们要尽量做到全身协调统一,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从零开始,也许要花上两年,但如果你真正想要,也许要花上七八年。对新手而言,一开始能学到的知识越少,能掌握基础要领就越好。假如你从心灵的意气、空灵的事物入手,你将会失去关键,这对新手很不利。

在武术里有所谓“有进有退”的说法,其实说得简单,就是不要硬碰硬。有一些事情是直觉的,而非思考的,这是上古时代所谓的天赋。没有十年以上的苦功,根本无法完成。曹雪芹的《红楼梦》,十年的努力是不寻常的。习武是十多年的苦功。国学宗师王国生曾经说过,在古代,要成就伟业,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第一,学拳;第二,练心;第三,做人。我觉得这句话非常精辟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做人。我想很多人可能会问,什么叫做人?我认为,人应该具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精神,二是人的品格。人的精神,包括人格、气质、修养、性格等各个方面,它反映出人们对待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态度以及行为方式。

这就是为什么武术终究是苦的原因。李桂昌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大智慧、有勇气、有耐心。在拳术中,最重要的就是大智慧。大智慧来自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它使你的技术和战术更加完善。大智慧来源于大功夫,大功夫来自大悟。在实战当中,要想达到高境界,就要不断地练习基本功。练拳的时候,你必须先做准备,然后再去练别的东西,否则,你可能连自己都看不见。

在武术里面,我们经常讲“以柔克刚”。这个“柔”字包含着一种力量,一种意志,一种精神,一种气度。在这里,“柔”是一种力,一种意志力,一种精神,这种气,一种气度。在这里,“刚”也是一种力,一股劲。“刚”不是一般的力气,而是一种功力,一种气势。“刚’的意思,就像“剑”的样子。

古语说,要练正气,必须要逆转阴阳。先从你的双腿开始,因为你要在每次射击时注意到他们实际上,只要你进行更深层次的训练,你就会发现,所有这些都与腿部有关,而身体仅仅是一条管道。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站着讲话,那么你是无法直接说出来的。所以,我建议你可以先练习单脚站立的动作,然后,再慢慢地练习双脚连续站立的姿势,最后再练习双臂交替站立的动作,这样才能逐渐掌握正确的发力方式。在拳术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你要想让别人相信,就要先练好自己的脚。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会改变自己的走路方法。

而且,收腰也很重要,不收腰,就会失去力量,拉不起来,就会失去稳定的状态。因此,在练拳之前,首先要学会收腰部的功夫,因为收腰会增加肌肉的弹性,从而达到提高人体重心平衡力的效果。另外,要想锻炼出一种强健的体魄,还需要一定的技巧,比如要做到“以柔克刚”,不要太过于强硬,否则容易受伤。另外,还要懂得放松,只有放松了才能获得良好的体验。总之,在武术运动中,最关键的就是放松。放松不仅可以增强人的体力,同时对人的精神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所以,在平时的练习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一些放松的意识。

所有的练武者,都是将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一个地方,那就是爆发力和踢腿。不努力,那就是门外汉。要保持刚劲,就得将这条骨伸得笔直,通过它的关节,使它变得结实,使它的腿部更加有力。与其他拳法相同,这套拳法也有四个步骤,一步一步,太极拳讲的是全身相对拉长。这些条件和隐喻的拳法是相同的。这是一位老师傅做的,这三节的道理,他都懂。能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部说出来,从心底到身体,再到骨骼,三节相连,这是一个很大的过程。

三、结语

中国传统武术太极拳和形意拳的招式,从根本上讲都是一样的,他们的攻击并不是靠身体的攻击,而是靠全身的力量。所以,不管是拳法的形成还是拳术的训练,都受到了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丽松.形意拳与太极拳传承特征的比较及启示[J].中华武术,2021(02):4.

[2]吴宣廷,郭玉成.竞技太极推手与中国式摔跤,柔道技术内容比较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0,34(01):7.

[3]詹皓然.我国武当太极拳理论研究之探索[J].运动-休闲:大众体育,2021(01):1.

[4]陈浩.浅论太极拳的发力形式与训练策略[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10):74.

[5]杜国兴.浅谈陈式太极拳"掩手肱捶"的发力[J].少林与太极,2021(08):48-49.

猜你喜欢
形意拳太极拳
太极拳练习如何注意呼吸养生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多视角下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太极拳:入静和放松的养生效果
关于明清时期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①
形意拳推广机制研究
——以山西省晋中市为例
太谷县形意拳的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42式太极拳
形意拳源流与发展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