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等体育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及策略研究

2022-06-17 14:59丁宁涛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发展规划高职教育

摘  要:当前正值“十四五”开局之际,全国各省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相继印发。广东省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深化,体育高职教育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文章通过文献调查、专家访谈、比较分析等方法,梳理并分析了广东体育职业教育现状、机遇及障碍,认为其存在体育人才需求量大、广东高职教育处于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并行阶段、体育生源充足等优势条件,建议体育职业院校扩大办学规模、理顺管理归口、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育合作平台,普职院校适度增录体育学生建设“融体”专业群,从而实现广东省等体育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体育职业院校;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4-0026-04

继国家体育总局在2021年10月发布《“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之后,广东省体育局于同年11月发布了《广东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广东省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8名,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9000亿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深化,大湾区对体育产业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高等体育职业教育是满足这一需求的关键因素。时值“十四五”起步之际,有必要梳理广东省高等体育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一、广东省体育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招生学校及办学规模

广东省内现有两所体育职业院校,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广东体职)和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广州体职),是全国唯一拥有两所体育职业院校的省份,在全国独树一帜。除此之外,广东省内还有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技职业学院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23所普通职业院校,设置社会体育、体育教育或休闲体育等体育类专业(2021年)。

根据两校办学质量年报,广东体职2021年全日制高职在校生 4031人,招生专业9个。广州体职全日制高职在校生2254人(不含五年一贯制前三年学生403人,以及校外扩招生659人),招生专业10个。以此推算,近三年来,广东体职每年招生报到人数为1350左右(含春夏两季录取报到的体育生和非体育生),广州体职每年招生报到人数为750人左右(含春夏两季录取报到的体育生和非体育生),两校合计每年招生报到2100人左右。

根据《广东省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广东省2021年通过夏季高考招录体育类学生为3221,广东体职和广州体职分别计划录取388人、307人,其余高职院校夏季招生计划总数为2526名。人数100人以上的学校共计13所,招生50—99人的学校共8所,除广东体职(计划)和广州体职(计划)外,其余学校校均夏季招生计划为119人。开设的专业多为社会体育、体育教育、体育运营与管理、休闲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等专业,每所学校开设的专业数多为2—4个。

(二)办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

广东省的两所体育职业院校,广州体职为省级示范校。在省教育厅每年组织“创新强校”考核中,2所学院均纳入B类考核,近5年排名处于B类中上游位置。2020年广东体职院位居B类第三名,2021年广州体职院位居B类第三名,发展势头良好。根据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度“GDI高职高专排行TOP1000榜”,广州体职位居551—600名,广东体职位居754—800名,在全国1400余所职业院校中位居中游。广州体职在“金平果”2021中国高职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排名居全国同类院校第二。

根据两校发布的质量年度报告,两校毕业生就业率、创业率、起薪点较高,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居前。广东体职根据南都教育联盟《2020年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指出学校2019届毕业生创业率居全省第一,平均薪酬居全省第五。其余23所学校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暂未有相关数据。廣东体职和广州体职的招生录取分数线远高于其余23所,说明这两所学校体育类专业的社会认可度高于其他学校;学生参加体育类职业技能大赛的成绩,广东体职和广州体职也明显高于其他学校,也说明了这两所学校体育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高于其他学校。

(三)行政关系及办学体制

两所体育职业院校均为公办院校,均由体育运动学校(中专)升格而成。广东体职原隶属广东省体育局,2020年划归省教育厅管理;广州体职的行政隶属关系则继续保持由广州市体育局主管。

根据《广东省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2021年广东省开设体育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共计25所(含广东体职和广州体职),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87所)的28.74%。其中,14所为公办院校(占全省公办院校22.58%),11所为民办院校(占全省民办院校44%)。除广州体职外,其余24所高职院校均属广东省教育行政部门管理。

二、体育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和挑战

(一)体育产业方兴未艾高职人才需求量大

全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国家体育总局官网数据显示,2019年底全国体育从业人口达505.1万人,到2025年,从业人口将达到800万人,缺口近300万人。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和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消费快速增长,体育产业发展迅猛,无论是产业基础还是体育消费均是全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阵。《广东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指出,广东2025年实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8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东省2020年常住人口为126012510人,以此计算,广东省需要35.28万名体育社会指导员;如果考虑到未来5年人口的自然增长,体育社会指导员的需求还会增加。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珠三角地区实现10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其他地区优化提升15分钟健身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0.5%以上,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9000亿元。广东省对体育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提出了巨大需求,广东省发展体育职业教育大有可为[1]。

(二)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处于扩张规模和提高质量并行阶段

高等教育全国已从由大众化阶段步入普及化阶段。根据《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广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20年为53.41%(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四五”期间将提高到60%,高等教育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作为经济大省,十四五期间广东省高职院校计划增至90所左右,高质量推进省职业教育城、广州科学教育城、深圳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等重大平台项目建设,广东省高等教育仍处在扩张规模和提高质量同时并行的阶段[2]。

(三)广东普通职业院校开展体育类专业招生发展空间广大

从生源分析,广东省招录体育类学生空间较大。根据《广东省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2021年体育类本专科合计招生计划为8209人,占当年体育考生(总数为18361)的44.71%,其中本入招生计划数为4988名,占当年体育考生的27.17%;高职招生计划总数为3221名,占当年体育考生的17.54%。与其他类别相比,体育类高考学生升学率明显偏低。广东省高考改革后,分春秋两季招生。改革前,体育生须选读理科;改革后,体育生首选科目任选物理或历史,从实践来看,将进一步提高体育考生的人数。

从办学资源来看,提高广东体育类招生人数也有较大空间。全省目前尚有62所学校(占总数的71.26%)未开展体育招生,其中48所为公办院校,占公办院校总数77.42%,占比明显偏低。在有体育招生的学校中,民办学校占比明显较高。各高职院校均有公共体育教学部和体育专业教师,均有体育教学的场地及设施,发展体育职业教育的潜力较大。

(四)广东体育高职院校的主要挑战和瓶颈问题

1. 办学规模较小

与其他院校在校生动辄过万相比,广东体职在校生4000余人,广州体职不足3000人,两校的办学规模明显较小;两校专业设置分别为9个、10个,专业数量明显偏少。广东体职从广东省体育局“分家”后,校园面积及设备设施大幅下降,根据官网数据,学院占地面积174968平方米(262.45亩),建筑面积86444.8平方米,实有固定资产总值2.9亿元。广州体职由广州市体育局主管,占地面积为259亩,校舍与广州市14个项目的运动队及附属中小学(约1200名学生)共用。校园资产的现状制约了两校进一步发展:办学规模过小,限制了学校增加办学经费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限制了完善专业布局、优化办学资源、提高办学水平的空间。

2. 广州体职归口政府体育部门主管

学校仍属行业主管部门办学,在学校品牌建设、资金争取、校政行企协作虽有其优势,学校虽名为高职院校但在办学定位方面难以摆脱竞技体育配套地位的尴尬境地,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人员配备、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与职业教育发展要求明显不相适应。全国共有21家体育职业院校,都脱胎于省(直辖市)体校,绝大部分归各省体育局主管,用于保障运动员升学。根据全国教育平台的数据统计,全国体育职业院校平均在校生为2000余人,仅有两所省级示范校,反映了在体育部门主管下,体育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不大、水平不高的客观现实。

3. 普通公办职业院校对体育职业教育认识不足

普通高职院校对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了解不多,学校在专业(群)布局及专业建设过程中,一般把体育教育当成一门公修课程看待;承担公共体育教学的部门,往往习惯于这种定位,较少主动从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角度考虑学校专业布局。民办院校从学校到部门、从领导到普通教职工,在招生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对产业状况、市场需求更加敏锐,全省44%的民办职业院校均开设了体育类专业。公办院校仅占22.58%,远低于民办院校。

三、发展策略及路径建议

(一)满足体育人才需求,扩大体职院校办学规模

广东的体育产业对体育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需求巨大,建议扩大广东两所体育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从学校角度来看,在以生均财政拨款及收取学生学費为学校主要经费来源的情况下,适度的规模有利于增加学校收入,丰富办学资源,提高学校经济效益,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教育部专升本条件之一为在校生人数达8000人以上,规模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广东省的两所体育职业院校,相比全省其他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明显偏少。招生规模小,专业数较少,导致专业群不完整,师资类型比较单一,教育资源相对单薄,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根据广东省考试院的数据,2018—2020年三年的体育考生人数分别为17288、17498、18360,经统计近三年本专科录取比例分别为40.73%、36.14%和36.23%,录取比例偏低,说明生源充足。两所体育职业院校,扩大办学规模,既有必要,也有可能[3]。

(二)适应改革潮流,理顺体职院校管理归口

从全国实情来看,各类学校回归政府教育部门主管可谓大势所趋,但全国各体育职业院校绝大部分目前仍归各地体育部门主管。体育部门主管虽然给体育职业院校提供了丰富的办学资源和诸多便利,在竞技体育中培育的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也给学校带来了卓越声誉,但也存在着诸多局限:学校定位及发展首先要服从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需要,这就限制了学校的扩大规模和优化专业布局;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意识观念、政策措施和人员配备等方面与高职教育也有诸多不相匹配之处。

广州体职已于2020年脱离省体育局划归省教育厅管理,学校发展呈现出积极态势。广州体职的单位职责主要由竞技体育、基础教育和高职教育三部分组成,基础教育完全为从事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服务,高职教育每年通过五年一贯制录取本校运动员200人左右,部分运动员通过单考单招考上本科后实际报到人数仅占全校每年高职新生的20%左右。如果广州体职脱离市体育局并集中精力抓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体育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如果理顺归口政策,建议学校与体育局“脱钩不脱联”,广州体职是市属公办院校,仍可继续义务为市属运动员的升学读书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保障;广州体职也仍需要体育部门发挥协调作用,帮助学校加强与训练基地、体育协会及体育企业之间的联系。

(三)普职院校适度增录体育学生,建设“融体”专业群

如前所述,广东经济社会急需有大量体育类别复合型人才,单靠广东体职和广州体职无法满足社会之所需。职业院校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面对体育类复合型人才缺口,普通职业学院也不应该无动于衷。随着现代产业的转型升级,传统体育产业呈现出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特点,比如旅体融合、文体融合、体卫融合、体教融合等,普通职业院校有必要发挥自身之所长,在校内原有专业如旅游、酒店、食品、医疗、保健、营销等专业基础上增加体育类相关专业,科学组建专业群,深度解决产业新业态的人才需求。普通职业院校均配有公体部,具有实力雄厚的教师团队和完善的体育教学场地设施,完全有能力在满足公共体育教学的前提下设置体育类专业,在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方面发挥本校原有专业体系的优势,培养出具有本校特色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跨类别的复合型人才[4]。

(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育合作平台,开展合作办学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为推进大湾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职业教育方面要“推进粤港澳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培养培训、师生交流、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合作,创新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方式,支持各类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交流合作,共建一批特色职业教育园区”。体育作为一种软性工具,有利于培养湾区内各地公民的家国意识,加上国务院已确定2025年由广东、香港、澳门共同承办第十五届全运会,广东的体育职业院校应乘势而上,在加强大湾区体育职业教育合作方面抓住机会积极作为,在省市体育部门及教育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整合粤港澳三地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打造大湾区体育教育合作平台:一是开发职业教育新资源,开辟学生学历提升新通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省内学生赴港澳攻读本科,发挥内地体育资源及就业优势,吸引港澳学生到省内就读;二是通过三地合作,发挥港澳地区运用国际先进标准的经验及先发优势,推动内地体育行业职业资格与之对接,建立大湾区体育职业技能证书通用或互认体系,并将相关标准融入教育教学标准及人才培养体系,进而提高办学质量;三是发挥省内体育高职院校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特殊优势,帮助港澳地区培养优秀运动员[5-8]。

四、结语

广东省作为教育改革的前沿地区,虽然体育高职学校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仍然需要高度重视和积极研究,确保体育高职学校的发展与改革能够稳步进行。本研究梳理了广东体育职业教育现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策略及路径建议,期望可以为广东省体育职业教育注入新动能。总而言之,广东发展体育职业教育空间巨大,普通职业院校则破壁创新布局体育专业融体入群,体育职业院校应抓住机会扩大规模,理顺政府管理归口,打造粤港澳合作平台,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体育局. 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EB/OL]. (2021-12-10). http://tyj.gd.gov.cn/tyxw_zyxw/content/post_ 3710141.html.

[2] 国家体育总局. 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2021-10-25). https://www.sport.gov.cn/zfs/n4 977/c23655706/content.html.

[3] 刘晶,王桂荣,刘婷. 我国体育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思考[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0(06):121-124.

[4] 雷艳云. 中国体育职业教育体系创新研究[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0(05):159-161.

[5] 杨琬. 组织理论视角下的高等体育教育管理发展历程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03):109-113.

[6] 朱迎春,毛好喜. 高職院校国际化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以体育类院校为例[J].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2):11-14.

[7] 阳征保,段舞云,肖淑葵. 基于高职行业办学成绩与困惑的思考[J]. 机械职业教育,2015(01):8-10.

[8] 蔡文君,丁丽梅. 粤港澳大湾区内体育类高职院校的发展与转型[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8):106-108.

(荐稿人:孔哲,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形势下广东体育职业教育发展策略及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9GXJK284)。

作者简介:丁宁涛(1975—),男,硕士,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应用文写作教学。

猜你喜欢
发展规划高职教育
我省冰雪项目发展规划及运动队伍组建和管理的研究
办公室人员尚需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发展中心未来规划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葫芦岛市城市人口老年教育问题调查研究及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