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到生成:革命传统教育课程化实施的逻辑建构

2022-06-17 18:16杨昌义王显锋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课程化

杨昌义 王显锋

摘  要:新时期,革命传统教育是在教育场景发生深度变革后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的学校教育,必须在馆校协作背景下,按照学校教育规律,基于儿童立场,实现由传统意义的宣传教育逻辑向学校教育逻辑转变,本质就是由浅层次的认知逻辑向深层次的自主建构生成逻辑转变,按照“感-思-悟-行”的基本路径,真正促进革命传统教育的校本化融入和课程化实施。

关键词:红岩精神;革命传统教育;课程化;逻辑建构

中图分类号:G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4-0112-04

一、研究背景

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植入红色基因,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必然要求,对于传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1]。长期以来,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往往呈现为英雄事迹、历史遗迹、珍贵文物等,教育资源往往呈现为实体性、可视性、零散性,针对学校教育的特点,由于没有针对性的具体课程目标体系,革命传统教育往往停留于活动化、表面化的泛化教育、一般性的体验教育,如何由侧重社会宣传的认知逻辑转向学校教育的生成逻辑,是馆校协作,促进校外教育资源课程化融入,完善革命传统教育研学实践课程体系建构,增强革命传统教育科学性和实效性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2]。红岩精神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特殊时期,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为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同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精神写照。重庆市长期保持以传承和弘扬红岩精神为主线的革命传统教育特色,不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实践,对革命传统教育课程化实施的逻辑建构进行了有效探索。

二、时代转型视域下的教育挑战与逻辑转换

革命传统远离儿童的当下生活,远离儿童所处的当下时代,是提升革命传统教育实效性的难点[3]。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人工智能化、网络信息化趋势深度融入现实生活,推动时代转型的背景下,如何促进儿童情感与价值的自主建构与自主生成,是推进革命传统教育进课程由侧重社会宣传的认知逻辑转向学校教育的生成逻辑的关键。当前,教育逻辑转换面临的时代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一是经济全球化引发的生命内在冲突。经济全球化助推了全球化竞争以及重商主义的流行,一个充满竞争且物质繁盛的时代,必然严重影响学生身心结构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对学生生命健康发展,至少导致了三组关系的失衡:在物质与精神关系方面,物化现象突出,精神发育不良。在合作与竞争关系方面,竞争性焦虑被放大,大局意识、合作意识、整体意识和团结意识被淡化。在创造与享乐关系方面,享乐主义盛行,创造意识不强,奋斗精神、斗争精神被弱化。

二是价值多元化延伸出选择性困惑。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观念,各种多元化的现象和事件已然呈现在人们面前,原有的观念、思想、价值认同、价值准则被新观念、新事物冲击、颠覆,甚至置换。各种观念、歧见、纷争,丰富了人们的思想视野,各种案例交错的现象刺激和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认知。如何形成共同价值、核心价值的认同、确认和实践自觉,进而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信仰,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三是网络虚拟化生存引发现实逻辑的群体逃遁。随着网络信息化的深度融入,人际交往的快捷性、频繁度迅速提升,个性化和圈层化使人们更加沉浸在独特的虚拟世界和圈层结构中,儿童的情感发育和道德生成的自然节奏被打乱,人们满足于虚拟世界而回避了真实的生命逻辑、生活逻辑、时代逻辑及社会发展逻辑。如何促进儿童超越自我中心,形成社会关怀、人民中心、家国情怀,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必然面临的现实问题。

四是人工智能化趋势引发出人的主体性自我怀疑和丧失。现代科技与技术的快速发展,掩盖了新技术背后的伦理风险和道德风险,工具性被放大,人的主体性反而被淡化。工具与技术的依赖,更加弱化了人们对个体及群体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基本尊重,人们更容易淡化甚至逃避自我主体责任、群体责任,甚至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在革命年代孕育而生的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具象化体现,是中国人民在苦难中浴火重生的革命精神传承[3]。当民族苦难的时代背景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今天的儿童已经远离当时的革命斗争年代,基于儿童认知的教育立场必然要思索教育逻辑的重新建构。中国革命传统蕴藏的红色基因,其包含的“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爱国强国的责任担当、忠诚为民的人民情怀、坚贞勇毅的优良品质”[4],要在当代儿童心中自主建构与生成,形成情感接纳、认知认同、实践自觉,则是促使教育必须从传统教育基于学科教学的认知逻辑走向价值与品格形成的实践生成逻辑必然的政治要求,也是馆校协作,推动革命传统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落地落实的核心任务。教育逻辑的转换与建构,既是时代转型对教育自身提出的挑战,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赓续红色基因的必然要求。

三、革命传统教育课程化实施的逻辑建构

2021年初,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实事求是思想路線、革命斗争精神、爱国主义情怀和艰苦奋斗传统等七大主题内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积极人格在内容上具有相通性。革命传统教育的七大主题内容和积极人格的六大要(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卓越)具有高度一致性和相通性[5]。红岩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心理状态,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共产主义精神的有机统一。为有效促进革命传统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有效落实,必须超越传统的认知逻辑、宣传逻辑,向学校教育的生成逻辑转换。6A5495B5-E340-44B6-88A8-5316746722C2

(一)以课程价值为重,建构红岩精神传承教育的深度资源开发逻辑

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往往呈现为实体性、可视性、零散性,传统博物馆资源更多以展示宣传为主,强调社会大众的能见度、知晓度,但是,从学校视角的传承教育立场,更多强调教育资源本身的课程价值。因此,对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建设,不仅在于对史料、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革命遗迹等硬件资源的建设,更在于以课程教育教育价值为重进行深度挖掘。据统计,目前针对红岩精神教育和传承,经过60年的挖掘、沉淀和建设,已经形成了十分完备的红岩精神革命传统教育的课程资源体系。按照显性资源、隐性资源、延伸资源进行由浅入深的开发。目前,重庆市已经整理105336份完整史料,共修复建成23个革命遗迹。认真开展隐性资源建设,出版著述800万字,30万册。加强了红岩精神延伸资源建设,形成特色项目15个,特色活动40万人次,特色品牌 23个,特色作品 28部。据统计,目前,89%的学校图书馆均配有红岩系列图书,70%的学校在学校校史陈列馆中再现了红岩革命英烈的英雄事迹。红岩隐性的教育资源,成为全市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实践课程,并融入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之中。红岩精神延伸出的比如红岩班级、红岩中队、周恩来班级、红岩文化室建设,“让烈士回家”等特色项目活动,成为全市中小学传承红岩精神的综合实践课程。中国红村网的网上展厅、网上研学,成为全市区县学校网上的红岩纪念馆。

(二)以课程类型为要,建构红岩精神传承教育的校本化融入逻辑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必须根据学校教育的特点,以课程在载体,实现校本化融入。只有将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以课程化的形态,才能实现馆校协同,有利于课程化融入。经过多年馆校协作实践,重庆市建构了与学校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一是红岩特色文化课程。通过红岩文化室建设,红岩特色校史馆建设,红岩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红岩精神的隐性课程植入。以红岩为视觉文化符号,普遍融入全市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中。小萝卜头的形象深入全市青少年心中,小萝卜头的形象走进了人民小学等普通中小学,也走进了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等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学校。重庆市巴蜀中学、重庆十一中学、重庆广益中学、重庆七中等学校更是在校史陈列馆中呈现了红岩英烈的英雄事迹。“红梅赞”的革命精神,更是启迪了谢家湾小学的“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学校文化理念。二是红岩仪式活动课程。主要表现为入党、入团、入队的仪式活动课程以及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节日纪念活动课程;开展仪式活动、纪念活动成为全市学校红岩精神教育的最普遍的教育形式。三是红岩主题教育课程。即理想信念教育、责任担当教育、拼搏奋斗教育、价值准则教育。五大主题教育课程,使红岩精神教育,更加聚焦时代精神培养。四是红岩特色项目课程。包括红岩主题研学实践课程、红岩讲解员项目建设、红岩班级建设、红岩中队建设课程。目前,红岩纪念馆已经成为全国研学营地,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红岩主题研学课程体系。全市开展红岩讲解员项目建设,连续开展12届红岩讲解员展示活动。红岩班、周恩来班已经辐射到各区县学校。

(三)以儿童立场为本,建构红岩精神传承教育的自主生成逻辑

理解儿童是如何建构道德认知、内化道德体验并指导自己行动的,是教师有效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根本依据和有力保障[6]。从宣传逻辑转向学校教育逻辑的关键在于基于儿童立场,实现情感共鸣、价值体认的自主认同和实践内化。在红岩精神传承教育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强调自主建构和内化生成是课程化实施的基本逻辑。为此,重庆市红岩纪念馆,以研学旅行课程建设为抓手,坚持完善红岩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建设。重庆市沙坪坝区坚持以思辨型班会课探索实践为抓手,着力探索基于儿童立场的价值理念教育。为促进通过红岩精神传承教育形成真知、真信、真行,形成真正的道德自觉、价值自觉和政治自觉,重庆市通过区域思辨型班会课探索试点和红岩主题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总结形成了“感—思—悟—行”四步渐进的课程化实施路径。

1. 感:丰富学生感知认知

从感知认知层面,增强学生对红岩精神的认知、理解和感受,是加强红岩精神传承教育的基本前提。由于革命傳统教育与当代儿童具有较强的时代距离感和陌生感,如果没有情景再现、历史还原、认知理解和情感共鸣,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就失去了基本的心理接纳基础。根据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革命历史传统的相关知识,十分陌生和不了解。而红岩纪念馆在前期的课程资源建设中,通过对史料、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革命遗迹等硬件资源的建设,为学生在研学走访、观摩、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研学实践的前置课程,提前通过参观访问、实地调查、事迹寻访、资料查实,对革命事件、革命人物、革命精神、革命故事有了深入的背景了解、任务熟悉、场景感受。有了基本的感性认知和了解,促进了学生对革命精神、革命价值的形成有了基本的情感基础和认知基础。

2. 思:启迪学生真理探究

在馆校协同背景下,从一般意义上的宣传教育,就能实现学生对革命历史遗迹的基本了解。但是,要让革命传统教育以课程化的方式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必须启发学生进行真理性的探究,对革命价值和革命判断,形成基本的心理认同和思想认同,甚至形成最基本的观念判断。因此,认知、体验、了解本身,并不是革命传统教育的目的,形成基本的价值判断和思想判断,才是更深层次的教育目标。比如越是通过对红岩英烈及革命前辈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的深入了解,越能坚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基本判断。周恩来总理曾就他更多的是中国人还是共产党人这样的刁难 ,在一次答记者问中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我首先是中国人,其次才是共产党人。”[7]只有对这一历史有了真实的了解,才能更深入地体悟红岩精神的本质,蕴藏着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基本判断。

3. 悟:激发学生价值思辨

激发价值思辨的核心,就在于增强学生感性认知、体验,在形成基本的思想观念判断的基础上,真正启发学生独立的理性思考,培养学生价值思辨能力和选择能力。这是基于儿童立场,实现由传统意义宣传教育的认知逻辑向基于课程化实施的自主生成逻辑转变的关键。其本质意义在于,在充分尊重革命历史真实,同步尊重当代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价值多元化、人工智能化背景下儿童真实的认知结构、经验起点、思维方式和基本的价值建构状态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通过价值辨析、澄清,形成自我确认的价值选择和判断。重庆市通过沙坪坝区区域思辨型班会课的多年探索,以红岩精神传承为契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激发学生在真实的价值冲突与道德两难中形成独立的理性思辨,最终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确认,形成了对红岩革命志士、先烈革命信仰的自觉认同。6A5495B5-E340-44B6-88A8-5316746722C2

4. 行:增强学生实践自觉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目的,绝不是为教育而教育,也不是简单止步于基本的认知、体验、理解,也不是只单单形成价值确认,而更重在于当下儿童立场的自主实践,真正形成实践自觉,落实内化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革命传统教育课程化实施,只有落实推进到这一环节,革命传统教育的实践价值才能得到真正体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理想信念教育才真正发挥出现实作用,“四个自信”也才能真正成为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精神营养,激发出真正的信仰的力量。因此,无论是基于红岩精神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还是一次红岩精神传承教育的主题班队会活动,或一次研学实践观摩活动,都需要重视学生具体实践指导和实践自觉,即便是任何学生实践指导和实践自觉,是教育的最终落脚点,这是将红岩精神内化为学生自觉行动的重中之重。

“感—思—悟—行”的四步渐进路径,本质上是学生自主建构、自主生成的逻辑路径,改变了革命传统教育形式化、浅表化的教育现状,在教育实践中实现了情感教育、信念教育、价值教育、实践教育的整合,促进了革命情感、革命真理、革命价值、革命行动的融合,也实现了历史教育与现实教育、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他主教育与自主教育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 (2021-01-08)[2021-03-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12359.html.

[2]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习近平论“四个自信”(2019)[N]. (2021-10-21).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6923 723250409281169&item_id=6923723250409281169.

[3] 葛夢佳,章乐. 革命传统教育实效性提升的策略探究[J]. 江苏教育,2021(Z7):31-35.

[4] 彭正德,江桑榆. 论红色基因及其在新时代的传承[J]. 湖南社会科学,2021(01):12-20.

[5] 余孟孟,杨志平.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J]. 中国教师,2021(06):35-39.

[6] 李竹平. 建构基于儿童理解的革命传统教育[J]. 中国德育,2021(08):37-41.

[7] 中共中央南方局,南方局党史资料编辑小组. 南方局党史资料(六)[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质量标准的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FHB180550);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2020年度一般项目“基于‘家校社共育视角的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YBJY14)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杨昌义(1968—), 男,学士,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所,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德育研究;王显锋(1974—),男,本科,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德育研究。6A5495B5-E340-44B6-88A8-5316746722C2

猜你喜欢
课程化
名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探索
德育活动课程化需关注的四个要素
对“家庭教育课程化”的认识、探索与建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的思考
以课程化理念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的探讨
浅谈班级主题课程与环境区域的有效运用
校园文化“课程化”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探索
志愿服务学习:高校志愿服务课程化的路径探索
阅读课程化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