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空间叙事学研究综述

2022-06-17 08:24张宁宁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叙事学建构理论

张宁宁

(喀什大学 文学院,新疆 喀什 844099)

一、国内空间叙事学研究缘起

叙事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时间与空间并存的,只是在长期研究过程中,人们注重时间维度而忽略了空间叙事。随着20世纪现代、后现代小说的兴起,传统时间叙事视角已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叙事作品分析,由此空间研究应运而生。空间叙事开启的标志是约瑟夫·弗兰克于1945年在《西旺伊评论》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这一文章的发表开启了文学领域转向空间研究的新视角。在西方理论和学者的影响下,我国于20世纪末也开启了空间叙事学研究的新领域。空间叙事学在我国的研究应用范围非常广,包括文学、建筑学、绘画等多领域。我国最早“空间叙事”研究的文献是1996年殷双喜的《李帆:城市考古与空间叙事》,将空间叙事首先运用到美术绘画领域,认为城市作为某种空间在美术学中具有叙事意义[1]。在殷双喜看来,李帆以绘画的方式勾勒出的城市景观、城市空间人的生活状态、城市文化、城市建筑艺术等,都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迅速变化的生存空间。

空间叙事最早进入我国文学研究的是1999张世君的《〈红楼梦〉的空间叙事与分布》[2]。张世君从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入手,从文本中提炼出实体的场景空间、虚化的香气空间、虚拟的梦幻空间,从这三重空间进行文本解读。在具体分析过程中提出很多新的概念,如分节、空间串联、声响空间等,意在建构起空间叙事的框架。还把《红楼梦》的心理虚幻空间与《喧哗与骚动》的意识流进行对比,认为两者都是心理空间的表现,证实空间形态是文本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不同的是《红楼梦》是按中国特色的建筑、绘画等进行空间叙事的,其中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元素。将中国传统元素融入西方理论中,这篇论文意在试图建构一个自成体系的全新的空间叙事框架,并开拓我国空间叙事的新领域。从此论文开始,空间叙事开始在我国文学研究领域应用开来。

龙迪勇是国内早期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沿开拓者,在知网上以作者进行搜索,龙迪勇关于空间叙事的论文高达17篇,尤其是他的博士论文《空间叙事学》在分析国外空间叙事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空间叙事学的一套基本理论。龙迪勇在这篇论文中明确表明他的观点:无论是作为一种存在还是作为一种意识,时间和空间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3]。在此基础上,他认为空间叙事学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所以在导论部分,就分别从叙事活动、叙事文本、阅读活动、图像叙事等方面分析了空间叙事学的问题域,同时提出要用时间性媒介去表现空间。龙博士在这篇论文中首次划定了空间叙事研究的基本范畴和内容:空间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空间,而是一种抽象空间、直觉空间、“虚幻空间”,这种空间是在读者的意识中呈现的[3]。接着说明小说的空间形式类型:套盒式、圆圈式、链条式、桔瓣式。最后论述了图像叙事的问题,总结了单幅图像叙事的三种模式:单一场景叙述、纲要式叙述、循环式叙述。在这篇论文之后,龙迪勇在他的系列论文中,详细论述了国外关于空间叙事的理论内容与实践现状,以及国内关于空间叙事学研究的必然性与可行性,提出了关于空间叙事的一系列理论,为国内空间叙事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石,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自龙博士之后,我国的空间叙事学研究开始不断丰富。

二、文学领域的空间叙事学研究

(一)总体概况

在中国知网以“空间叙事学”为全文搜索的全部中文文献,基于此来查找文献是因为这样搜索出来的文献资料篇数最多,涉及范围最广,在此基础上选取文学领域的空间叙事研究在篇数与内容上都是最多、最全面的。而以主题、关键词、篇名来搜索,所得到的首先在篇数上数量偏少。为了研究的全面性,本文最终选择以“全文”为限定在中国最大的文献平台——中国知网上搜集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作为此次论文研究的内容。以“空间叙事学”为全文的中文搜索结果来看,论文总篇数达2435篇,文学领域共418篇,关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研究一共287篇(包括中国学者对空间叙事的理论研究)。从总的数据统计来看(见图1),我国空间叙事研究的成果非常丰富。

图1 文学领域空间叙事研究论文统计图

(二)外国文学作品的空间叙事研究

在中国知网以全文对“空间叙事学”进行中文搜索最早的时间点就截止到2008年,因此,本文就从2008年开始分析。如图1所示:从2008年开始,我国关于外国文学作品空间叙事学的研究发展态势迅猛,从2008年到2019年呈持续走高趋势,近两年有所下降,其中2019年的研究成果最多,达41篇。可见国内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空间叙事研究是空间叙事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国内关于外国作品的空间叙事学研究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各国、各体裁以及各个时期作家均有涉及,呈百花齐放状态,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综述分析。

1.单一作品的空间叙事学分析

用空间叙事学去分析、解读一部具体作品,这类研究数量最多。在知网上以全文进行“空间叙事学”搜索,用空间叙事学分析国外文学单一作品的数量达184篇,占总体外国文学作品研究的64%。单一作品涉及的文学体裁也非常丰富,有小说、诗歌、戏剧、中西方小说对比研究等。

(1)小说

以《一位女士的画像》为例,在知网上以全文搜索“空间叙事学”得到7篇学术论文,是外国文学小说作品研究数量最多的一篇。2010年杨莉的硕士论文《〈一位女士的画像〉的空间叙事分析》以爱德华·索雅提出的“三种空间认识论”为理论依据,把作品分为房屋空间、读者心理空间、地域空间来解读作品的空间叙事[4]。具体在第二层读者心理空间分析中结合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解读,第三层地域空间上升到欧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主题。这篇学位论文总体来说就是典型的用西方理论来分析西方作品。傅淑琴,袁雪生《论亨利·詹姆斯小说的空间建构——以〈一位女士的画像〉和〈美国人〉为例》[5],以两篇外国小说的对比,运用约瑟夫·弗兰克及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从物理、心理和社会三个空间维度论述了作品中的空间隐喻问题。《一位女士的画像》是国内学者运用空间叙事分析最多的一部外国文学作品,以这两篇论文为例,我们可以看出研究趋向于就解读文本所建构的空间。

以空间叙事进行两部小说的比较研究也是研究的一个趋势,包括中外文学作品的比较和两部外国文学作品的比较。外国小说间的比较:李重飞《空间视域下〈宠儿〉和〈喜福会〉之比较》运用加布里尔·左伦的《走向叙事空间理论》中的地质空间、时空体空间和文本的空间三个层次,论述两部作品中切实存在的物理空间,揭示两部作品中的空间建构特点,最后上升到两位女性作家的空间建构技巧[6]。中外小说比较:安东阳的硕士论文《〈边城〉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空间叙事比较研究》[7],作者以两部作品中的物理空间、情感空间为基础,梳理两部作品中空间对于人物思想情感变化的影响及空间在小说叙事中的功能,最后总结空间在两部作品中叙事功能的异同和两位作者共同追求的理想生命状态。黎巧利《〈百年孤独〉与〈红楼梦〉空间叙事比较研究》是新理论分析“旧”作品的典型。运用列斐伏尔、加布里埃尔·左伦的空间理论首先分析两部作品都具有相似的呈现出封闭环形结构的物理空间,接着由实体空间转向虚化空间——心理空间,最后根据两部小说共有的特色,总结出两部小说都具有魔幻色彩,把空间叙事与各自作品的文化意蕴结合[8]。刘超《从“病室”到“阁楼”:论〈第四病室〉和〈寒夜〉的空间叙事》融入中国传统的意象,从空间意象角度分析两部作品的空间形式[9]。比较作品研究的这几篇文献都是最新理论成果,较之之前的分析,研究领域有所拓展,不再仅局限于文本的空间解读,空间理论的研究领域在不断丰富拓展,同时也说明我国近几年对国外最新理论成果的引进较及时。

对外国科幻小说的空间叙事研究目前只有杨海玉《凡尔纳科幻小说的空间建构研究》这一篇文献。选取凡尔纳具有代表性的科幻作品对多种空间进行分类,分为真实空间和虚构空间两类。其中,真实空间包括海洋空间、大陆空间、低空空间;虚构空间包括地心空间、宇宙空间、机器空间、乌托邦空间。将人的活动拉进到这些空间,由这些共同内容组建成具象又充实的科幻空间[10]。最后将凡尔纳小说中建构的科幻空间上升到社会、文学、美学价值层面。这种分析方法是目前空间叙事分析作家作品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2)诗歌

在知网以全文进行“空间叙事学”搜索,筛选出诗歌的空间叙事研究文章只有一篇。陆岱宝《叶芝诗歌中的地理空间叙事》从地理空间叙事的角度分析诗歌中的地理空间[11]。这篇论文最大的特色就在于以作者童年生活场所爱尔兰的地理特征为原型,通过诗歌中的意象建构读者的想象空间。将意象与读者想象空间进行联系,强调地理空间对于人物性格、成长的影响以及地理空间对整个诗歌奠定的叙事基调并推动叙事进程。最后突出地理空间对于诗歌的审美空间与想象空间的作用。

(3)戏剧

戏剧以古典戏剧分析居多,尤其是莎士比亚的戏剧。李家玉、朱跃《莎士比亚〈麦克白〉原型叙事空间主题探析》通过战场、荒原与城邦三大原型空间的描写,目的是为强化主人公的悲剧特质,最后上升到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达[12],关注的还是戏剧文本本身建构的空间。彭荟《空间叙事学视角下的〈麦克白〉解读》[13],分别从地质空间即作品中的空间场景、社会空间即英国动荡的社会文化环境、心理空间即麦克白自我内心的独白、文本空间即文本写作技巧等方面分析,涉及范围广,丰富了空间叙事理论在戏剧文本中的应用。此外还有对20世纪作家戏剧的分析,如王磊《浪漫的谎言与戏剧的真实——田纳西·威廉斯戏剧的空间叙事与伦理表达》以家庭空间为叙述主体,以空间叙事学和文学伦理学批评为视角,以田纳西·威廉斯戏剧的三部戏剧《玻璃的动物园》、《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欲望号街车》为例,将作品人物置于美国南方社会伦理环境之下,考察文本人物如何在家庭空间伦理中找到一方属于自己的舒适空间[14]。这篇论文将空间叙事与伦理学结合,以家庭空间为空间叙事中心,表明人物自我定位与伦理的选择,凸显出文本的教诲作用。

2.作家全部作品的空间叙事分析

(1)20世纪的作家作品

在“空间叙事学”对全文进行搜索,有40篇关于作家作品的空间叙事分析,总体以20世纪的作家为研究对象,研究最多的是纳博科夫,共4篇。2011年王安博士论文《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的纳博科夫小说研究》从空间叙事理论视域下解读纳博科夫全部长篇小说的空间特征,采取总体与个案相结合的方式,把空间化的时间、视觉书写、空间的形式与主题结合,详细分析作品中的空间化时间、空间意象显形、绘画艺术、电影叙事等,强调小说主题上的多重空间[15]。最近对于纳博科夫的研究是2019年黄桢桢《纳博科夫后期小说中的空间叙事》[16],这篇论文对空间叙事研究的一个创新点在于加入了读者阅读空间。以四部作品为研究对象,缩小了研究范围。从形式:后期小说文本中的空间形式特点;内容:加入绘画呈现视觉图案的二维空间;最后读者:对于空间小说采取反应参照和互文视眼进行阅读三方面论述纳博科夫后期小说中的空间叙事。

这两篇论文时间跨度比较大,王安运用是比较前期的空间叙事理论,分析视角就整体而言还是从文本空间出发。但到了2019年黄桢桢再次对纳博科夫小说进行空间叙事的分析时,不再强调文本的广泛性,而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后期四部作品,在内容方面缩小了,但是在理论方面拓宽了,已不再将空间局限在文本建构中,而是将视角转移到读者阅读空间方面,实现了读者与空间文本的互动。所以空间叙事理论在我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2)其他时期的作家作品

在知网以全文对“空间叙事学”搜索到的作家研究,除了20世纪的作家外,其余就是19世纪的作家,并且研究成果较少。蒋惠珍《空间的力场:空间叙事者哈代》从物理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分析哈代文本空间叙事的特点,指出文本的空间叙事和空间意蕴通过地域形貌、场景环境、物象景观等空间场域的重组叠加等多维视域作为表征及指涉系统共同承担建构多元开放的文本空间[17]。王欢欢《狄更斯小说的空间研究》[18]这篇博士论文的一个特点就是不仅用理论分析作家作品,而且通过分析作品再一次把理论也深化了。最后把空间叙事学的分析上升到城市空间的现代性问题探讨。王敏《福楼拜小说空间叙事转向研究》主要是基于“空间恐惧”这一关键词进行论述,再结合空间叙事学、作家创作论等对福楼拜小说中的空间叙事转向内涵、空间恐惧成因、叙事空间的表现形态等阐释,揭示福楼拜空间叙事背后对人的生存的关怀[19]。除了这几篇分析外,对于再早期的作家作品的空间叙事分析是欠缺的。

综上,用空间叙事来分析作家作品,整体还是用理论分析作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最后上升到作者创作思想的概况。从近几年的文献梳理来看,已经逐渐开始跳出仅文本内的空间研究,开始转向文本外的空间,如,对“读者空间”的建构及“空间恐惧”等问题的探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作家间的比较分析研究成果还比较少。

三、外国文学作品空间叙事学研究述评

(一)成就

就空间叙事的理论来说,我国对外译介的成果已经非常多,国内学者在具体分析作品选择可运用的工具的时候,可供选择的理论视角比较丰富,为作品研究提供了新视野。空间叙事学在分析国外作品的同时,不断与我国民族文化等结合,可以看出我国空间叙事在本土化过程中的成效。

在空间叙事研究的内容层面,就文本本身呈现出来的空间特点,研究者可以从空间、时间、意象、人物、读者接受等各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研究内容趋向多元化。在对具体作品分析过程中,空间叙事理论也已经逐步跳出了文本本身的物理空间层面,关于心理层面的空间叙事、知觉与空间感之间的关联、精神层面的想象空间等都有拓展,尤其是读者接受空间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发展。再者空间叙事在体裁方面不仅包括对小说的研究,对诗歌、戏剧、文学流派以及用空间叙事对整个民族文学进行概况分析等都有涉及,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可见,空间叙事学在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普适性的理论体系了。

(二)不足

首先,国内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空间叙事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单一文本的解读,这类文本还大多集中在小说研究上,对于小说之外的文本,如戏剧、诗歌等用空间叙事进行解读的成果非常有限。在单一文本的选择上,集中在20世纪的作家和作品,对于19世纪甚至之前的作品分析非常匮乏。就小说文本分析来看,表现出模式化表面化特征,将叙事空间局限于文本的故事空间,一般都是先介绍文本表现的物理空间,然后用心理空间表现人物,最后以社会空间说明主旨。并且缺乏对整个民族文学或某一流派文学的整体空间叙事分析。对于作家的分析,也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就上升到作家的整个创作思想,单一且学理性论证不足。在研究切入点上,集中在空间时间关系、叙事空间研究的重要性等方面,没有更深入系统的理论框架建构。

其次,国内尚没有形成完备的空间叙事理论,就以上笔者分析的全部文献涉及的都是国外空间叙事理论,没有将国内的理论应运于实践,并建构系统的理论。用国外翻译的理论来阐释翻译过来的作品,缺乏本土意识和主体意识。尽管龙迪勇在2014年出版了《空间叙事研究》也提出了空间叙事学的一些理论,但是就国内外国文学研究现状来看,我们依然沿用的还是西方的理论,一方面说明我们国内关于空间叙事学的理论体系还不完善、不健全、不深入,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待于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内和国外的空间叙事理论是两个体系,没有进行积极的互补融合。在以后的空间叙事研究中,我们应该在中西交流互鉴中,加强对话,积极建构本土的空间叙事学理论,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猜你喜欢
叙事学建构理论
中国后经典叙事学发展回眸与反思*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