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析

2022-06-19 14:25周亚敏周春沣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25期
关键词:立德爱国主义思政

周亚敏 周春沣

摘要: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永恒的主题,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关键期,如何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来凝聚共识、振奋精神、汇聚力量,将报国之志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之中。本文从大学生思政课教学方面着手,坚持立德树人价值理念,探索思政课爱国主义教学的实施途径,营造浓郁的学习和爱国氛围,传承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让爱国主义全方位融入思政课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凝聚奋进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一、立德树人新内涵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在第36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强调:“不忘立德树人初心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衡量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德才兼备、健全人格和现代文化意识,为立德树人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其一,新时代立德树人应凸显整体的全球视野与博大的人类情怀,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探索人类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向。其二新时代立德树人应昭示正向的价值引领。大学教育承担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与价值观的任务,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使命感、事业心、进取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三新时代立德树人应具有鲜明的前瞻意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局势更加跌宕起伏,错综复杂,未来社会充满着不确定性,我们培养的人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素养,是创新者、创造者,保持“居安思危”的竞争意识。

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1厚植家国情怀、增强使命担当

鲁迅先生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新时代青年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他们亲眼目睹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时代进步有深切体会,对国家发展有强烈认同。高校思政课引导广大青年厚植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广大青年听党话、跟党走,与祖国同心,与时代同行,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正当其时,水到渠成。

2强化思想引领 坚定理想信念

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通过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永恒主题,深入开展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理论知识和宣传活动教育。高校思政课要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不断强化对伟大祖國、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自觉将个人理想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使爱国主义成为广大青年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3.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在重要场合对爱国主义做过全面深刻的论述,这些论述构成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紧跟时代脚步,内涵丰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当前正值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能有效引导青年大学生将国家发展建设与自身成长成才结合起来,顺应时代要求。

三、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思政课程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自媒体时代到来,给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爱国主义作为为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教育必须提供的一堂人生必修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怎样把社会主导的思想意识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传输到每个人的思想中,怎样把爱国主义怎样植入学生的内心深处,内化为每个人的行动。因此应当以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作为根本原则,完善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将爱国主义最大限度地融入到课程的建设中去,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针对性、亲和力,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培养爱国情操,增强爱国情怀,以实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依托红色资源,丰富爱国主义教学内容

红色资源是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能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供精神导向,另一方面能够丰富高校的思政教育内容,增强思政教育效果;思政课要善于开发和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浙江有各类红色遗迹上千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迹有: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绍兴鲁迅故居及纪念馆、台州市解放—江山岛战役纪念地、温州市浙南(平阳)革命根据地旧址、宁波市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湖州长兴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及司令部旧址、永嘉楠溪江红十三军军部旧址、丽水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旧址、杭州云居山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萧山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等;这些红色资源是当代大学生了解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深切感受先进人物的革命精神的物质载体,具有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特点,为高校思政课教育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高校思政课教师结合时代主题不断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积极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红色教育环境,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理想信念意识,使其自觉承担起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3.创新教学方式,提升爱国主义教学效果

新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在现阶段面临更高难度,教学压力的增加也就需要教师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力求借助于新型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已经从静态教育转变为动态教育,从平面教育转变为三维教育;而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滞后性等问题突出,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难以赢得学生认可,教育教学效果也受到了严重制约。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利用新媒体具有的及时性、普遍性和丰富性的特点,通过学生平时使用的软件,将书本知识与网络在线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教育。如 “课堂·网络·体验”教学模式创新,更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礎上,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

4.突出实践养成,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载体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育人的重要环节,对于帮助青年大学生深化理论认识、实现知行合一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具体要求。其中,“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探索路径。高校思政课通过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丰富实践教学载体、整合实践教学平台、深化实践教学内容等方式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感悟融为一体,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进基层、走向社会,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在实践中发展理论,进而促进大学生理论水平、思想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1]高校探索如何有效开展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实践教学,既要实现课程目标,又要关注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和获得感。这就需要创新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增强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如实践教学多方位开展和教师主导、兴趣引导下学生分流学习的模式,实践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差异和自主选择意愿,教师注重根据学生兴趣点设计实践活动,学生对实践有自主选择权,实践内容方式不再像传统那样“一刀切”,而是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目标、自由组合团队,实行差异性分流实践教.再如切换课堂场景,由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结合基地的具体历史背景进行现场授课。

5借力新媒体,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媒体的发展为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容等提供一定的机遇与挑战;新媒体在思政课中的运用,有助于克服传统媒体及传统教育模式的有限性,能够最大化地实现资源整合,实现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和教育内容的多元化,为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实现提供路径选择。如微课、慕课、网络课堂、微博、微信、抖音等这些新教学手段涌现,呈现出高度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为爱国主义教与学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新平台。思政教师利用好网络空间虚拟性和隐蔽性特点,站稳立场,积极热情与大学生在这些新兴聚集平台上进行互动,平等交流、答疑解惑,为大学生提供成长规划,不断激发教师潜能,提高思政课影响力。如针对意识形态问题,要理直气壮表明立场、进行思想交锋,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参考文献:

[1]冯刚,陈梦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价值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8):4-9.DOI:10.19865/j.cnki.xxdj.2021.18.001.

课题:2020年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课题编号:DS202006)

宁波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20-2021 年研究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SGSXZ21032)

作者简介:

周亚敏,女,1973.10,汉,浙江宁波,讲师,思政政治教育。

周春沣,男,1976.1,汉族,安吉,研究员,本科,浙江药科大学,高校思政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立德爱国主义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