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伦理在环境类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2-06-21 15:37金凤云王美艳任芝军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18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心理健康

金凤云 王美艳 任芝军

[摘 要] 环境伦理是环境类大学生专业教育的灵魂与主线,其理念可有效破解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诸多问题。以课程思政方式贯彻环境伦理理念,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理念,帮助大学生树立个人发展目标。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环境哲学力量,对学生个人成长加以全方位指导;拓宽情商逆商教育渠道,有意识疏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强化学生世界环境伦理观,以民族自信引领学生树立自信,以平视世界现实引领学生构建大情怀大格局。

[关键词] 环境伦理;三全育人;心理健康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河北工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程类专业课程群思政元素系统性挖掘与融入实践研究——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202002006);2020年度河北工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课程思政‘双百计划’建设”(220027037)

[作者简介] 金凤云(1976—),女,河北昌黎人,硕士,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室内建筑环境调控与建筑节能研究;王美艳(1985—),女,河南濮阳人,博士,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任芝军(1978—),男,山东茌平人,博士,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高等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8-0105-04 [收稿日期] 2021-11-25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而“三全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环境伦理是对环境类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灵魂,借鉴环境伦理理念构建管理育人新格局,营造积极育人环境,是高校实现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积极探索与创新。

一、环境伦理的内涵与观点

环境伦理学是人文社会学科及自然学科等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新兴学科。它研究的是在面对环境问题时,为使各方获取最大化利益并产生最小伤害,相关的利益方怎样做出符合伦理的决定。世界学术界对于环境伦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现已发展出多种环境伦理观。自20世纪80年代传播至我国,学者们围绕相关内容进行了多维探讨。

中华传统文化中环境伦理思想源远流长,道家的道法自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知止不殆、万物一体等思想,儒家的节用而爱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等思想,是朴素的环境伦理,对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兴盛不断起到重要作用[1](P89-113)。

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人类对环境的认知不断发展进步,但其核心内涵是不会变化的。

1.内涵。环境伦理学传播至我国后,因其包含的先进的价值观念、崭新的思想倾向与思想流派、崇高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而颇受全社会关注。余谋昌将环境伦理学视为从道德关怀的视野探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1](P136-159)。杨冠政认为环境伦理学研究目的是用人类特有道德自觉、精神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2]。王妍认为环境伦理是对生命、生活和精神的自觉,也是追寻精神意义的实践过程[3]。

环境伦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是人与生存、生活、生产等各类显性环境因素与隐性环境要素之间通过制度与秩序安排达成和谐共存、共生的伦理关系,其核心思想正潜移默化地渗透至社会各领域,成为唤起生态意识和生态良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变革、推進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力思想武器。它不是抽象的理论研究,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管理育人模式改革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主要观点。世界学术界对于环境伦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动物权利主义环境伦理观认为动物对于自然环境和人一样拥有同等权利,人要尊重和真正赋予动物对自然环境的拥有权,剥夺它们的这些权利是不道德的[4]。生物平等权利伦理观主张人和其他动物、植物等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人应该像敬畏自身生命那样敬畏所有生命[5]。生态整体主义环境伦理观认为地球上的每一种生物物种都有自己的生态位,但像金字塔一样有高有低,这些物种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6]。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建立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在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人类要承担起对自然的保护和生态系统“道德代理人”,确保环境的代际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与心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代大部分大学生的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强烈,对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等保持高度一致,绝大多数人具有自立、自强和自力更生的意识,热衷于参与社会活动来证明和提升个人能力。伴随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管理育人目标正在经历多元网络文化的巨大挑战。

1.精致利己主义倾向抬头,功利化思想趋重。从环境伦理学角度,精致利己主义的理论前提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然人性论,其实质是利用资源达到利己目的[7]。它是一种以个人利益为上的行为准则,在面对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冲突时,巧妙利用规则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道德准则。大学生中精致利己主义与功利化倾向,虽非主流现象,但因其严重违背了高等教育的育人初衷,产生了较坏的影响,更与“三全育人”目标背道而驰。

2.网络浸润程度渐深,虚拟空间成为主要社交方式。在虚拟人际交往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网络负面影响的易感人群,容易出现网络技术虚拟环境下的身份混淆、社会焦虑、自我认同感下降、人格偏差等诸多问题,对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与养成形成挑战。据有关调查,在虚拟网络中,由于身份的隐藏性或符号化,网络道德问题甚至网络犯罪时常出现[8],对大学生所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极大冲击。

3.情绪管理能力较弱,智商高而情商逆商偏低。当代大学生的情商、逆商偏低突出表现在遇到困难时缺乏坚定的意志力和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与人相处的交往能力不足,抗挫折能力较差,缺乏对未来的合理规划、坚定的信仰和人生目标。不能快速适应环境变化,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不懂得尊重他人,听不进不同意见,不喜欢换位思考,自以为是,孤芳自赏等。陆卓林等人指出南方某高校大学生5年内的自杀率为(1.28~2.10)/10万,总体呈上升趋势[9],这与情商、逆商偏低有必然的联系。

4.心理健康问题仍然严重,情绪释放渠道不足。受多维度成长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明显不足,突出表现在心理疾患的高发。有抑郁型心理疾患、焦虑情绪型心理疾患和受挫情绪型心理疾患等[10]。心理疾患的发生受学业不顺、环境适应不良、家庭教育缺失、恋爱不顺利、无法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就业压力大等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理反应过激、情绪反应过激、影响人格发展等。教育部于2001年出台《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于2018年出台《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以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但由于大学生释放排解情绪的渠道不畅等原因,往往是大学生自我诊治、自我调节,反而造成病情趋重的局面。

三、环境伦理在环境类大学生管理中的实践

因材施教是确保教育效果的基本原则,教师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创造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环境與教育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与熏陶。本课题组成员长期致力于环境类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积极探索以环境伦理思想引领的教育管理模式,取得了初步效果。

1.把环境伦理贯穿教育始终,以课程思政方式贯彻环境伦理理念。优化教学方案,在培养方案中增加环境伦理课程,培养学生环境伦理理念。在教学中,灵活采取多种授课形式,增强学生对环境伦理理念的理解。建立相关课程思政素材库,鼓励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环境伦理理念,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爱护动植物、尊重动植物生存环境等思想。

在实践教学中,以环境伦理思想来促进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意识、整体意识、相互尊重意识、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意识,以及生物平等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协助学生构建集体观,激发他们以个人力量维系学习、生活环境的和谐健康,保护良好学习生活氛围,克服封闭思维方式,焕发学生之间交流互动自觉,克服利己主义思想,从思想意识与实际行动上关心他人、关心组织,在和谐的环境中实现个人成长进步。

2.从永续发展到理论自觉,充分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个人发展目标。注重借鉴环境伦理学的永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人的本源的生存本性为出发点,教会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发展关系及协调问题,从虚拟空间回归集体氛围,从集体活动中汲取交往的自信,让集体的力量修复治愈他们的心理问题。加强集体价值观教育,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个人发展目标,让追求目标的动力与力量冲淡其的困惑、自卑、封闭、失衡、焦虑、孤独与萎靡,构建阳光健康的生活方式。

3.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哲学力量,强化对生命、生活和精神自觉的理念,对学生个人成长加以全方位指导规划。要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环境哲学之优秀思想文化资源的解读和传承。通过对优秀环境伦理文化思想精髓的深度挖掘,积极助力培养优秀的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者,以传统文化的涵养力量感染激励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积极建设以环境优美和谐为主题的宿舍文化、班级文化、院系文化、环境文化,推动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创新创业竞赛、演讲比赛、环保服装秀等,以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推动大学生情商和智商的同步发展,有意识培养自己的逆商,在开放健康的环境中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生活态度、正确的处世原则。

4.强化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拓宽情商逆商教育渠道,有意识疏解学生的心理困惑。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倡导绿色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增添绿色维度与生态维度,研究生态环境改善的方向,更为培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合格人才提供了方法论基础。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向全世界承诺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这些都是激励环境类大学生勇于承担历史责任,克服就业压力与从业焦虑的全新素材。

在高校管理育人实践中,时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中心,培养更多推进新时代中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双碳”目标和中国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蓄力。积极创设各种不同实践情境,拓宽情商教育渠道,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与人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和管理协调能力。在提升智商的同时也提高其情商水平。教会学生与不同的压力和谐共存,积极培育逆商,树立良好的学习与择业观念,用正确的心理调节方式疏解压力与不良情绪。

5.强化世界环境伦理观教育,以中华民族自信引领学生树立发展自信,以平视世界现实引领学生构建大情怀大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美丽中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精准扶贫斗争及抗疫斗争等方面均取得了伟大成就,为我国人民创造了美好生活工作环境,极大激发了国人的强国信心与爱国情怀。

在校大学生,已经成为平视世界的一代。引导大学生把环境伦理思想扩展到世界环境治理与保护,以世界环境伦理意识构建世界视野与世界格局,以大视野、大气度、大自信,破解学生思想上的小我与封闭,精心引导和栽培,抓住“拔节孕穗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讲好马克思主义大信仰、讲好中国大故事、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大问题。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精神内涵中的生态智慧和环境见识,培养平视一代的民族自信。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内涵的生态智慧和环境见识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新冠肺炎疫情的东方环境哲学伦理学之要义。在美丽中国建设的新时代,在环境类大学生育人实践中,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注重对中华传统环境伦理之优秀思想文化资源的解读和传承。通过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建设同向同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恪守教师职责,时刻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融入“三全育人”的大格局,挖掘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资源和条件,积极探索研究学生的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解决好学生在学校教育、家庭生活、心理健康和社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其营造健康、轻松的学习条件和成长环境,帮助大学生健康、安全、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杨冠政.环境伦理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9-21.

[3]王妍.环境伦理生成论的内在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0.

[4]彼得·辛格.动物权利与人类义务[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5.

[5]陈泽环.敬畏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的哲学和伦理思想研究[M].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6-9.

[6]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朱敏,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4:180-198.

[7]钱雅,王云丽.大学生“精致利己主义者”现象形成的根源探究: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4):48-51.

[8]杨静,肖立斌.虚拟社会中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9,11(6):88-93.

[9]陆卓林,梁瑞琼,邱鸿钟,等.南方某省高校大学生2013—2018年自杀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9,40(7):1085-1087.

[10]赵兰兰,邵志超.社会歧视视阈下心理疾患大学生的困境及其援助[J].大众标准化,2020(23):112-11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th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JIN Feng-yun, WANG Mei-yan, REN Zhi-jun

(School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China)

Abstract: Environmental ethics is the soul and the principal line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 college student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thics can solv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effectively. Environmental ethics educ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consistently in college education process in the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rxist development thoughts should be fully applied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setting up right personal development goals. We draw on the power of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give all-round guidance to students’ growth, broaden the channels of emotional quotient and inverse quotient education, consciously eas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onfusion, strengthen students’ world environmental ethics,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self-confidence with national self-confidence, and guide students to build a general pattern of feelings with a flat view to the reality of the world.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ethics; three-all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