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理念与一流课程建设的相关性研究
——以《对外汉语教学理论》课程建设为例

2022-06-22 02:44范彩霞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汉语专业课程

范彩霞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将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1]2015 年李宇明教授刊登在《人民日报》的《“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中明确提出,要实现“五通”,语言互通是前提。[2]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使得全球学习中文的热情持续升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内对汉语国际教育师资的培养规模也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仅有4 所高校开设“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到如今“遍地开花”,一些地方性院校、民族院校也都竞相开设。

当今的汉语教学有如下几方面的转变:1.由单纯教授汉语这门语言,转变为使学生获得将汉语作为获取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商业信息等“工具”的能力;2.学习的场所由“课堂”转向“课堂内外”,让习得者走进目的语国家的社会生活,将课堂学习的内容与实践深度融合,体验“获得与输出”双赢;为使习得者习得最地道的汉语,我们应该为学习者提供中国作者原汁原味的作品作为学习材料(阅读、音频、视频);3.从一味强调传统历史文化转变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兼容,使习得者接触到活生生、现代化、发展的中国真实面貌;4.教学方法由之前单纯的师生面授模式转变为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模式,即“人——人”模式转变为“人——机——人”模式;5.习得者的身份从之前需要过度照顾的“客人”,转变为在老师指导下遵循中国教育制度的“主人”;6.对外汉语教学转变为汉语国际教育。以上种种转变都在向培养汉教师资的本科专业提出理念转变、不断更新的要求。

二、精准定位专业的理念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供需不吻合”现象严重。我们以“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关键词在知网进行检索,得出研究论文聚焦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路径;专业建设、发展的思考、瓶颈与突破;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合理性研究;实践教学模式、就业、实习等问题的探析与对策。如祝敏(2015)《试析地方院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瓶颈及突破口———以湖北科技学院为例》、延慧(2016)《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建议》、孙永红(2017)《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外语课堂焦虑问题的实证研究》等论文无一不是在说明,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面临诸多困难,普遍存在课程特色不够鲜明、培养模式缺乏实践性、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不相符等诸多问题[3]。这一现象应该引起开设这一专业的院校重视和思考:在本校该专业的定位是什么?该专业对人才的培养是否具有特色?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是否具有竞争力?

民族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地缘特殊性。民族院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既有优势又有局限。优势在于可以将本专业的一个方向定位为:为少数民族地区民汉中小学培养语文教师师资,在招生时就吸纳了半数以上的民族学生。这些学生考有民族语证书,对毕业后回到本民族区域任教很有情怀,而他们回去当老师又可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地区的受教育者处处感觉到,学习汉语是自身知识的需求,是自身未来能够更好发展的需求。而且,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一同被保留与尊重,这样的汉语教学就是成功的。无论未来他们的就业是出国教汉语,还是在民汉中小学校担任汉语文教学工作,只要他们对自己工作的认知有高度,定位准确,就一定能够胜任。该专业的外语能力一直是要求的重点,毕竟要将汉语进行“国际”教育与推广,一定要有过硬的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即运用某一门外语作为媒介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能力。由于地域原因,当地学生的英语水平很难达到重点院校甚至普通院校学生的水平,对学习英语有畏难情绪。在他们了解了一定的语言学理论,并掌握了一定的二语习得原理后,帮助他们形成兼容多元语言文化的意识,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一门小语种进行学习,成为未来出国教汉语的重要工具。[4]

三、一流课程《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建设理念

一流本科建设客观上需要以课程建设为起点,通过专业的改造完成一流本科之本的回归,使一流本科育人之本、能力之本、素质之本、社会之本得以真正实现。[5]

以实践性课程理论的创立者施瓦布关于课程构成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以及环境”的观点结合本校本专业实情,探讨一流课程的建设的必要因素: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建设。

(一)师资建设

课程的具体实施主体是教师,是课程这一“蓝图”的实现者。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目的——手段。拥有一支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一流课程建设得以成功的最根本条件。我们组建了一个有梯度的课程教师团队:老中青、博士、教授、海归共同合作,发挥各自的强项。担任本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拥有最新的教育理念和用前沿知识不断武装自己的意识。影响一流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态度。教师本着十分积极的态度共同制定课程计划,应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将新的、合理的计划落到实处,以“需要和适切性”(need and relevance)意识理解课程主旨,提高对一流课程建设改革的认同程度,在建构自己的专业知识、锻炼适应变革的技能和能力方面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和相应态度,具有很高的教师“效能感”(sense of efficacy)。教师应该具有把教材“薄读厚教”的能力,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提取整合,突出重难点;授课时根据学生情况灵活扩充相关的前沿内容。教师团队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特点和本校建立专业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视角编制课程标准,将该专业的所有课程有机结合,关注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应该掌握的知识,具备的情感态度以及形成的价值观等等。

(二)教学内容建设

该门课程选用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一书为主要教材。刘珣先生这本著作最早的发行时间是2000 年1 月,到2019 年4 月已经是第28 次印刷了,可以说是该专业的核心基础教材。我们根据专业的定位,并辅以赵金铭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以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必读和选读书目。对该教材我们采取继承、借鉴、创新相结合的使用方法。全书的前4 个部分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1.绪论篇。该篇分为两个部分: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使该专业的学生懂得自己现在所学、未来所从事的学科任务、性质、特点等体系和定位,明白对外汉语教育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专门学科。该部分主要以教师介绍为主,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为自己的专业“正名”——学生通过该课程了解到该专业的学科任务、学科体系、学科定位,充分意识到自己所修专业的重要性。该专业的历时发展过程向学生展示了国之强大是专业走向辉煌的根本,帮助学生建立了专业自信,体会到成为一名合格汉语教师的神圣责任。

2.基础篇。通过本篇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四大学科与对外汉语教学密切相关: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文化学。①学生完成了先修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以及《语言学概论》的学习,具备一定语音、词汇、语法、汉字以及修辞等语言学知识。在此课程的学习中,他们要完成的是一种身份的转变:学生——准教师,学习的重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有利因素和难点;学生们意识到一些习焉不察的汉语表达却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者的难点,作为汉语教师要做的就是运用自己所学的语言学知识为学习者解析;②学生弄清“教育”和“教学”两个术语的差别,启发他们体会本专业从“对外汉语教学”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深层含义,教学过程的实施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某一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所需人才的过程;③心理学。引导学生以自己学习一门第二语言的经历与感受为参照,积极讨论“关键期”假说,掌握习得语言的“记忆”、“遗忘”以及“情感过滤”等现象,重视语言教学与学习中认同感与能动性的作用;④文化与跨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不可能回避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汉语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想真正掌握汉语并能地道地将汉语应用于书面及口语交际,跨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名称的转变,也是对学习者从汉语语言知识——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转变,学习一门语言成功与否已经不能再以使用正确的、没有语法错误的表达来判定,而是从语用角度来说要把正确得体性为衡量标准,师生都要依附于目的语文化。

3.习得篇。区分“学习”与“习得”。强调学习归根结底是学习者本人的事,是学习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以学生为中心”,教学重心由“教”转向“学”。激励学生对本章节出现的各种“假说”带着质疑的态度去了解,并根据自己的语言学习心得探讨是否同意这些“假说”,或者这些“假说”是否符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与习得。

4.教学篇。该部分是对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初步培养,后修课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要素教学》会有进一步的延展和训练。学生在该部分了解到国内外的主要教学法和流派,按照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原则进行备课、撰写教案,根据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完成某一环节的课堂教学实操任务、语言测试的效度与信度,身份由学生逐渐转变为从事汉语教学的准老师。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本专业的“师范性”特点势必对实践部分占比有更高的要求。地处西南欠发达地区,虽然在与国外联合培养平台建立的数量上无法与重点高校相比,但可以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创造实操机会,让学生切实体验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劳动效果的成就感。“三笔字训练”“多媒体课件制作”“微格教学训练”“对外汉语学科教学技能竞赛”等专业实践课程都是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进行的实践训练,这些课程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最初级、最基础的训练。学校从三个渠道着手来解决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问题,最大限度弥补留学生不足带来的实操不充分的缺失——分别在国外中小学、国内民族中小学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跟一线教师听课,模拟上课,接受指导老师的反复批课等步骤,实习时长不少于12 周;“在‘互联网+时代’,在国内“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s)”正值盛行的大好形势下,学校积极尝试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提供的移动终端、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虚拟网络实习平台来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

四、新理念作用下的初步成效

科学创新地使用“旧”教材,将最新教育教学理念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就能取得翻倍效果。

(一)“共情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将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与所学内容紧密结合,毕业后的方向大体可以分为:民族中小学从事汉语文教学、考研继续深造以及考公务员。无论哪个方向,该课程都要求学生与自己设定的未来职业“共情”,时刻有为胜任未来职业而夯实知识的意识。民族地区的生源倾向于毕业后回到本民族聚居地的中小学校教汉语,相比于其他学生,他们更具民族认同感。课程提供了语言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实操能力的训炼,这些训练不拘泥于课本知识,不限于本专业的水平提升,而是拓宽学生的视野,教会他们如何提升自己、学以致用,并养成处处可学、终生学习的意识。

(二)“体验式”教学法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它全方位改变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程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他们创设真实的任务和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完成、养成团队合作意识。灵活使用教材,在相应的环节增设情境,创设任务。如在相应的环节添加教学观摩、听课评课、撰写教案、环节试讲、说课以及“模拟汉语志愿者招聘”活动,学生在“体验”中自身的学习动机会充分被激发,从而掌握专业本领。

(三)“综合型”考核方式客观评判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该门课程采用了综合型的考核方式,考核成绩包括三部分,即“平时考核20%(包括出勤、课堂互动、读书笔记、课后作业等内容)+实践考核30%(包括撰写教案、试讲、说课、模拟志愿者招聘等内容)+笔试50%(期末闭卷考试)”。这种综合型的考核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在各个环节的参与度,全方位得到锻炼,学习效果显著。

五、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整合了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学等不同的学科,阐明了语言习得的原理,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要素教学及技能教学进行初步训练,这些都对学生完善该专业的认知、教学技能等发挥着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作用。打造一流课程的目的不局限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该门课程的知识,而是要对本专业从整体上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不断拓宽学术视野,养成终身学习的好品质。

建设一流课程需要有新的理论作指导,立足专业定位,以实际可行的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师资团队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合和创新性演绎,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完善和优化,推动其它课程共同发展,持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猜你喜欢
汉语专业课程
学汉语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