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畅”理念的语文教学阐释与践行策略

2022-06-24 12:23朱琳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基本理念核心要素

朱琳

摘  要:文畅课堂理念,是要建构和谐流利、明了通达,开阔思路、自由思想的课堂。文畅课堂是自主自觉、活泼灵动的课堂,在学思结合、创意创生中,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合作分享的课堂之境,更好地推动学生语文生命的勃发生长。本文从“文畅”课堂的基本理念、核心要素和模式建构等不同的维度,阐释“文畅”理念的教学定位和践行策略。

关键词:文畅理念;基本理念;核心要素;模式建构;能力生长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建设开放、自主的课堂。這意味着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逼仄的空间中,文畅课堂之“畅”,旨在建构和流畅的课堂结构和环节,引领学生在课堂中联想、想象,形成自身独特的思想。文畅课堂是自主自觉、活泼灵动的课堂,在学思结合、创意创生中,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合作分享的课堂之境,更好地推动学生语文生命的勃发生长。

一、基于课程本质,明晰 “文畅” 课堂的基本理念

(一)落实生本理念,筑牢课堂“文畅”的根基

语文教学应该着眼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积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适切学生身心特点、认知基础和发展需求。

以落实语文要素为例,统编版三下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一边阅读一边想象画面。很多教师习惯于从“教”的层面,给予学生所谓的明确方法,并要求运用这样的方法,想象课文中生动语句所描写的画面。这样的教学,看似结合了文本语境,看似有了明确的方法指导,但学生在运用给予的方法时,往往还是捉襟见肘,其主要根源就在于,教师始终未能从学生之“学”的视角展开教学。教师不妨充分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的现有原始经验,找准现象储备与想象要求之间的差异,创设“一边阅读一边想象”的平台,为学生筑牢在课堂中“畅”的根基,从而保障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畅达,形成丰富的想象。

(二)强化能力为重,把握课堂“文畅”的关键

语文教学之“畅”,绝不是漫无目的,而应行有所止;也不是天马行空,而应该标有所指。从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来看,文畅课堂就需要以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为己任,让学生在亲密接触课文的过程中,丰富言语实践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素养的发展。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更要引领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历练理性精神、创新精神。

(三)推动和谐共生,明确课堂“文畅”的愿景

语文教学旨在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情感三维目标,“文畅”课堂更积极倡导,要以情启智、以智育情,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和最佳发展,尤其是要关注学生差异,加强个别化教学,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促进全体学生和谐共生,并在师生互动、学导融通中实现教学相长。

二、把握教学规律,凝聚 “文畅” 课堂的核心要素

(一)架设合理的课堂结构,保障教学“流畅和畅”

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流畅”的呢?简言之,教学目标明确、过程思路清晰、学习之态流利通畅。只有在明确目标的关照下,清晰思路的推动下,学生在课堂中的思路才能顺畅,才能在一脉而下的结构下,铸造高效课堂。板块程序紧紧以“天窗”线索,环节顺达,一脉相承,都积极指向这篇文章表达的中心。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平等、民主、开放氛围的营造,为学生乐学善学、创意创新提供了背景和蓝图,同时基于学生实际,联系学生生活,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二)凸显开放的思维质态,保障学生思维的“灵性灵动”

皮亚杰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文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学生高效思维的支撑,但教师要避免教学的僵硬刻板,否则不仅学生能力生长受限,还会滋养学生机械生硬的思维陋习,制约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发展。

以统编版四上《西门豹治邺》一文为例,组织学生复述“惩治首恶”这一故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复述的对象和情境:假如原本逃到外地的乡亲们听说了西门豹的故事,全部又回来了,邀请你讲述西门豹当时“惩治巫婆和官神”的情景,你会怎么讲述呢?从一个机械的学习任务,转变成为自身内在的需要,学生的思维就不再是被动僵硬的,而内心充满了灵性。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富有学习情趣和思维活力,学生在开放性思维质态下,也变得积极主动、自由活跃、勇于表达。

(三)关注个体的独特认知,保障学生能力的“生成生长”

不同的教学理念,其最终的归旨都要促进学生自主性的生成、生长。文畅课堂在此基础上更加追求学生内在独特的认知体验。

教学统编版六上《草原》最后“不忍分离”的语段时,如果硬要学生感受课文语言中的情感,学生必然会反感和抵触。鉴于此,教师从“文畅”课堂理念出发,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回忆、捕捉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感体验,形成自己的独特认知,与老舍笔下的情感形成共鸣,既推动了学生情感的认知丰富,又洞察了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这种连接生活,激活经验的方式,引领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情感、提高能力,是“文畅”课堂的核心要素之一。

三、理清自身本质,确定“文畅”课堂的教学模式

第一板块:自学预习,即学生个人独立自学

“文畅”课堂,以学生思维的畅达和关注范畴的广阔为主要特征。教师在正式教学之前,指导学生进行充分地自学自研,通过明确学习目标、布置自学任务、提示自学要点,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尝试分析解决问题等自学预习活动。学生在借助预习任务展开的自主性学习中,可以表达自己学习的收获,也可以提出存在的疑问或发现的问题。浅显的、容易的、个性的问题及时解决,深刻的、复杂的、共性的问题在第二板块深度学习时组织学生合作研讨。

第二板块:深度学习,即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深度探究。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需要积极关注对文本核心内容的深入探究,而对于“文畅”课堂而言,更需要组织学生以合作化的方式进行自主性探究,更好地推动学生深度思维的践行。

第三板块:整理总结,即对本课时所学内容和所开展的活动进行整理、总结、反思。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习惯性地将关注点聚焦在新授层面,而对于后续的评价、总结与整理,则关注甚少。这不仅是表层上教学环节的一种缺失,更是学生整体性思维的缺失。统编版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着重训练学生的某一语文能力,除了常规性的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外,还创造性地设置了交流平台,其用意就是引导学生重新整理和回顾这个单元的学习,从而提炼出相关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在深入教学的基础上,基于单元整体的视角对所有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与总结,学生才能凭借实实在在的学习体验提炼出相关的学习经验,从而确保课堂思维和情感体验的一致性,将“文畅”课堂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文畅”教学理念,就是要呼吁教师不断的关注学生的原始经验和思维规律,找准课堂教学目标与学生现有认知之间的联系,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板块,让学生始终处于顺畅通达的境界,丰富学生内在的关注程度和资源广度,真正为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宋秋莹. 中学语文现代新诗教学的现状及策略研究[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06):177-178.

(责任编辑:淳  洁)

猜你喜欢
基本理念核心要素
责任教育下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
特色彰显 品在其中
浅析《Go for it!》教材中体现的新课标(2011)基本理念
预设开放促成教学生成
浅析高中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
小学语文新课改探析
浅析界定恐怖主义的四个核心要素
把握核心要素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