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食器里的熟面孔

2022-06-24 07:17史琳
奇妙博物馆 2022年6期
关键词:食器铭文青铜器

史琳

无论生活在哪里,相信同学们都喜欢吃火锅,因为它能满足生活在天南海北的人的各种口味需求。要知道,火锅可不是现代人发明的,早在两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古人就已经在使用类似的器物啦!

你看,这件井姬独柱带盘鼎像不像现在的小火锅?它真是古人对青铜圆鼎加以改造利用的典范。

圆鼎一般都是三足的,这件井姬独柱带盘鼎中的鼎却别出心裁地将三足变成了一足,这一足作为唯一的支柱如金鸡独立般撑起了鼎的全部重量,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鼎下连接着一个用来盛放炭火的三短足青铜盘,设计是不是很巧妙?这样的器型在出土的所有西周青铜器里独此一份。井姬本是井(邢)国的一名贵族女子,学者们推测她生前应该特别喜爱这件器物,所以去世后还将它带在身边。

如果你以为西周的“小火锅”只有这一种样子,那可就错了。再来看看这件带盘夔足鼎吧!这是一件袖珍小鼎,只有16 厘米高。古人将它分成了两部分,上面是一个圆鼎,可以用来盛放食物,下面的盘中有十字形的镂空设计,能让空气自由地穿梭其间,使炭火可以持续燃烧。支撑青铜盘的是三只小夔龙,它们仰着脑袋,托着盘子,卷起的尾巴立在地上,造型可爱又独特。

这些青铜“小火锅”都只适合一个人使用,这也证明了西周时期已经实行分餐制了。

接下来要给你介绍的这件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叫作伯公父簠(fǔ),它是由两个上下相同的梯形器身组成的,为了方便使用,古人在器身两侧装了一对用于提拉的环形钮;器盖中间有一个精致的小兽首,兽首吻部下垂,巧妙地扣合了器盖与器身,这不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饭盒的原型吗?

古人在器盖上铸造了一圈用来支撑的青铜底座,当器盖翻转过来后就可以稳稳地放到平面上,实用性极强。在伯公父簠里面,还铸有10 行61 字的铭文呢, 可见它一定是伯公父的宝贝。

簠是专门用来盛放黍(黄米)、稷(小米)、稻(大米)的食器。《尚书·禹贡》中曾将九州土壤按照肥力高低分为9 个等级, 书上说好的土壤多在北方和中原地带, 说明3000 多年前宝鸡的自然环境适宜种植黄米、小米等粮食作物。

当然,作为饭盒的青銅器其实还有不少呢!比如盨(xǔ)和簋(ɡuǐ)。

盨和簠长得比较像,很多人根本分不清楚。其实,你只要记住盨一般是椭方形的,而簠则是长方体且棱角分明的,就能区分它们了。

簋也是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了一件重达60 千克的青铜簋,(hú)簋,它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青铜簋,被称为“簋王”。它的内壁上有124 个字的铭文,其中有“天子”“ ”等字,说明它的使用者是一位叫的天子。通过比对12 位周天子的名号,专家发现“ ”竟然是恶名远扬的暴君周厉王。簋的铭文中说周厉王为了周朝王室的宏图大业,每日每夜不敢安眠,启用贤明之士为王室效力,认认真真地执行君王之责。可是,周厉王如果真的像铭文中说的那样勤勉执政,怎么还会留下暴君的恶名呢?可见文字资料与真实历史往往会有出入,真相究竟怎样,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探索和验证。

从远古时期的烧烤再到商周时期的蒸煮,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不断进步,食器也从石器、陶器发展到了青铜器。可以说,到西周时期人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烹饪经验,有了较为完整的饮食礼仪并延续到今天。所以我们才会在青铜器中看到熟悉的身影,发现许多现代食器的“亲戚”。这些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美食、美器一直在默默诉说着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

猜你喜欢
食器铭文青铜器
《文心雕龙》与《文选》铭文研究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青铜器辨伪概论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以设计力打造空间美学
美食美器:吃饭是一件很认真的事
新见所谓“鱼匕”铭文再考
载味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