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基于STEAM理念的金融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2-06-24 07:00牛国良杨萌萌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金融类专业课程红色

高 娜 牛国良 杨萌萌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北京 100102)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了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的任务,指出要推进思政课程与专业课同向同行,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各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2019年11月7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努力丰富市场供给,提高市场活力,加快推进金融业改革进程,全面取消在华外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业务范围限制。这一意见的出台表明,未来金融风险监管和金融创新更加重要,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更加严格。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相关研究

“课程思政”概念自2014年首次提出,就迅速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关于课程思政相关研究如下。王海威等提出课程思政是将育人和育德相统一,通过价值引导,有效提升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认同,增加学生个体的文化自信。陈道武指出高校应该运用课程思政解除思政课程“单兵独行”的困境,使单独课程变为全课程,专人变为全员,有效达到全课程、全员及全时空的育人方式。陈雪贞依托调研结果从几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丁柏铨提出依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实现新闻学科的课程思政。周杰等提出在动物医学专业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从4个方面积极探索思政元素渗透,建设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案例库。李琳依托金融管理专业,推行专业课程思政探索,强化服务地方经济和人才培养效果。

1.2 STEAM 教育理念内涵

STEAM 教育理念是依托科学、数学、技术、工程等各学科基础知识,针对问题或者项目进行研究的学习或教学方式。这种教育理念通过跨学科探究使得项目更有趣味性、学习更有体验性,也更注重情境式打造。通过这种学习模式引导学习者自己动手完成感兴趣的项目,解决现实或者情境中面临的问题。STEAM 教育理念的这些特点有利于将各学科内容进行多维度融合,可以凝练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体上看,国外和课程思政概念类似的德育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对公民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上。主要教学方式包括课堂教育、隐性教育等。国内课程思政整体上主要聚焦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外延,以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部分学者针对课程思政与专业课融合的路径进行了相关的探究,但基本上是针对某门课程或者某类课程。对金融类专业的课程思政研究较少,相关研究不够系统,没有考虑数字经济背景下金融科技相关手段的运用,没有检验课程思政对于提升金融人才职业素养的作用,也没有从解决金融领域现实问题的角度进行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模式创新。

2 数字经济背景下金融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研究货币资金融通的金融领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高素质的金融从业人员是金融行业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金融专业课程设计的终点就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金融从业者。对金融类专业课程而言,有基于金融产品类型分类的基金实务、证券投资分析、银行产品、保险实务等课程,课程之间内容相互独立,也相互交叉,学生按学科学习的惯性使得知识点挖掘能够到位,知识体系整合欠佳。一旦遇到复合式问题,学生就无从下手。

本文以“红色金融”案例人物、“红色金融”历史事件以及“红色金融”时间脉络为3个维度,依托数字经济背景,对金融类课程进行项目化、模块化整合(图1)。

图1 金融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章节知识点讲授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模式,改为以解决具体行业问题为导向,以“红色金融”案例和合作学习为手段,具有企业背景的教师借助任务驱动法,构建更为逼真的任务场景,传授金融机构真实的工作经验,让学生构建基于“货币—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政策”等章节内容融合的任务式贯通知识案例,建设具有数字金融背景的模块化活页式教材,通过线上、线下任务驱动、行动学习等方式丰富课堂,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新奇感,激发学生对想要解决任务的兴趣。

具体的主要课程思政建设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2.1 分解项目化模块

首先在系统分析金融类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金融企业访谈,获取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相关问题。借鉴大数据等金融科技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进行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调研,采用理论与演练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基于“红色金融”背景的项目模块下更加立体的金融类专业发展的课程思政实践创新路径。通过STEAM 理念,引导学生提出感兴趣的有难度项目,设置情景,让学生跨学科合作,在场景模拟中体验知识能量,提高动手能力。最终将金融类专业课程分为:探寻货币发展与信用、认知金融机构、“征战”金融市场、调节货币供求、规避金融风险。每个模块依次设计如“数字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的红色发展史”等一系列典型案例,依托数字化金融产品让学生感知金融能量,借助红色金融历史让学生体会“货币硝烟”,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进行思政元素的无形渗透。

同时,每个模块还细化了很多子模块,每个子模块为一个项目化任务。这样金融类专业课程知识在开始进行学习之初已经重组,更有利于系统化学习和理解。课程根据行业需求,将章节内容整合为项目式模块内容,更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

2.2 构建数字化内容

内容模块确定后,需要运用数字化知识和信息化手段对金融类专业内容进行设计。借助区块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数字人民币等前沿数字化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依托信息化手段增强学生的兴趣,更适合学生的发展。同时,具有企业背景的教师借助任务驱动法,利用虚拟仿真平台、职教云、雨课堂插件、微信等平台,构建更为逼真的任务场景,传授行业真实的工作经验。企业导师也可以通过在线任务驱动、行动学习等方式丰富课堂,让学生更真切地感知银行等金融行业当下智能化、数字化的真实场景,让学生明确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2.3 融入“红色”思政元素

在对子模块内容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依托“红色金融”事件案例、人物传记等全方位、全过程融入“红色”思政元素,引导学生爱国爱党,培养担当意识,育人于金融学基础课堂。鉴于数字财金专业群课程属于会计与金融核算类课程,也要将风险意识、合规意识、担当意识等思政元素全过程融入课程。中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史也是中国的红色奋斗史。以各种维度讲红色故事,在故事中融入专业知识,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能提升金融专业课水平,实现产教融合背景下资源共享,增强学生金融职业素养和金融创新能力。在“红色金融”融入金融类专业课的探索中,促进“红色金融”各种场景模拟落地,让学生在真实历史中对标知识,在场景模拟中尝试解决问题,使得思政元素融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4 重塑课程体系

学生在每个子模块学习结束后,都要将学习心得和任务完成情况记录在学习平台。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子模块与母模块知识点之间的链接和拓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开展课后反馈和教学评价活动,学生可以不局限于课堂和授课教师,可以通过慕课、SPOC课程资源、名师讲坛等渠道获取知识,通过课前任务分组讨论专业知识,也可以通过腾讯会议、职教云、微信等新媒体手段,随时与教师进行交流,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整合,在思想的交流中进行思政点的归纳和巩固,进一步塑造更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3 结语

总体来说,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本文运用STEAM理念对金融类课程进行项目化、模块化解析,构建基于“红色金融”思政点的金融类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整合基于产业发展的专业架构,重新整合后的金融类课程内容与当下金融从业人员的培养需求契合度更好,从真实场景提炼内容、模拟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进入金融行业的适应时间,以低成本高素养建立校企共识信任,以新模式激发学生创新力,降低金融行业的道德风险,奠定了未来金融从业人员的培养方向。

在进行课程建设过程中,金融科技展现了其在金融领域和金融类专业课程教学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为实现其产业化应用落地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作为课程思政融入手段的新兴事物,金融科技服务于金融专业课程教学任重而道远。

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地培养人。在金融类课程思政设计中,通过做中学和做中教,来塑造学生价值观,提高学生金融从业综合素质,发展职业能力,培养具有爱国情怀、责任担当、过硬金融技能本领的新时代学生。

猜你喜欢
金融类专业课程红色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中美CFA认证高校金融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金融类微信公众号内容生产及运营策略之谈——以“行长男朋友”为例
追忆红色浪漫
基于金融类专业的高职英语特色考核机制的构建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