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展览“活起来”

2022-06-25 11:56罗江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8期
关键词:有机结合博物馆

罗江平

摘 要:博物馆曾长时间被定义为以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为主要目的的文化场馆。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教育和宣传功能。我国各类博物馆本身就是巨大的文化宝库,包括物质的和知识的。近年来,国家一再强调要让文物“活起来”,让更多沉睡的文化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让文物“活起来”不仅是让沉睡在库房中的文物更多地通过展览呈现给观众,更重要的是让相应的展览“活起来”。文章以深圳博物馆历年举办的植物类科普展为例,讨论如何将自然科普类展览与举办的活动有机结合,扩大展览的影响力,让展览真正“活起来”。

关键词:博物馆;自然科普类展览;博物馆活动;有机结合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8.01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物合理利用也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①社会文化环境强调了要坚持保护为主、保用结合,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拓展文物合理适度利用的有效途径,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让文物活起来。在当今信息技术以及社会文明的共同发展下,博物馆的功能也在逐渐被重新定义。博物馆不再是单纯的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文物与文化的场所,其更多地成了面向公众为其提供公众教育和文化体验的场所。而博物馆展示的藏品已经不再是过去简单的罗列,更多的是展馆策展人和设计师的精心策划,结合时代、结合群众的需求,从时间、空间上形成立体的展览,从而使文化彻底“活”起来。

1 博物馆展览与活动的融合开展

博物馆作为展示文化和文物的重要场所,通过特色主题活动的开展,可以将大家没有见到的珍贵文物展现给大家。博物馆的主题设定以及主题活动时需要展示的内容以及相关的一系列活动都需要精心设计。②深圳地处我国沿海地区,与香港相邻,面临热带南海,为热带、亚热带的过渡区。深圳野生植物種类丰富,共有野生植物2000多种。深圳作为世界园林城市,各个角落都种植着大量的园林植物,所以结合深圳这座城市本身的特点,深圳博物馆于2018年和2021年分别举办“丛林宝贝与毒瘤—深圳植物科普展”和“识草绘木—北疆博物院藏植物科学画展”两次植物类科普展览。从两次展览的效果可总结出自然科学类展览配套活动的一些特点。

1.1 扩宽知识性—开展生动植物欣赏课堂

从某一层面来讲,博物馆其实也是一座图书馆,观众到博物馆不仅仅是要满足视觉上的享受,更多的人是怀着对历史、自然科学等相关知识的渴求来到博物馆。此外,现有的博物馆常常是志愿者引导观众参观展柜,但是这种方式目前来看只适合小型博物馆,大型博物馆每次参观人数众多,志愿者的声音再加上观众们讨论的声音,完完全全破坏了博物馆安静的氛围。③因此,为了满足部分观众对展览深度、广度上相关知识的追求以及避免展厅的嘈杂,在展览期间另辟课堂进行科学知识讲座就是一件非常必要的活动了。这种讲座区别于传统的走观式的演讲,而是另找房间开展教学。到博物馆来的观众可以选择安静观展,也可以选择来到已经准备好的“教室”。例如,在2018年“丛林宝贝与毒瘤—深圳植物科普展”期间,一堂精彩的植物学讲座“苔花如米小—苔藓植物探秘”在深圳博物馆报告厅同步举行,讲座吸引了大量观众参与。在知识层面,观众除了在展览中获得了深圳地区相关的植物知识,还通过讲座了解了一些平时非常常见却并不会去注意的“小群体”—苔藓。此外,本次展览期间,还举办了其他有关蘑菇和植物园的相关知识讲座。这样的讲座方式还可与互联网紧密贴合,讲堂内容可以完全录制下来发布到互联网上,给更多的人科普植物知识,使展览可以辐射更多的人。

1.2 设计联动性—让活动贯穿整个展览

目前,各博物馆在举办临时展览时都会为其规划设计一系列配套活动,在活动形式上日益丰富,但在活动内容上通常是不会突破展览主题边界。那么对于时间跨度较长的展览,如何有效串联其中的各项活动,则是需要精心设计的。深圳博物馆举办的两次植物主题展览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2018年的“丛林宝贝与毒瘤—深圳植物科普展”中,将展览期间举办的植物科普知识讲座与展览结束后的科学考察进行了关联。策展团队充分预估了科考活动的热度,并明确了科考活动的主旨是为那些愿意探索、愿意主动思考的观众创造一次真正意义的科学考察活动,而不是一次郊游。因此,策展团队要求最后参与科学考察活动的观众必须是从前期三次科学讲座中积极回答和提问的观众中进行筛选。这就将活动在展览的“中”和“后”期进行了关联,为展览活动提供了延续性。

在2021年的“识草绘木—北疆博物院藏植物科学画展”中,策展团队更是将展览活动贯穿于展览的“前”“中”“后”。展览前发布植物科学画征集公告,利用活动为展览进行预热;展览期间利用活动征集的植物画补充完善展览内容和增加展品层次;展览闭幕后,通过接受相关捐赠等活动继续为展览进行后续宣传。

1.3 提升展览黏度—吸引观众参与展览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展馆工作者与观众已经实现了双向沟通。传统的广告宣传只能将活动宣传出去,并不能与观众进行交流和互动,大大局限了博物馆开展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深圳博物馆就抓住了互联网背景下能够与观众互动的特点。

众所周知,最好的宣传就是能够让每一个观众参与到展馆的设计中,成为策划展馆的一员。深圳博物馆在“识草绘木—北疆博物院藏植物科学画展”的准备活动中,通过博物馆官网面向全国发布了植物科学画征稿计划。一方面,是为了使展览中的植物学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另一方面也是能够快速提高观众对展览的参与度。在开展前一周,策展团队共收到了来自重庆、湖北、浙江等全国各地的植物画80余幅,经过挑选共有41幅作品符合展览需求。最后经过设计,这些优秀的植物画作品可以与百年前的植物科学画在展厅中一并展出,这对于活动参与者而言不仅是一种能力的肯定,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参与此次活动的观众,如有作品入选,则基本可以确定其将会对展览进行长期关注,并且可以促进活动参与者对展览的宣传。实践证明,这一活动不仅丰富了展品的层次,还大大提升了观众对展览的参与感,提升了展览对观众的黏度。同时,这样的活动在展览开幕前开展,还可以充分为展览预热。无论从展览内容设计还是宣传效果上看,深圳博物馆此次的活动可谓是成功的。未来还会进一步结合互联网的优势,创新展览活动,丰富展览内容。

1.4 满足特殊观众需求—充分利用展览空间

博物馆原本担任的是收藏、保护的工作。但是当它把自己的资料展示出来的时候,就是一节生动的教育课堂。博物馆原本就有着不同于教室、互联网甚至是书籍的实物资料,④所以在开展博物馆活动的过程中,让不同类型的观众与博物馆展示的实物互动起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是一部分特殊观众的需求,更需要充分考虑。在展览策划中,就充分利用展览特定空间,规划相应的活动,不仅可增添展览的活力,更可以提高观众观展的舒适感。

“识草绘木—北疆博物院藏植物科学画展”展览内容更多的是针对青少年,但近年来也越来越多的家长会携带年纪较小的幼儿到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在该展览中,策展团队就专门为参展的小观众创设了展会活动角。在展厅的第三单元“带你绘制植物科学画”区域,专门设置有植物绘画角,提供了各种绘画材料以及部分常见的植物(圖1)。本区域既是活动开展区域,也同时可作为儿童休憩区。观众在参观的同时,可以根据展览提示,自行仔细观察植物并绘制植物画。上文提到的在会展前征集到的画稿也在这个活动角展览,积极地引导更多的人加入科学绘画活动中。由于观众们在展厅对展览内容已经有过或多或少的了解,在绘画植物过程中对一些细节处理更加的严谨,甚至一些小观众中的绘画高手通过调色盘完整地复制了植物的颜色。

1.5 余温未尽—野外科考与线上导赏

《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让文物“活起来”,这里的“活起来”不仅仅包括了要让收藏的价值不菲的文物和跨越千年的文字资料“活起来”,还有一系列科学的保存、保护、研究它们的方法“活起来”。只有当这些保存、保护、研究它们的方法真正“活起来”,人们才会知道如何更好地与文物、文字相处。以2018年的深圳“丛林宝贝与毒瘤—深圳植物科普展”为例,很多植物观众在生活中就可以见到,展览中也会看到大量的植物标本,但绝大多数的观众并不清楚这些植物标本是如何从一株一株鲜活的植物变化而来,观众无法很好地理解标本制作的过程及其科学意义。只有当观众深刻理解展览,理解展品背后的意义,才会更懂得如何与植物、与自然相处。基于此,“丛林宝贝与毒瘤—深圳植物科普展”在展览闭幕后,还组织开展了野外科考活动,科考活动内容包括辨认植物、学习如何在野外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等。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博物馆线下活动受影响颇大,为了尽可能让展览更久地持续“活”在观众心中,2021年的“识草绘木—北疆博物院藏植物科学画展”中,我们还推出了策展人线上导赏视频。这样的导赏活动可以为更多的人带去专业的讲解,让更多的人能足不出户看展览。

展览结束之后的科考活动以及线上导赏视频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展览的余热,为展览带来更多的回顾和宣传,提高展览的热度和活性。

2 未来博物馆展览活动的几点思考

随着近年来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数量呈爆发式增长,而博物馆也越来越将教育活动作为发展的重点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在展览及配套活动数目都极大增长的同时,博物馆人更应该注重展览和活动的质量。

2.1 避免过于低幼化

目前,除博物馆外,社会上也存在大量的科普教育活动组织者,这些组织者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当然也不乏一些公益性组织。但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活动过于低幼化。这些活动大多以“亲子活动”为名,实际仅仅组织低龄儿童进行一些简单手工制作、体验活动。博物馆活动最应该避免的就是此类活动,博物馆举办的活动应该是基于自身展览主题、展品,深入挖掘展览内涵,通过展览内涵赋予活动更深的意义。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好自身的藏品和学术沉淀,做“别人不能做,只有博物馆人能做”的活动,充分利用博物馆的内在资源,结合已有的博物馆资源开展特色的科普教育活动,从科技的角度去拓宽博物馆的活动。博物馆作为文物、文化的保护地,也应该建立观众与博物馆文物之间的情感,只有保持内容输入的核心地位,才能保证博物馆活动的专业性和吸引力。

2.2 注重馆校结合

素质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教育的热点,教育部也于2021年明确提出“双减”政策。“双减”政策后,学生们的学业任务下降了,但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是无法磨灭的。那么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学校以外的场所来获得知识,素质教育将可能真正进入中国的正统教育体系。因此,未来博物馆的展览配套活动如能与学校结合进行,对于博物馆和学校而言,将有希望实现双赢局面。可以向学生提出博物馆在某些研究方面的困境,特别是对于初高中的学生来讲,还可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甚至如果学生对博物馆的研究产生兴趣,也可以在高考志愿进行相关的填报。在寒暑假期间,还可以鼓励学生到博物馆进行相关研究的体验,比如开展博物馆夏令营,鼓励学生去了解相关文物的历史。

博物馆还可以与具体的学科进行合作,比如中小学的美术学科,毕竟书上以及互联网上可以搜索的资料有限,通过馆校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文物历史。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索欲望;另一方面,通过准确的数据,在艺术课堂上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尊重传统文化以及文物的历史。而初三的化学以及高中的化学学科也是非常好的学科方向,博物馆可以制作陶瓷的制作视频,并从化学的角度分析陶瓷制作过程所涉及的化学反应与公式。

让博物馆“活起来”,是在尊重文物的基础上,去拓宽文物的使用方式和渠道,不应该让文物的研究拘于一隅,而是更多地相信我们新时代青年身上所具有的能力,并大胆地引导他们,让文物走进课堂。

2.3 充分利用公共资源

博物馆自身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通常也是有边界的,但是展览的活动是可以深度延伸和扩展的。如果能有效利用其他的公共资源来为展览活动服务,那么展览活动的形式将进一步丰富,影响面也将得到进一步扩大。

以植物类展览为例,每个城市都有数量可观的城市公园、郊野公园以及自然保护区等。策展人可以根据地方特点,利用城市的这些公共绿地,围绕展览主题策划一系列的活动,实现博物馆与其他公共资源的有效结合和利用。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可以选择性地以博物馆的展品展示为主,也可以以尊重当地的文化特色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开展陈展。当我们选择城市公园时,人们往往喜欢饭后散步来到公园里,所以博物馆就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主题为“夜晚”的陈展,这在博物馆的展示中也并不是没有先例,故宫博物院就曾在夜间开展过“紫禁城上元之夜”的活动。并且根据公园的布局,我们还需要对展出的展品进行挑选,位置也要有所调整。

在利用公共资源的背景下,我们也要尊重公共资源,通过充分、合理的利用,达到互帮互利、传播文化的状态,让博物馆“活起来”的状态。

2.4 注重新兴技术引入博物馆

随着5G时代的来临,我国很多新兴技术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以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技术为例,该技术已经逐渐趋于成熟,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将AR技术带入博物馆中,如最近华为、OPPO发布的智能眼镜,可以将智能眼镜的投影互动与植物的生长环境相结合,观众们来到特定的“教室”中,带上AR现实眼镜,身临其境地来到较为原始的植物生长环境,通过一个个“教室”的观看,了解不同植物的不同生长环境。

3 结语

让博物馆“活起来”,这里的“活起来”不仅仅是博物馆展出内容的多样性,更多的是能够让博物馆展示的内容真正地走进观众的生活中。博物馆的核心依然是展览,因此,展览“活起来”是博物馆“活起来”的重要基础。

注释

①刘稚亚.让博物馆活起来—《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解读[J].经济,2017(6):110-111.

②张慧中.让博物馆“活起来”—以山西博物院展览与活动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22):87-89.

③严间开.让博物馆“活起来”—博物馆展览与活动的有机融合[J].中国民族博览,2021(12):190-192.

④何宏,李湛.解读、传播与再创造—构建系统的博物馆藏品利用观[J].文物世界,2016(4):67-70.

猜你喜欢
有机结合博物馆
开启博物馆奇妙之旅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浅析广西高速公路景观绿化与原生态环境恢复的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