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及CT的诊断价值分析

2022-06-26 06:33闫慧敏,郭洋洋
罕少疾病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造影斑块导管

临床上将那些有血栓形成倾向或不稳定的斑块称为易损斑块,而易损斑块脱落、破裂等则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主要机制也是危险因素[1]。及时监测发现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对防止斑块脱落、破裂,进而减少冠心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多排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内磁共振成像等均是常见的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检测手段。冠心病患者大多伴有不稳定斑块的特征,是冠心病发生的高危人群[2]。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已有诸多报道,但是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却不得而知,故本研究主要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分析64排CT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行64排CT的冠心病患者164例,纳入标准:窦性心律者;无β受体阻滞剂使用禁忌证者;肾功能正常者。排除标准:同时参与其他研究者;均接受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及64排CT检查者;肝肾功能异常或功能障碍者;合并有全身急慢性炎症者;对碘制剂过敏史者等。

根据CT检测结果将斑块分为易损斑块及非易损斑块,其中CT值<50HU的斑块为易损斑块,CT值≥50HU的斑块为非易损斑块[3]。其中易损斑块组70例,男38例,女32例;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58.44±5.40)岁;非易损斑块组94例,男50例,女44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58.10±6.33)岁。2组冠心病患者年龄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

1.2 方法64排CT检查:口服25~75 mg倍他洛克,让患者心率降至65次/min以下,随后采用GE 64排螺旋CT扫描,按1 mL/kg将碘海醇注入肘静脉,扫描层厚层距设为0.625mm,待扫描结束后采集到的数据采用专门的工作站进行分析。

血生化指标测定:抽取患者静脉血约5mL,其中2mL经离心处理,分离血清;另3mL经抗凝处理后,同法离心,分离血浆;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水平。采用ELISA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MP-9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做数据统计,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2.1.1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单因素分析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易损斑块组和非易损斑块组在疾病类型、血清hs-CRP、IL-6及MMP-9水平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年龄、是否伴有高血压、是否合并有糖尿病、血脂水平(TC、TG、HDL-C、LDL-C)及血清TNF-α水平方面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单因素分析

2.1.2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单因素分析有差异的因素为自变量,以是否形成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为因变量,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稳定型心绞痛、高水平hs-CRP、IL-6及MMP-9是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2 64排CT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164例患者的787支血管中,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发现403块,64排CT发现328块,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和64排CT共同检测发现308块,具体结果见表3;以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结果为“金标准”,经计算可得出64排CT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灵敏度为76.43%,特异度为94.79%,准确度为85.71%,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90%和79.30%,见表4。

表3 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64排CT检测结果

表4 64排CT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n)]

3 讨 论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形成与炎性反应有关,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冠状动脉斑块纤维帽肩部分布较多,可降解弹性蛋白及纤维帽胶原等,而弹性蛋白及纤维帽胶原是稳定斑块的主要成分,故而推测若机体MMPs水平异常升高,则易导致斑块的崩解或破裂等,进而增加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形成风险[4]。MMP-9是MMPs家族的主要代表,故本研究重点分析MMP-9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关系。何文俊等[5]在冠状动脉斑块中检测出高水平的hs-CRP,并指出hs-CRP或许也参与了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形成;多项研究也指出,在排除其他因素外,高水平的hs-CRP可看作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故而本研究以hs-CRP作为考察指标,探讨其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关系。李庆民等[6]报道称IL-6是冠心病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发现不稳定型心绞痛、高水平hs-CRP、IL-6及MMP-9是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而患者性别、年龄、是否伴有高血压、是否合并有糖尿病、及血脂水平(TC、TG、HDL-C、LDL-C)及血清TNF-α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形成并无相关性,这一研究与相关研究[7]结果一致。

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是通过穿刺桡动脉或者股动脉,送入造影导管,从而达到明确冠状动脉内是否出现狭窄的目的,是针对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其为有创性检查[8]。64排CT是在门诊即可完成的检查手段,且为无创检查,可用于密度较低的易损斑块的诊断,但却存有一定的争议,部分学者发现64排CT对纤维斑块、软斑块等的分辨效能欠佳,分辨率低[9]。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医学工作者通过大量研究发现调整CT参数、降低患者心率使其<65次/min,可大大提高64排CT对斑块的分辨率。本研究以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结果为“金标准”,结果发现,64排CT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灵敏度为76.43%,特异度为94.79%,准确度为85.71%,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90%和79.30%,提示64排CT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临床可根据64排CT检查结果,对高危患者再进行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便减少非必要的有创检查。

综上所述,不稳定型心绞痛、高水平hs-CRP、IL-6及MMP-9是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64排CT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临床可根据64排CT检查结果,对高危患者再进行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便减少非必要的有创检查。

猜你喜欢
造影斑块导管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医用弹性导管定长切割系统研制
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胆囊壁弥漫增厚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软斑危险,硬斑安全?不一定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超声造影和x光造影区别?
如何看待CT冠状动脉造影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