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异常表现及教育方法

2022-06-28 14:56哈建新哈丹丹
甘肃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特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哈建新 哈丹丹

【摘要】特殊家庭的学生由于过早地缺失父母的关爱与呵护,有极大的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状况,研究应对策略,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特殊意义。本研究分析了特殊家庭学生常见的心理表现及原因,得出了应对策略。研究结果认为,形成学校、教师、家长齐管共育的培养机制和体系,是引导特殊家庭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特殊家庭;心理异常表现;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1—0040—04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其人生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教育态度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1]。尤其是特殊家庭的学生,缺乏父母的关爱、呵护和及时引导,心灵容易受到创伤和影响,其言行举止、心理状态往往会出现异常。班主任作为学生学校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对特殊家庭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一旦发现其行为异常,心理出现波动,就要及时沟通、交流,对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健康成长、快乐生活。下面,笔者针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异常表现,提出合理对策。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特殊家庭学生的行为习惯及其与人相处交往中,或多或少会表现出不一样的地方,常见的心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心不足,自卑感强。受家庭生活环境影响,特殊家庭的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价过低[2]。

二是抵触情绪强,与人沟通困难。这些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容易对身边的人表现出反感、不接纳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与人交往常常伴有抵触、不满情绪,有反抗、抵制行为,与人沟通困难。

三是意志消沉,怀旧倾向突出。普通家庭的学生,亲情、友情扎根于脑海,幸福感很强。而特殊家庭的学生,内心深处极度渴望亲情关爱与现实生活形成的巨大反差,导致他们常常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具有对现实生活环境排斥、不接纳等表现,尤其是怀旧倾向突出。

四是多疑忧虑,对人敌视,不友好行为明显。与人交往不主动,带有仇视、憎恨情绪,对人表现出毫无根据的不信任、不友好,甚至会表现出情绪激动、固执己见、猜忌多疑等行为。

五是过分拘谨,行为不够洒脱大方。与人交往中常常少言寡語,容易患得患失,表现不洒脱、不自然、不大方。

六是胆小懦弱、保守自闭。这些学生缺乏自信,主要表现在与人交流时,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容易人云亦云,更无从谈起求异求新。

七是孤僻偏执,对周围事物冷漠不关心。这些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容易表现出习惯特异、行为怪异,对新鲜事物冷淡、漠不关心等行为。他们心态偏执、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很少有知心朋友和人际往来。

八是嫉妒反感,排斥异己情绪明显。对公认为好的人或事,容纳度不高。特别在自己学习生活的小集体中,对他人的长处和优势、荣誉和成绩不以为然。有时报有不满情绪,甚至讽刺挖苦,出现过激等不良行为。

特殊家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生活状况等,都有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1.家庭环境特殊性的影响。一个亲和温馨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特殊家庭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追根溯源,与其家庭环境有直接关系。一是特殊家庭学生的监护人自身普遍存在“特殊性”,往往会在生活中表现出一些负面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言行认知,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二是特殊家庭中,家长由于自身工作、生活所需,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不足,甚至缺失,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会慢慢发生变化,甚至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三是家长文化素养不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缺乏正面引导、疏导和教育,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2.社会环境的影响。作为社会环境中生存的一员,其生存环境必然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很多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对学生的成长也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适龄儿童的入学教育、家庭监护等问题突出;家长外出务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其教育、培养成了新的社会问题;离异家庭的增多,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失应有的亲情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等[3]。这些问题从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应当引起教育部门、学校、家长的特别关注。

3.学校教育机制的影响。学校是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环境,大部分学校创建了心理咨询室、活动室等功能室,但长期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尚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差强人意。部分特殊家庭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需要教师及时疏导。但目前部分学校缺乏专门的心理专业教师,也没有形成常态化的心理教育机制;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偏重教学成绩的提升,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更没有及时、有效地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所有的这些不完善的学校教育机制和心理教师师资缺乏等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出现心理问题学生疏导的效果,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4.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影响。教师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也是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外部动因。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特殊家庭的学生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疏导,容易出现各种负面情绪。随着问题不断积压,部分学生逐渐出现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良好性格以及良好品质的塑造,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面对这些学生,教师就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尤其要多留意学生心理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然而目前,尤其是农村学校,忽视了教师心理教育方面的培训,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限。对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不能在第一时间觉察,无法将之扼杀在萌芽状态,尤其是对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无法有效地疏导,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引导。特殊家庭的学生只有与其他学生一样融入学校大集体中,享受到更多的关爱和呵护,弥补家长关愛的缺失,才能健康成长。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多观察、善引导,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1.引导特殊家庭的学生融入集体。特殊家庭的学生,由于缺乏家长的管教与呵护,导致其性格内向、孤僻,与人交往不够和谐。面对这些学生,学科教师尤其班主任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同时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善于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及时采取措施,引导他们积极融入集体,体会到集体的温暖,获得参与感,这是避免特殊家庭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有效举措。

一是要常态化组织学生全员参与集体活动。如学校组织运动类竞赛、文艺联谊比赛等文体活动时,班主任可鼓励特殊家庭的学生积极参与,大胆主动地融入到集体活动中,从而拉近同学之间的距离,让其体会和享受集体的和睦融洽、同学老师的关爱认同,体验并感受自己的集体存在感和荣誉感。

二是利用课间或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参与各类趣味游戏活动。班主任要照顾全体,要求学生全体参与。鼓励特殊家庭的学生身入其中,心入其中,体会融入集体的乐趣。如在一个班级中,可以分组开展老鹰捉小鸡、滚篮球、丢沙包、跳绳等一些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游戏,通过做游戏让所有学生体会集体活动的愉悦,帮助特殊家庭的学生忘却家庭环境带来的烦恼,真正融入集体,从而健康快乐成长。

三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闯关活动和夏令营等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郁结,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2.激励特殊家庭的学生,帮助其树立信心。自卑、信心不足,是特殊家庭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增强信心、坚强意志,是教师应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教师要转变对这一群体学生的歧视态度,有意识地“偏爱”他们。尤其是在回答问题、作业评语和特长活动中,要对这些学生有意识地加以照顾。比如,一次主动回答问题、一次工整书写,或者是一次对同学的小小帮助等,都要及时表扬和肯定。在课外辅导中也要经常有针对性地了解和关心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利用课余时间有重点地帮助他们查漏补缺。当他们稍有进步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让他们感受并收获成功的喜悦,进而逐渐克服自卑,树立信心。

3.重视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疏导。心理问题重在疏导,对特殊家庭学生健康教育,关键在于消除其心理阴影和负面影响。

一是学校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出发,设计适合学生的教育内容。有条件的学校要安排专业的心理疏导教师,制订一对一的帮扶策略,对心理问题突出的特殊学生进行心理干预,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阴影,阳光面对生活,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和向往。心理疏导教师可从不同维度设计健康教育调查问卷,发放问卷,实地调查,对学生状况进行调研和评估,找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对心理确实有问题的学生归类,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有效疏导。在疏导的过程中还要适时进行心理干预,通过观看影片、讲故事、述说身边的实例来干预疏导,解决学生个体存在的心理问题。

二是班主任要善于观察,对性格内向、过度封闭、不活泼开朗、缺乏信心的学生,经常开展谈心交流活动。要从正面交流中,近距离探究并分析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帮助学生查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症下药,培养学生在逆境中生活的勇气,促其活泼阳光的成长[4]。在这一点上班主任的作用不可小觑,可以说是特殊学生的“守护神”。

三是差别疏导,常抓不懈。特殊家庭的学生往往都有“心结”,但不同的学生因其“特殊性”又有差异。学校对学生实施心理疏导、开展教育活动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师要借助谈心、交流、互动评比、活动展示、课外辅导等方式,从不同角度了解其“特殊性”。引导特殊家庭学生敞开心扉把埋在心底的“秘密”说出来,鼓励他们与身边的同学主动沟通交流,友好交往。要利用集体活动帮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对待家庭、学校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用积极的心态调节不良消极的情绪,指导帮助学生换位思考,缓解压力,激发内心强有力的潜能,从而促使学生学会用释放、转移、弱化、升华等方法自我缓解、自我调节、自我减压[5]。

4.家校共育合力并行。特殊家庭的学生,学习都很踏实认真,但成绩大部分不够理想。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各学科教师要相互协调,齐抓共管,做到扬其所长,补其所短,真正从实际行动上优先照顾、关爱帮助这些学生,消除其特殊性。另一方面,学校、教师与家长要畅通联系渠道,加强沟通协调,形成教育合力。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班主任要积极指导家长正确疏导,形成家校共育合力。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家长会、个别家访,指导家长明确孩子成长的特点和规律,了解孩子的学习需求,强化教育意识,共同负起教育培养责任。学校可结合实际开展家庭教育讲座,邀请专家介绍家庭教育方法,聘请家长分享家庭教育经验,结合实际进行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指导。学校可不定期召开不同类型家庭学生家长会,及时反馈学生在家、校的表现,互动交流融合,感知问题关键,家校同步寻求教育对策,促使让学生健康成长[6]。

总之,特殊家庭的学生心理表现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学校作为培养教育的主阵地,只有针对不同的个体差异,掌握学生的特质,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形成学校、教师、家长齐管共育的培养机制和体系,用真诚和爱心对症下药,精准教育,为其成长提供帮助,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生活、快乐成长,也才能使教育全面优质均衡发展。

[1]沙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19(02):16.

[2]朱林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关爱学困生的有效教学策略[J].小学生(中旬刊),2018(03):70.

[3]张正翔.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J].学周刊,2019(30):79.

[4]王雪萍.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例[J].考试周刊,2013(28):175.

[5]王春晖,许如春.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情况调查研究[J].现代交际,2017(04):27-28.

[6]蒋思璐.浅谈中等职业学校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青年与社会,2018(31):82-83.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特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立足本校实际,关爱特殊家庭学生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