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冲动性与焦虑、防御方式的关系研究*

2022-06-28 06:22孙瑞琛侬若男王绘婷
中国校外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冲动性特质量表

孙瑞琛 吉 丽 侬若男 王绘婷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发展态势越发严重,以自杀、自伤、犯罪等为代表的严重问题报道常见诸大众媒体和专业文献,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青少年的冲动性是影响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了解青少年的冲动性特质对处理青少年的自伤与暴力行为有重要作用[1]。因此,对青少年的冲动性特质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发展特点,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

目前,冲动性尚无统一界定的概念,它是一个多维的概念。由于其复杂性,研究者主要从特质和行为状态两方面对其进行定义。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长期稳定的冲动性水平,而不是某一时刻的具体冲动行为,所以采纳了倾向于特质的冲动性定义。当冲动性被视为一种特质时,具有该特质的人的行为是快速的、计划外的,并且忽略了行为的结果,这些不当行为通常是在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从结果看,当存在外界刺激时,个体的冲动性就会表征为缺乏意识能动的调节作用,如感情用事、行为鲁莽,既不会考虑行为的目的,也不会正确地认识和分析行为实施的可能性。因此,冲动性可归纳为缺乏对个人的自我认知,以及缺乏对计划和行为的管理和控制[2]。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指出,冲动性可通过精神疾病、抑郁情绪以及自杀意念强度间接影响自杀风险[3],有自杀意念的个体比没有自杀意念的个体的冲动性水平高[4];冲动性对自杀意念和自杀倾向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即冲动性越高,自杀意念强度越大,实施自杀行为的可能性越大[5]。

然而,已有研究更多地关注冲动性与自杀、自伤等严重问题的关系,却忽视了冲动性本身的特点,这可能导致大量行为问题不太严重的青少年未被关注,但这些青少年同样面临心理健康的困扰。从一线教育工作实践看,这部分青少年群体更为广泛,影响也更为明显,青少年的冲动性成为值得重视的问题。冲动性特质较高的青少年容易在焦虑情绪的驱使下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缺乏信心,并且通常采用不恰当的防御方式,从而进一步导致冲动性特质被强化,形成恶性循环。其中,焦虑指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由于自我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遭受一定程度削弱,或人的失败感和内疚感程度增加,在人的内心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6];而防御机制是一种方法或手段,我们可以借此将面对心理困扰时的焦虑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以此调和内在想法和外部现实之间的冲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加拿大的邦德(Bond M.)等人将相近的防御机制加以归类,称之为防御方式,分为成熟型防御方式、中间型防御方式和不成熟型防御方式。其中,成熟型防御方式包括幽默、升华等防御机制,指能将现实不利环境转化为有利结果的一种防御方式;不成熟型防御方式包括投射、分裂、否认等防御机制,指用非常原始的方式应对现实环境,它只能导致结果进一步恶化;中间型防御方式介于两者之间,包括理想化、合理化等防御机制[7-9]。

青少年的冲动性水平与其情绪有密切的关系,当个体出现冲动性时,可能会随之出现焦虑情绪,而焦虑情绪也会促进冲动性的发生[10]。焦虑水平较高的个体会产生更多的消极态度和方法,多以不成熟型、中间型防御方式来摆脱困境[11],结果反而更容易导致个体产生焦虑情绪,造成恶性循环。王永保等人还发现男性更容易冲动,行为更容易被情绪左右,更需要正确引导[12]。因此,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践工作,本文假设,冲动性特质较高的青少年容易在焦虑情绪驱使下激活冲动性表征,采用不恰当的防御方式,冲动性特质可能在焦虑情绪与防御方式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为验证这一假设,本研究聚焦于初中生,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初中生的冲动性与焦虑和防御方式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理解与初中生冲动性相关的心理因素,为更好地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实践工作提供研究支持。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四川省宜宾市某中学初二年级5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得到有效数据284份。其中,男生145人,女生138人,1人性别项缺失。

(二)研究工具

1.冲动性量表

本研究采用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翻译并修订的巴拉特冲动性量表第十一版(The 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 BIS-11)[13]。修订后的中文版巴拉特冲动性量表由30个条目组成,包括3个维度:运动冲动性(Motor Impulsiveness)、认知冲动性(Cognitive Impulsiveness)和无计划冲动性(No Planning Impulsiveness)。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维度分数越高代表该维度冲动性越强,总分越高代表总体冲动性越强。总量表和3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7~0.89 之间,重测信度在0.68~0.89之间,3个因子的解释率分别占总方差的26. 66%、10. 53%和4. 70%。

2.状态特质焦虑量表

本研究还采用了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 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14],该量表由斯皮尔伯格(Spielberger C.D.)等人编制,国内学者进行了修订,采用4级评分。该量表包含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两个分量表,分别用来测量短暂的焦虑状态和稳定的焦虑倾向,其中,分数越高代表焦虑水平越高。两个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8和0.90,初测和后测两个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4和0.77。

3.防御方式量表

本研究采用的第三个量表是由姜洁修订的防御方式量表[15],该量表采用9级评分,包括3个维度,分别为成熟型防御方式、中间型防御方式和不成熟型防御方式,分数越高代表使用该类型防御方式的频率越高。量表的结构效度拟合指数GFI达0.96,3个维度一致性系数为0.54~0.67,重测信度为0.59~0.64。

4.数据统计与分析软件

本研究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0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人口学因素差异分析

1.性别

本研究采用t检验分析性别差异,结果显示,男性青少年冲动性显著高于女性青少年(t=2.73,p<.01),且更少采用成熟型防御方式(t=–3.22,p<.01)与中间型防御方式(t=–2.74,p<.01),这说明男性青少年更容易冲动,选择防御方式时更易受情绪和行为影响(见表1)。结果未表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与不成熟型防御方式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

表1 冲动性、焦虑和防御方式的性别差异检验

2.独生子女

本研究采用t检验分析在独生与非独生这一变量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冲动性、特质焦虑、状态焦虑、防御方式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

表2 冲动性、焦虑和防御方式在是否独生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二)焦虑与防御方式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焦虑与防御方式的关系,结果显示,特质焦虑、状态焦虑与成熟型防御方式都呈负相关(相关系数都是–0.25),这说明个体的焦虑水平越高,越少采用成熟型防御方式。特质焦虑与不成熟型防御方式、中间型防御方式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6和0.22),这说明个体的特质焦虑水平越高,越多采用不成熟型与中间型防御方式(见表3)。

表3 焦虑与防御方式的相关分析

(三)焦虑与冲动性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焦虑与冲动性的关系,结果显示,冲动性的各维度与焦虑均呈正相关,即焦虑水平越高,冲动性越强(见表4)。

表4 焦虑与冲动性的相关分析

(四)冲动性与防御方式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冲动性与防御方式的关系,结果显示,冲动性的各维度及冲动性总分与成熟型防御方式均呈负相关,即参与者的冲动性越高,越少采用成熟型防御方式;认知冲动性与中间型防御方式呈负相关,即参与者的认知冲动性越高,越少采用中间型防御方式;运动冲动性与中间型和不成熟型防御方式呈正相关,即参与者的运动冲动性越高,越多采用中间型和不成熟型防御方式(见表5)。

表5 冲动性与防御方式的相关分析

图1 冲动性在状态焦虑与成熟型防御方式之间的中介效应

(五)焦虑与冲动性、防御方式的中介效应分析

结合相关分析结果,本研究可以形成理论假设:焦虑水平较高的青少年在面临压力时更少采用成熟型防御方式,这可能与其冲动性有关,焦虑情绪可能会通过影响冲动性进而对成熟型防御方式的发展产生影响。本研究采用温忠麟等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16],分别检验了冲动性对特质焦虑、状态焦虑与防御方式之间的中介效应。

冲动性在状态焦虑与成熟型防御方式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见表6和图1。由于第一步状态焦虑与成熟型防御方式、第二步状态焦虑与冲动性回归系数均显著,并且第三步加入冲动性变量后,状态焦虑、冲动性与成熟型防御方式的回归系数仍均显著,所以冲动性在状态焦虑与成熟型防御方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 0.33 × 0.39/0.25 = 51.48%。结果表明,状态焦虑对成熟型防御方式有直接负效应,即状态焦虑越高的青少年,越少采用成熟型防御方式;同时,状态焦虑通过冲动性对成熟型防御方式有间接负效应,即焦虑情绪通过影响冲动性进而对成熟型防御方式的发展产生影响。另外,经过检验可知,冲动性未在状态焦虑与中间型和不成熟型防御方式之间表现出中介效应。

表6 冲动性在状态焦虑与成熟型防御方式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冲动性在特质焦虑与成熟型防御方式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见表7和图2。由于第一步特质焦虑与成熟型防御方式、第二步特质焦虑与冲动性回归系数均显著,并且第三步加入冲动性变量以后,特质焦虑、冲动性与成熟型防御方式的回归系数仍均显著,所以冲动性在特质焦虑与成熟型防御方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 0.27 × 0.39/0.25 = 42.12%。结果表明,特质焦虑对成熟型防御方式有直接负效应,即特质焦虑越高,越少采用成熟型防御方式,同时,特质焦虑通过冲动性对成熟型防御方式有间接负效应,即焦虑情绪通过影响冲动性进而对成熟型防御方式的发展产生影响。另外,经过检验可知,冲动性未在特质焦虑与中间型、不成熟型防御方式中表现出中介效应。

图2 冲动性在特质焦虑与成熟型防御方式之间的中介效应

表7 冲动性在特质焦虑与成熟型防御方式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三、讨论

本研究从冲动性的特点出发,探讨了冲动性特质与焦虑和防御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男性青少年冲动性显著高于女性青少年,他们更少采用成熟型与中间型防御方式;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冲动性、焦虑和防御方式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冲动性的性别差异可能是因为男性先天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即相对于女性,男性表现出的冲动性更明显,这一点几乎成为已有研究的共同结论。

对青少年的冲动性、焦虑与防御方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冲动性总分及冲动性各维度与焦虑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与李婵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7]。本研究结果表明,焦虑水平与防御方式呈正相关,这也与前人研究结果相符[18-19]。因为焦虑情绪会影响青少年对防御方式的选择,所以对青少年开展防御方式的教育有利于减轻他们的冲动性与焦虑的负面影响,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焦虑,并通过科学、恰当的方式应对焦虑,从而避免一些极端冲动行为的发生。同时,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冲动性总分及各维度与成熟型防御方式呈负相关,认知冲动性与中间型防御方式呈负相关,运动冲动性与中间型和不成熟型防御方式呈正相关。该结果进一步说明,冲动性较高的青少年的行为是迅速、无计划且忽略行为结果的,其适应不良的行为通常在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心理健康工作者需重点关注青少年的运动冲动性,其最容易导致青少年在面临挫折与困难时采取否认、投射等不成熟型防御方式。

另外,本研究的结果还显示,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可显著预测冲动性与成熟型防御方式。同时,冲动性也可预测成熟型防御方式,在状态焦虑、特质焦虑与成熟型防御方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51.48%、42.12%。该结果说明,青少年焦虑水平越高,越少采用成熟型防御方式;同时,焦虑水平会激发冲动性表征,使青少年在焦虑情绪的驱使下表现出适应不良的行为。这些适应不良的行为会损害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学业表现,导致更大程度的焦虑,使青少年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和压力,从而导致冲动性特质越来越被强化,形成恶性循环。冲动性对状态焦虑和成熟型防御方式之间的中介效应,比其对特质焦虑和成熟型防御方式之间的中介效应更高,这可能是因为状态焦虑是个体当下时刻的焦虑水平,更能引发冲动性的表征并抑制成熟型防御方式;而特质焦虑是个体长期稳定的焦虑水平,是状态焦虑的均值回归,个体会自发调整情绪状态,相比之下,冲动性对特质焦虑的中介效应较状态焦虑略小。

因此,在对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时,需特别关注青少年的冲动性特质和焦虑情绪对其防御方式的作用,对青少年可能产生的焦虑源进行有效控制,并对其产生的焦虑情绪及时进行疏导,帮助青少年了解如何调节自身焦虑情绪,从而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逐渐耐受焦虑,树立自我成长的信心,并转化为自我成长的动力。避免青少年的冲动、焦虑、适应不良的防御方式之间相互恶化,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心理活动设计、心理咨询实践等方式,让青少年区分成熟与不成熟的防御方式带来的影响,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冲动性特质量表
冲动性的测量方法*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冲动性人格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延迟折扣的中介作用*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大学生执行功能与身体攻击的关系:冲动性的中介作用
对消费者冲动性购买现象的再探究
好校长应该具备的三大特质——兼谈校长培训的几点思考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