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差距影响实证分析

2022-06-28 05:48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差距显著性效应

林 棽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行的不平衡增长模式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日益拉大,呈现出东高西低的阶梯型发展状态,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要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要求我们必须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而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1],金融业是一个区域经济运行的基础,金融集聚对于地区资源优化配置乃至经济发展效率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2]。本文从金融集聚的角度出发,研究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以期能够为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提供新的思路。

学术界关于集聚与区域经济差距关系的研究有很多,许多学者认为集聚所导致的资源集中和集聚经济是造成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3]。至于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增长上,金融行业集聚所带来的资金、技术会促进经济增长,同时金融机构集聚可以刺激相关产业关联效应,进而促进经济增长[4]。也有学者指出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是一定的,只有当集聚的收益大于成本时,这种促进作用才会显著[5]。关于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差距关系的研究,学术界主要从收入差距着手,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金融集聚会扩大收入差距,如李健旋和赵林度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得出金融集聚在促进区域总体生产率增长的同时,也会造成区域内部收入差距扩大[6];二是金融差距会缩小区域收入差距,如余泳泽等认为金融集聚在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增长,从而缩小收入差距[7]。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差距影响的研究还很少,学术界主要从区域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等角度出发研究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但是有关金融集聚对于区域收入差距乃至经济差距的影响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结论,因此本文以泰尔指数测算区域经济差距,并通过构建省际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系统研究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以期能为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1 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差距影响机制的理论分析

1)金融集聚的扩散效应。

金融集聚可以促进金融市场规模扩大,降低融资成本,带动金融资本的合理流动,通过集聚的扩散效应向周边地区传播金融资本、技术和人才,从而拉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金融集聚带来了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和要素集中,这时候将资金充足者的闲散资金充分利用起来,以更低的交易成本实现资金供需双方交易的实现,从而加快金融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动,带动周边区域资本积累的增加和经济发展。

2)金融集聚的集聚效应。

发达地区由于资金、技术和产业基础的优势,往往更容易吸引金融集聚,从而形成集聚效应,不断促进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而落后地区因为金融资本要素的缺乏难以获得金融集聚所带来的集聚效应,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趋缓,久而久之,区域经济差距会逐步扩大。

2 指标选取与模型设计

本文以国内省际数据为单位,以2008—2018年全国31个省(市)的基础数据对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加以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和各省(市)《统计年鉴》等。关于被解释变量的选取,本文参照范剑勇、朱国林的做法[8],构建泰尔指数反映区域经济差距,具体公式为

其中,Ii是地区i的收入,I是总收入;Pi是地区i的人口,P是总人口。泰尔指数的大小反映了区域经济差距的大小,泰尔指数越大,区域经济差距越大。核心解释变量金融集聚,本文使用金融业从业人数测算区位熵(lq)从而反映金融集聚程度。控制变量的选取,本文主要参考吴立力的研究[9],从经济增长必不可缺的几大要素如投资、消费等角度出发,以外商直接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较衡量地区对外开放程度(Open);以城镇人口占年末总人口的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Urban);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衡量地区消费水平(Consum),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保证研究数据的平稳性,本文对所有指标进行了对数化处理。

本文使用中国31个省(市)2008—201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具体的面板模型设置如下:

lnTrit=a+b1lnlqit+b2lnurbanit+b3lnconsuit+b4openit+εit.

其中,a为常数项,b为系数,εit为误差项。

3 回归分析

面板模型包括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本文分别对二者进行回归以考察区域经济增长的自我调节机制。从表1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来看,豪斯曼检验值为0.37,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应选择使用随机效应模型,从随机效应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金融集聚的回归系数大于0,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金融集聚会扩大区域经济差距,这与一些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但是从异方差检验可以看出,检验值很大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此本文随机效应模型存在显著的异方差问题,为了消除异方差,本文对模型进行了广义最小二乘估计,回归结果见表1。

表1 回归结果

从广义最小二乘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核心解释变量金融集聚的回归系数为负数,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金融集聚可以有效地缩小区域经济差距。金融集聚带动了金融业规模的扩大,从而降低了金融资本获得的成本,集聚带来的外部性可以将金融资本向周边地区扩散转移,从而促进周边落后地区资本要素的积累,进而刺激经济增长。除此以外,金融集聚的扩散效应在满足资金充足这一投资需求的同时,可以为资金短缺者提供更低成本的融资便利,从而帮助落后地区获得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资本要素,实现落后地区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增长,进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城市化水平的回归结果大于0,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会拉大区域经济差距,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不平衡发展战略导致东部地区经济基础雄厚,城市化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在资本、人才、技术和产业基础等方面占据了极大的优势,因此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会进一步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从消费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回归结果来看,二者的回归系数均为负数,因此消费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可以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具体来看,消费水平的回归系数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消费水平提高可以显著地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众所周知,消费是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地刺激内需扩大,从而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对外开放程度的回归系数小于0,但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目前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虽然可以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但是并不显著,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由来已久,东部地区开放程度高、交通便利,可以更好地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增长,而中西部地区虽然物产丰富,但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对于外资的吸引远不如东部地区,虽然今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等措施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部经济增长,但这种历史由来已久的差距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因此当前对外开放程度对区域经济差距缩小产生的作用并不显著。

为了验证经济增长的自我调节机制,本文对模型进行系统GMM回归,根据过度识别检验可以看出,检验值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因此本文模型不存在过度识别问题。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差距的滞后一期项系数为正数,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当前经济差距会受到前期的影响,区域经济差距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当前区域经济差距会受到滞后期的显著影响,因此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是一个长期要坚持的工作。从系统GMM模型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无论是回归系数的符号还是显著性水平与广义最小二乘估计结果相比均为发生显著变化,因此本文所构建的模型是稳健的。

4 结论与建议

为保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本文运用中国31个省(市)相关数据构建面板模型实证分析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区域经济差距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当前经济差距会受到前期经济差距现状的影响;金融集聚通过集聚的扩散效应可以显著地缩小区域经济差距,除此以外,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都能对缩小区域经济差距起到推动作用,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会扩大区域经济差距。鉴于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首先,要打破区域封锁和城乡障碍,保证金融资源的合理流动。通过平台建设,吸引更多的闲置资金向落后区域汇聚,降低资金供需双方的交易成本,加快金融资源的流动,从而充分发挥金融集聚的扩散效应,促进落后地区产业附加值的提高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

其次,政府应通过合理规划和引导,对金融市场进行合理的监管,对区域基础建设加大扶持力度,保证金融资本流动的外部环境得以实现。同时通过监管为区域内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合理透明的金融环境,保证金融资源的合理使用。

最后,要加强各地区省会城市金融行业建设,充分发挥各省会城市的带头作用,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区域内部单位面积金融增加值,从而发挥省会城市对外辐射作用,在外部运输系统和网络系统的支持下,保证资本要素向周边城市的扩散转移,进而充分发挥金融集聚的外部扩散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差距显著性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本刊对论文中有关统计学表达的要求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视频差错掩盖算法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论商标固有显著性的认定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