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人物专访

2022-06-29 10:06
工业建筑 2022年2期
关键词:太钢厂区工业

蔡昭昀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分会 常务理事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总建筑师

编者按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加速,工业建筑不断成长进步并迎来了新的发展与变化。由重机器、重功能、重工艺向更加注重工业建筑人文的体现,新技术、新材料和绿色的运用,及由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变、系统化工艺设计、多要素集合、智能化和数字化集约的方向发展。在国家倡导存量发展的理念下,伴随着高科技时代孕育而生的新兴产业,传统工业建筑如何在“十四五”期间及未来,在内外部产业环境接受全新挑战,构建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背景下,开辟“新工业建筑”的发展征程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本刊以“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为契机,邀请了多位建筑设计界的专家学者以“新工业建筑”为主题开展专访,回顾工业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展望新材料、新技术及双碳战略等带给工业建筑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共同探讨新时代下新工业建筑的设计实践与发展,以飨读者。

此次专访由“知播.云上星光”策划组织。“知播·云上星光”是《工业建筑》杂志社为读者精心打造的知识创新服务项目,分享国内国际建筑科学与环境科学领域的学术前沿、应用进展及行业资讯。

采访人(李子珺):

您好蔡总,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请问在新的建设周期、在国内“双碳”达标的要求下,工业建筑在设计上有哪些新的举措?

蔡昭昀: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工业建筑也确实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十四五”规划给工业建筑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那么在这个前提下,工业建筑设计应该有基本的规律可言。住建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现在委托中冶建筑研究总院进行《工业建筑设计统一标准》这本国家标准的编制,这是对应着我国《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民用建筑统一标准》的前身是《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该标准指导了我国民用建筑几十年的设计。在工业建筑领域可能已经有了很多新的标准规范,例如绿色工业建筑和工业建筑节能等,但是工业建筑的“母规”,也就是它的基本规定,这一篇章是有所缺失的。

在“十四五”期间,中冶建筑研究总院应首当其冲把《工业建筑设计通则》这个“母规”编制完成。《工业建筑设计统一标准》,它的定位是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工业建筑,那么在这个标准里面要把工业建筑的分类进行合理的划分,同时要处理好人、工艺、设备、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另外,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工业建筑它跟民用建筑最大的区别是工业建筑如果定位不好,它会产生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次生灾害,这个灾害其实对城市来讲接受起来是非常困难的。这些年我们在很多媒体上都能看到燃气爆炸或是工业建筑着火的消息,这些对城市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工业建筑设计统一标准》的编制,主要是为了满足工业建筑基本的安全、节能和环保这几方面的要求。那我想其他的标准都是锦上添花的,但是这本标准是一个最直接的、符合这个当下要求的、并且对工业建筑未来的设计建造起到一个基础规范的作用,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采访人:当前大量工业园区正在经历更新改造,请您结合项目案例,谈谈工业企业环境品质提升的总体设计思路和设计特点。

蔡昭昀:“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城市更新,也将城市更新写到了政府工作报告里面。这一轮的城市更新提到了“三旧一改”,就是老旧小区、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和城中村,老旧厂区是第一次被政府在这个报告里提出来要进行改造和更新。那其实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工业,也都有早期、近期的工业类型,实际上我们在2005 年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只是当时不叫环境品质提升,而是称为厂区改造。厂区改造的概念是因为跟城市的发展不同步了,比如说我们当时接的太钢不锈钢集团(以下简称“太钢”)的厂区改造,刚开始设计的时候不了解它应该改造什么。因为是建筑学,我们要么就是建筑改造,要么就是总图或者是景观绿化。那什么叫厂区改造,又要满足城市的要求,我们是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探索。那么在太钢这个项目里面,我们发现太钢它有不同时代的建筑,也有不同时期技改的痕迹,厂区环境确实是参差不齐的,所以我们当时整理出环境品质这个概念,就是环境品质包括了建筑物、构筑物、空间形态、物流、管网、还有景观绿化,包括大门、停车场等这一系列的系统。

太钢改造在梳理的过程中还发现了20 世纪20 年代阎锡山时代的旧的高炉,那个时候的高炉都是德国克虏伯钢铁卖给中国的,是中国钢铁最早的钢铁工业的起源。跟东北的钢铁不太一样,东北的钢铁企业就大家都比较熟悉,比如鞍钢是从日本系(传)过来的。我们在梳理太钢的时候,就发现了德系的钢铁,当时对中国钢铁的发展也是一个重点案例,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就把这个区域的厂房和高炉做了一个历史保护,对太钢的历史文化传承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展区。同时,再将这些系统进行一个一个的梳理,包括色彩、建筑构造、动线、绿化、景观这一系列厂区环境。通过改造,直到2009 年完成以后,207太钢获得了“建国60 年百项经典工程”的褒奖,所以我们也从那时开始就进入这个领域直到现在。

我们还设计了新疆八一钢铁、宝钢集团拜城的基地以及山东钢铁这一系列的十几个厂。通过做这些项目,我们发现工业企业确实是一块空白地,城市管不了它,而其自我的这种变化也是有时代的痕迹。另外,更新的概念是工艺更新的多,环境和建构筑物的更新就偏弱一些。所以我们在实践中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同时,现在要关注城市双修,绿色工厂还有绿色建筑评价一些相关的标准和政策。我觉得在这一轮的城市更新里面,工业企业的环境品质是必须要进行提升的,这样才能符合城市共同前进和共同提高的大的时代背景。

采访人:蔡总,我知道您参与了我国部委很多行业的、地方的关于维护结构标准体系的标准的编制。那么您对我国金属维护体系的发展有哪些看法?

蔡昭昀:说到维护系统,它是工业建筑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工业建筑的门类现在越分越多。早年钢铁企业的维护系统最简单,因为我们有很多的热车间,高大厂房对维护系统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所以金属维护系统是80 年代初,中冶建筑研究总院从日本引进,从宝钢一期建设开始,这个压型钢板夹芯板的应用,后来到了本世纪,在民用建筑领域应用的更多。在民用建筑中它对维护系统的表观质量和性能功能的要求较高,这个维护系统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大家都能看到,我们公共建筑中交通建筑、体育建筑和会展(中心)都在大量的应用。

但是现在反过来,工业建筑随着它的门类的增多和工业要求的提高,工业建筑的工况环境比民用建筑更宽泛,可能有些工业建筑要求比民用建筑简单,但有很多比民用建筑要复杂得多,是因为它结合了机械、工艺和设备,这些在工业建筑中是作为主角存在的,所以工业建筑是要形成工业环境,那么维护系统是要保障工业环境的可靠性。

在新的工业建筑领域中,随着一些新工艺的发展或者新要求的提高,那么对维护系统提出了很多比民用建筑要求还高的功能要求。很多公益建筑,例如医药、电子还有电力,它是要求建筑恒温、恒湿和恒压,这个要求远远高于民用建筑,另外我们做的一些工业建筑它还需要全屏蔽,都是需要维护系统来完成的。

在新时代下,劳动力越来越紧张,但工业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所以在未来工业建筑它大量的还应该是标准化、功能合一、同时还要体系完整。另外,满足功能要求的复合性要求是越来越高。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是金属维护系统的推广、研发和应用的单位,从产品标准、设计标准、工程应用标准以及标准图的编制都是由中冶建筑研究总院作为行业领军企业在实践和探索,同时也做了很多的示范项目获得了很多的奖项。希望在未来,“十四五”期间,在这方面能做更多的工作,给工业建筑提供更多的维护系统的可能性,满足维护系统安全性、舒适性以及“双碳”的可计量。

采访人:《工业建筑》是国内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主要以工业建筑为主导的刊物。我们的读者绝大多数都是从事工业建筑设计的工程师和建筑师,那么您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或者说对《工业建筑》的报道有哪些建议和指导意见?

蔡昭昀:《工业建筑》这本杂志我们都非常熟悉,因为它是作为建筑领域的一个核心期刊,我们对它寄予厚望。因为我是建筑学方向的,那么我在建筑专业方面有几个期望值:

第一,这些年各种杂志对国际上民用建筑的案例报道是特别多,不管是个人旅游还是出去学习考察,民用建筑的学习内容非常多,但是我们工业建筑能看到的相对较少,希望《工业建筑》杂志以后能够刊登多一些国际上新工业建筑的代表案例。另外,欧美的和日本的工业建筑体系是有差别的,我们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关于先进国家工业建筑的建筑类型、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这些方面细致的报道,我觉得这个可能对我们是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工业建筑因为它的复杂性,不同门类的工业建筑是有自己独特的技术逻辑,那么在这些方面希望能够看到工业建筑能有一些系列的报道,比如维护系统:有装配式、有单元化、还有工业化,有很多的种类或者一些提法,希望在这方面能多一些专栏的报道。

另外,我们现在看到很多报道,国内的工业建筑中偏民用的建筑更容易引起关注,甚至成为明星建筑,例如一些科技园区或者一些形态能被建筑师控制的建筑。但是对于冶金行业来说,它的建筑往往是工艺控制,可能还有很多行业也是由工艺来去决定建筑的体量和造型。希望能够看到各个行业中典型的工业建筑的设计方案或者设计想法,我觉得这个可能对在不同蔡昭昀:《工业建筑》这本杂志我们都非常熟悉,因为它是作行业里从业的建筑师是一个帮助。

猜你喜欢
太钢厂区工业
科技创新促转型
太钢6项成果获冶金科学技术奖
厂区保护中的适应性消防对策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厂区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责任太钢 不锈旗舰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