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2022-06-30 22:33唐长峰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练习计算能力情境

唐长峰

【摘 要】计算是小学阶段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内容,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必备的核心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多种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关键词】计算能力 情境 算理和算法 练习 口算与估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学生在计算中存在正确率低、速度慢、方法不够灵活等问题,而教师习惯于将学生的计算错误归结为“粗心”,他们通常认为只要让学生多做、多练就能提高其计算能力。然而,实际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教师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呢?

一、创设有效情境,引领思考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计算情境,避免为了计算而计算,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究计算的意义和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聯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教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教师通过课件出示购物信息:面包0.9元/个,买4个;牛奶3.5元/盒,买3盒;香蕉2.28元/千克,买3千克,让学生说说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提出购买每种商品分别要花多少钱、买这些商品一共要花多少钱等问题。然后,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学生列出了3个乘法算式:“0.9×4”“3.5×3”“2.28×3”。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乘法算式和以前学习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你会计算吗?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计算“0.9×4”,如0.9+0.9+0.9+0.9=3.6(元)、9×4=36(角)= 3.6元、0.9×4=3.6(元),并通过转换货币单位进行了解释。教师再根据3.5×3=10.5、2.28×3=6.84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和以前学过的整数乘法的计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如此,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创设以旧引新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数学知识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促进学生将旧知自主迁移到新知的学习探究中。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先出示几个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题目,让学生说说怎样计算,然后提出猜想:如果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相加,该怎样计算?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最终明确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因此,教师要将异分母分数加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法,从而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结构性。

(三)创设实践操作情境

计算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计算方法的掌握,更要着眼于对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而动手操作正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方式。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在头脑中形成操作表象,丰富直观感知,从而理解抽象的算理,实现由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提升。

如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教师出示例题“52÷2”,让学生拿出5捆和2根小棒,并说说该怎样分、结果是多少。学生在操作时发现,可以先把其中的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个十;然后把剩下的1捆拆开来,和2根合在一起就是12,每份是6根,合起来结果是26。在学生完成操作后,教师让学生通过竖式计算把刚才的操作过程表示出来,并结合刚才的操作说说每一步计算所表示的意思,由表及里,自主归纳算法,使学生经历数学“再创造”的过程。

二、基于算理理解,促进算法构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数的计算都是和相应的数的概念相联系的,依据运算的法则、定律、性质等进行计算。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算理,通过在直观的算理和抽象的算法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让算法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促进学生对计算本质的思考。

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学生在列竖式计算“4.75+3.4”时,由于受到整数加减法的负迁移的影响,出现了末尾对齐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进行思考,提问:以前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要末尾对齐?你认为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应该怎么算呢?为什么是小数点对齐,而不是末尾对齐呢?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在比较思考中明确道理。“小数点对齐”和整数的“末尾对齐”看上去形式不一样,其实背后的数学道理是相同的,都是为了确保相同数位对齐,因为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如此,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又如在教学“乘加(减)”混合运算时,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建构算法。围绕“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这个问题,学生列出了“5×3+20”和“20+5×3”。随后,教师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解释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出示一些算式,如“4×12+7”“50-20×2”,让学生看算式说意义,加强其对混合运算算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算法有意义地构建。

三、设计多元练习,提高练习效果

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技能、形成计算能力等,离不开必要的数学练习。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计算练习形式,摒弃机械、单一的重复练习,提高计算练习的实效。

(一)练习内容有针对性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练习中出现的一些普遍性、典型性的錯例,对一些相近、形似、易混淆的习题,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诊断”错误产生的原因,探寻纠正错误的“良方”。教师要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中发现习题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克服思维定式,正确把握内在本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对于“商中间有0的除法”这一内容,由于学生在计算时经常漏掉商中间的0,教师可以设计专项练习:“309÷3”“318÷3”“369÷3”;针对混合运算顺序错误的练习:“94+6-94+6”“(94+6)-(94+6)”“75+25÷5”“(75+25)÷5”;针对运算性质错误运用的专项练习:“125×(80×8)”“125×(80+8)”“25×101”“25×99”;数字相似、易混淆的练习:“25×4”“24×5”。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熟记一些特殊的数和算式,如25×4=100、25×8=200、125×8=1000等,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二)练习难度有层次性

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水平、学习能力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有层次、高质量的数学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从练习中得到巩固和发展。

如在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后,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三组练习: (1)想一想:括号里最大可以是几? 42×( ) <200、49×( ) <351 、35×( ) <197;(2)笔算:“188÷28”“803÷42”“522÷69”;(3)想一想:下面的方框里可以填哪些数?5□9÷53>10、□37÷55<10。又如,在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后,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练习:“25×(20+8)”“15×(30-5)”“75×38+25×38”“78×101”“85×99”“1999+999×999”“666×778+444×333”。通常的练习可分为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由易到难、前后衔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练有所获”,提高练习效果。

(三)练习形式的多样性

由于数学计算本身比较枯燥、烦琐,学生容易对计算产生厌烦、倦怠、抵触等消极心理,缺乏计算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计算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计算的积极性、主动性。

如在学习了“加减法的计算”后,教师在班级中开设“小小超市”,让学生在熟悉的购物情境中,开展加减法的计算训练,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在学习了乘除法后,教师可以开展“算24点”的比赛,提高学生的计算灵活性。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各种形式进行计算,如游戏形式:对口令、开火车、找朋友等;比赛形式:闯关、抢答、小组赛、对抗赛等;“小老师”形式:学生互相出题、做题、批改等;实践性形式:测量并计算教室的面积等,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其计算兴趣。

四、强化口算、估算,夯实计算基础

口算是笔算、估算、混合运算等计算的重要基础。一些复杂的数学计算,经过分解,其实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口算所构成的。因此,提高学生口算的速度与正确率,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通过听算、视算、抢答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遵循由易到难、由慢到快、由简单到复杂的口算原则,夯实学生的计算能力基础。

估算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估算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其计算水平的高低。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给学生一些估算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估算来判断计算过程的合理性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预防和减少计算中的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例如,计算“203×19”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把它看成“200×20”进行估算,发现计算结果应在4000左右,且积的个位是7,再与实际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如除法计算“832÷4”,学生在计算时经常会把商中间的0漏掉,得到错误结果28。教师在计算前先让学生估算,发现商应该是200多,所以28是错的,再让学生自我纠正错误。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和、差、积、商等运算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避免计算过程思维单一,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培养良好习惯,提升计算品质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基础。教师要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一)规范书写的习惯

学生计算中的一些错误并不是因为没有掌握计算方法,而是书写随意、潦草所致。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运算符号、数字、小数点等的书写要规范清楚;数字间的距离要适当;在进行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小数点要点准位置。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对学生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使其计算过程整齐、规范、有序。

(二)认真审题的习惯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往往“看到题目提笔就写”,对题目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分析、思考,导致计算错误。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审题的要求,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如看清数字和运算符号、厘清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分析题目的特点,思考能否运用运算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等。

(三)自觉验算的习惯

学生在计算中往往缺乏验算的主动性,认为验算是多此一举,除了题目中明确要求验算以外,计算后基本不再进行检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验算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自主发现和纠正计算过程中的错误,体会到验算的价值。如在四则运算中,教师可以采用逆运算进行验算、用估算确定计算结果的范围进行验算、代入法验算等方法,引导学生对计算过程及时进行监控,使验算成为学生计算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品质。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优化计算教学的过程,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猜你喜欢
练习计算能力情境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厘清算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中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进阶式培养策略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浅论“适性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耐久跑教学
论小学数学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
“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