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的《病中吟》 还有另一个名字

2022-06-30 00:56沈亚明
乐器 2022年6期
关键词:刘天华刘半农义项

刘天华的二胡曲处女作《病中吟》曾名《胡适》《安适》,知者甚众。父亲沈仲章忆中有个《何适》,似为孤证单传①,却是我的偏爱。本篇试以溯史梳“传”,品味寓意情境,并从语言分析角度,浅探“孤证”可倚之基,《何适》可取之点。

一、溯缘

溯史梳“传”,须先溯缘——话得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说起。

据刘北茂②:“1922年刘天华应北京大学邀请,前往任教达十年之久。”前五年,刘天华受聘传习所。按“定论”,1927年夏传习所解散③。所之不存,师将焉附?刘天华确在北大任教十年,后五年与沈仲章紧密相关。

1926年,沈仲章考入北大理学院。次年,传习所濒临关闭。刘天华的学生路过沈的宿舍,听到里面有人拉二胡别有风味,张罗刘沈面晤。刘沈一见投缘,结为师徒,北大为沈支付刘的授课费。后来,学生自组“音乐学会”。沈操办事务,获校方拨款请导师。刘是最主要的一个,直到1932年去世。

刘天华留在北大并非仅为酬金,更是留恋北大的气氛、北大的师生,如胞兄刘半农及其博学朋友、徒弟沈仲章及其同学朋友……交叉启迪,互得益彰。

刘天华认为沈仲章听力超常,学物理出身,熟悉西乐理论,了解多种外语方言,兼有其他才能兴趣,又把沈推荐给刘半农直接当助手④,研究语言、乐律、民谣、民俗……及至沈仲章在北大文科研究所语音乐律室任助教,仍继续主管学生社团“音乐学会”。

折回沈仲章拜师之初,第一课就是《病中吟》。刘天华讲授几星期,不时手把手,可谓师徒心灵沟通之始。其后别的曲子,刘多让沈自行试拉,略加点拨。刘也重视沈的领悟绎释,教学切磋相长。

刘天华10首二胡曲,不止一曲有另名。如《良宵》原名《除夜小唱》,《悲歌》又名《处世难》。板眼亦未完全定型,如《悲歌》传世弓法之一传自沈仲章。《何适》,很可能是作曲家与刘半农、沈仲章等语言研究者共同琢磨的候选曲名。

二刘英年早逝,孤证长存沈忆——细细单线,传到后代。

二、品境

我幼年生病时,父亲会给我拉《病中吟》,解析语词乐律涵义,牵出往事与情感。

1915-1918年间,刘天华丧父失业,病居老家,前景迷茫。郁闷难遣,拉琴叙情,谱写这首二胡曲,初名《胡适》。“胡”为疑问词,“适”为动词,表诉无所适从,无可奈何——发问兆发奋。这,应是作曲家本意。

后改曲名为《安适》,以避与名人胡适混淆。“安”也用作疑问词,“安适”同“胡适”。不巧,“安适”可解读为“安”逸舒“适”——与作曲家深感不“安”不“适”的心情背道而驰。于是,再度更名《病中吟》。

光看《病中吟》三字,难以把握该曲主题。“病中”为体健境况,“吟”是表达心理境况的方式。作曲家想要表达什么?虽从身处病境可窥心境欠佳,但刘天华只是焦虑一己之身吗?当然不是。

刘北茂解释:“《病中吟》的‘吟就是取自古詩歌行体的一种名称,这里的‘吟绝非‘呻吟的意思,不可望文生义……而我国历代诗人就有病中吟诗的习惯。例如白居易有六十余首作品是在病中作的,其标题也都是《病中作》《病中诗》《病中书事》之类,可见《病中吟》的命名是受了这类中国古诗标题的影响。”

宋代邵雍有诗《病中吟》:“尧夫三月病,忧损洛阳人。非止交朋意,都如骨肉亲。荐医心恳切,求药意殷勤。安得如前日,登门谢此恩。”邵为养病,作诗缓交朋。

刘天华《病中吟》意境不同,是作曲觅知音。理想的是曲名提示焦点,吸引所虑略同者交流,乐声心声共鸣。而《何适》即“往何处去”,道出“吟”者纠结之念,由衷之叹——直抒作曲家心境,寓意可品。

九十多年前,刘天华传艺传髓,感染了徒弟。五十多年前,沈仲章拉曲说曲,感染了孩子。近几年来,我重又思索,“胡适”“安适”也能表疑虑,何需“何适”?

三、析词

作曲家三度拟名“疑问词+适”,两次放弃都因语言问题。不妨对症入手,比较“何”“胡”“安”之异同。

一比语体适用

查《现代汉语词典》(后简称《现汉》)第7版⑤,疑问词“安”与“胡”都标<书>,限书面语;“何”不标<书>,口语可用。

父亲讲《何适》就是“往何处去”时,我尚未或刚刚识字,也能听懂。其实,“往何处去”仍偏书面语,带文言痕迹,口语一般说“到哪里去”。

不少资料提到《胡适》《安适》,解释为“人生往何处去”。有意思的是,不能替换成“人生往安处去”或“人生往胡处去”。

二比语法功能

疑问词“何”可列于名词前作定语如“何人”,或置于动词后当宾语如“为何”。一看便懂,就是“什么人”和“为什么”。而“胡”“安”二字作为疑问词,却多受掣肘。比如,“胡人”会被读为泛指古代北方西方民族,“为安”令人联想“入土为安”。

在“X适”结构中,“何”“胡”

“安”在动词“适”前,都是宾语前置。然换别的动词,就不一定了。比如,“何来”是“哪来”,而“胡来”却是“乱来”。

论组合搭配,“何”的自由度大于“胡”与“安”——这,得结合词性词义思考。

三比语义解释

《现汉》释“何”有三义。义项一是疑问代词,下分“什么”“哪里”“为什么”。取“哪里”义,“何适”问“到哪里去”?义项二也是疑问代词,“表示反问”。取此义,“何适”问“何以适从”?义项三是姓,当年没有一个特别出名的人叫何适,无须顾忌。纵观《现汉》所列以“何”起首的多音节词,除“何首乌”外,都与问有关。

《现汉》释疑问词“安”,一为“问处所,跟‘哪里相同”,二为“表示反问,跟‘怎么、哪里相同”。据此,“安适”同“何适”。可麻烦在于,“安”主要用作形容词和动词,义项高达8个。且《现汉》收有“安适”词条,释义“安静而舒适”。乍见《安适》,思路易往这个方向。25EFA88E-717D-4AE3-B47D-FB2D4189FF20

《现汉》释疑问词“胡”是“为什么;何故”,硬套释义,译“胡适”为“到哪里去”不直观。再者,“胡”可用作副词,“表示随意乱来”。察视《现汉》所列以“胡”起首的合成词,从“胡扯”到“胡作非为”,皆非疑问。内中凡“胡+动词”均取副词义,如“胡说”是“瞎说”而非“为什么说”。显然,作曲家不希望《胡适》被解读为“胡”乱凑合而“适”。

比较三个“X适”,《何适》引歧导误的可能性相对小。

四、辨音

刘天华、刘半农和沈仲章都在北平,明白用国语念“何适”,不会与人名“胡适”相混。然三人都生长在吴语区,也清楚不少吴语次方言,如上海话与苏州话,“何”“胡”同音。苏沪一带为民族音乐的重要基地。先辈们也会斟酌,《何适》会否又犯胡适名讳?

对沪语,我先回顾自身经验。学龄前母亲教我《木兰辞》,“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何”不同“胡”;中小学常闻书面语“何去何从”,不少人不会读成“胡去胡从”;大学毕业编《上海市区方言志》,田野调查口语,姓何姓胡不分,需注“人可何”或“古月胡”。

三四年前,我又设计了份简单问卷,向几十个生长在上海或苏州的人采样。结果显示,苏州话“何”“胡”一概同音,未见例外。而上海因五方杂处,所答不一:绝大多数(非全部)的人称姓“何”姓“胡”一样⑥;五分之一的人对古汉语遗留的固定搭配,区别“何”与“胡”。而对特选诗句,念“何”不同于“胡”音的更多。

无论哪种方言,《胡适》与名人胡适完全重合,《何适》能减低相混几率。

五、思传

音乐家一再以“X适”命名该曲,透露也有偏爱。而刘天华周围,学者聚集。我有理由估测,曾发生多轮推敲。一锤定音得由作曲家本人,而参谋圈内应有其兄刘半农,大概有亦徒亦友亦同情趣的沈仲章……父亲并没这么说,是我根据人际背景的推测。

沈仲章也不曾说,《何适》之名产生于何时。据刘北茂,1930年《病中吟》正式发表。估测《何适》在其后,不宜即改,暂限小圈“你知我知”。倘若天延人寿,按刘天华持续求进的性格,也许《何适》会后来居上。

话得说回来,毕竟文献乏录,沈仲章之忆仍算“孤证”。恰见两条沾边佐证,录此备思。其一,刘北茂回忆:“他很自然地发出了‘人生何适的感慨,于是就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这些感受,這就是《病中吟》一曲的由来。”其二,1946年8月17日金祖礼国乐演奏会节目单言⑦:“病中吟——二胡;抒情曲,系已故刘天华教授所作,曲意有人生何适之感。”

虽曲名《何适》为沈仲章单传,然曲意“人生何适”多获同感——有证不“孤”⑧。

注释:

①沈亚明《沈仲章与恩师刘天华》(《中国音乐》2015.1页192-198)已提及《何适》,至今似尚未见相应史料。

②刘北茂口述,育辉执笔《刘天华音乐生涯:胞弟的回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本篇凡引刘北茂皆出同书。

③因存在沈仲章之特例,“定论”需思。传习所弥留期和音乐学会全过程是两个大题,有待另议。

④沈仲章先帮刘天华、郑颖孙等及其助手,“间接”协助刘半农。

⑤简称《现汉》,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商务印书馆2016。

⑥另有几人答两姓不同音,但细听录音却无差别。此现象对语言研究有多层意义,本篇不扯开。

⑦承金正元分享资料。

⑧沈仲章与刘北茂相熟,1946年父亲在江南。不管刘与金的措辞是否含沈影响,至少说明理解同沈。25EFA88E-717D-4AE3-B47D-FB2D4189FF20

猜你喜欢
刘天华刘半农义项
刘半农登广告“找骂”
刘半农的“喜诙谐”
练琴那些事·三伏天烤火练琵琶的刘天华
刘半农和他的“她”
刘半农“找骂”
王建民与刘文金的二胡音乐创作异同
国乐改进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高考英语短语分类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