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我看苏轼”素材运用指导

2022-07-01 17:01易敏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欧阳修东坡诗句

易敏

【2022年中考作文备考金题】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是一位拥有传奇人生和不朽诗篇的伟大文人,他的际遇和精神已经熔铸进中华文明的骨血当中。阅读苏轼,不仅会被他的诗文感染,更会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品味苏轼,还会感受他藏在潇洒外衣下苍凉的底色。苏轼自己就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一首写不尽的诗。

请以“我看苏轼”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思路导引】

解读历史名人,不仅是对名人生平经历的简单罗列,更要写出名人的精神特质或者对自己的人生启发。苏轼的一生太伟大、太辉煌,也太复杂,如何选择他最重要的人生节点展开文章,并且将课内外学习过的苏轼文章、诗句融入其中,是写作者面对的最大挑战。

历史名人的作文还要求作者具備将叙事、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有机融入文章的能力,夹叙夹议,兼顾抒情,才能让文章同时体现出人物的风貌和自己的见解。

【推荐素材】

素材一: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治水名人。

素材点拨:要写好历史人物,首先要了解他的基本概况,不能出现史实方面的错误,通过学习过的诗文注释,结合文学、历史资料,可以勾勒出苏轼的人生轮廓,再从其中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素材二: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农历虚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了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他,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素材点拨:苏轼人生的第一步,可谓一步登天,不仅二十出头就一举高中,而且成为名满天下的大才子,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高度赞美。但正是这样的“高调开头”,与他颠沛流离却走向传奇的后半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能够写出这种对比及其背后的内涵、意义,是文章成功的关键。

素材三: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羽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素材点拨:这是苏轼人生转折的关键点,从熙宁四年开始,苏轼的人生走入了风雨交加、险死还生的崎岖旅程。但这也是他精神意志和文学品格蜕变的开始,从“天才苏轼”到“东坡居士”,他几乎所有流传至今仍脍炙人口的篇章、诗句,都是在这之后写成的。

佳作示例一

在疾苦中造就辉煌

江西于都中学   廖天佑

这一次,你被贬谪到最偏远之地——海南。这不毛之地瘴疠肆虐、人烟稀少,但你不悲伤、不自艾,反而写下“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的诗句,为人生点燃起新的希望——这,也许就是你一生命运和一身风骨的写照。

你自幼聪慧,出生于书香门第,十岁起便锋芒毕露、才气过人,接承“蜀学”的道统,为扬名天下做最后的蓄势——名震天下、风光无限,这是你命中注定要得到的声望。然而,命运的一切馈赠都暗中标注了价格,只是你仍一无所知。

你二十二岁参加科举考试,文坛领袖欧阳修要让你“出一头地”,一国之君宋仁宗视你为储相人选——人生的光景似乎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但不久,你的人生就偏离了预设的轨道——因反对变法,遭陷“乌台诗案”,你的人生轨迹急转直下。从黄州到颍州,再到惠州和儋州,你的足迹踏遍了祖国河山,你的灵魂品尝了人间冷暖。

“文章憎命达”“赋到沧桑句便工”:李白、杜甫、韩愈……千古文人的宿命汇聚到你身上,苦难并没有使你一蹶不振,反而淬炼了你的诗句、放旷了你的境界、砥砺了你的心志。从此,你成为了“东坡居士”,漫行在中华悠悠岁月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风雨恼人,可你却迈着沉实平稳的步伐,去迎接这细密如麻的雨丝。历经种种磨难后,你铸就了宠辱不惊的心境,你眼中看见的不是风雨,而是充满诗意的潇洒风景。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在看穿世事凉薄后,你仍然选择拥抱这烟火人间,从此词坛有了豪放开阔的格局,人民也有了关切民生的父母官。“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正是你心怀百姓的写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至亲好友,你总是挂怀良久,诗词唱答。无论是多年未见的弟弟苏辙,还是知心朋友张怀民,或者是泛舟赤壁的二三知交,你都为他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文章。你不仅是最好的诗人,更是最好的朋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你——苏轼,并未掩埋在历史的浪涛中,而是熠熠生辉,成为夜空中最闪耀的星。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且让我以茶代酒,敬你一杯岁月!

【评点】

文章选择的视角展现出作者的敏锐和大胆——用“你”(第二人称)来展开,需要有很强的文字功底。作者仿佛凝视着历史长河中的东坡居士,用“独白”的形式,向他倾述自己的敬意。

文章主体部分的开头,巧妙运用了苏轼不同时期写下的名句,既能体现他人生的流离,又概括了他人生的态度。作者不拘泥于原始素材的细节,而是大刀阔斧留下枝干,反而更能展示苏轼人生的波澜壮阔。

最后一段,作者更升华了文章的意境,不再是在历史外凝视、评述苏轼,而是要走入历史,与苏轼共饮。这无疑是对自己领悟苏轼精神的最好诠释。

佳作示例二

逆境中的伟大

江西于都中学   谢亦阳

翻开扉页,我看到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之悠然,还看到了“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之浩大——那人正泛舟赤壁,饮酒为欢。亦孤傲,亦狂放,他正是那千古不朽之人——苏轼。

朝廷变法,我见那苏轼意气风發,挥斥方遒,自请出京。从此,他便走过一路繁华、一路辉煌,又行过一路苍茫、一路荒凉。无论顺逆,人生的光景在他眼中,皆是修炼心性的风景。

立于黄河边,滔滔江水奔流不息,于苍茫辽阔间逝向远方。他与禁军日修城墙、夜憩草屋,甚至过家门而不入;他与百姓建苏堤、种青松、采石炭;他在石潭祈雨,在帝庙祈晴,在雾猪泉祈雪。他让治下州郡自此焕然一新,曰:“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昏暗湿冷的铁屋中,死寂得令人心凉。没有一束光能穿透这黑暗,温暖他颓然的身躯。他的眼眸黯淡无光,心中纵有万分冤苦也无以诉说。他心中最后那盏烛光几尽熄灭,只叹命运之不公,曰:“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

未曾想他竟能重获新生——从此,那个少年意气、挥斥方遒的天才苏轼隐去了,而一个豁达豪迈、风流不羁的苏东坡诞生了。在黄州,他丢弃烦闷,投身田园,纵情风景,他吟道:“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处杭州,他励精图治,疏浚河道,建苏公堤,他吟道:“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至儋州,他惠泽后世,兴办学堂,留下一道文脉,他吟道:“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经历了无数次贬谪,他的心性越发清澈澄明,他的诗句越发洗练达观。“乌台诗案”后,“苏轼”死在狱中,而“苏东坡”却重新打开了新的人生篇章。

没有苏轼之大起大落,就没有东坡之乐天豪放;没有苏轼之心性坚定,也就没有东坡之流芳百世。东坡倾尽一生去诠释生命的意义、诗词的美好、人间的欢乐与理想的宝贵——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就是苏轼,也是苏东坡。

合上书本,眼前苏轼的繁华与豁达皆入我心,还有那流传千古的文字依然在阳光中激荡、跳跃……

【评点】

本文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苏轼在遭遇“乌台诗案”的重大挫折后,逐渐蜕变为“东坡居士”的过程。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隐藏在诗句中的情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苏轼在牢狱之中、放逐路上的种种场景,并熨帖地将不同时期的诗句融入其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文章的结构也颇巧妙,从“翻开扉页”始,到“合上书本”终,不仅首尾呼应,还照应了“我看苏轼”的主题,可以说颇具匠心。

猜你喜欢
欧阳修东坡诗句
六一来了
早春欣见海棠绽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快乐的“长工”
定风波
班门弄斧 唇亡齿寒
勤奋的欧阳修
东坡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