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静物画与古代清供图比较研究

2022-07-04 20:16陈严
参花(下) 2022年6期
关键词:供图观者物件

谈起古代清供图,一直有人从字面上将其误解为清朝的供品图,其实不然,它发源于佛像前的插画,有两层意义:一是指清雅的供品,如梅、兰、竹等。二是指古器物,即盆栽等可供玩赏之物。对于古代的清供图,观者可将其理解为中国古代清雅的静物画作品。静物画作品不仅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绘画领域亦是如此。其实“静物”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方绘画中,它是除肖像画、风景画、历史画之外的西方四大绘画题材之一。西方静物画的历史与中国古代清供图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还是作品的功能作用,又或是其审美意趣与象征寓意,两者之间皆是既有联系又大有区别,耐人寻味。

一、西方静物画与古代清供图的联系

(一)表现内容上的共同点

从表现内容的角度观察西方静物画与古代清供图,观者会发现两者之间有很明显的共通性。这两种静物画常表现的题材均为瓜果、蔬菜、鱼鲜、野味、花卉、竹篮、瓶罐等物品,且画幅普遍偏小。以17世纪现实主义大师卡拉瓦乔的《水果篮》与北宋时期画家李嵩的《花篮图》为例,将两者进行隔空对比。卡拉瓦乔的《水果篮》宽46cm、长64 cm。画面中描绘了一个竹篾编制的果篮,果篮占据画面的1/2,上有带虫眼的苹果、圆润晶莹的葡萄、脉络清晰自然的葡萄叶与带着些许露珠的水梨,惟妙惟肖,精彩且真实。李嵩的《花篮图》是一幅较早的清供图,与卡拉瓦乔的《水果篮》同样描绘了一个篮子。他的这一系列作品本有春夏秋冬四景,其中《秋》已失传,《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春》由上海龙美术馆从日本购回。在此进行比较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花篮图》,即四景中的《夏》。这一作品纵19.1cm,横26.5cm,画面中篮子的纹样清晰可见,李嵩在篮中画有石榴花、百合花、蜀葵等植物,与卡拉瓦乔在《水果篮》中所描绘的瓜果果叶一样,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仔细观察两幅作品会发现,这两者在构图上极为相似,题材皆以篮为主,植物为辅,且都是小幅作品,虽然在创作材料上并不相同,但是题材的选择与画面的构成都是极为相似的。可以说,两幅作品在表现内容这一层面有着明显的共通性。

(二)功能作用上的共同点

从功能作用上谈,这两者有四个共同点。其一,西方静物画与古代清供图都具有装饰意义。在摄影技术尚未发展起来的时代,当人们认为某一物件具有美感时,就会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手段将其记录下来,在这一点上中西方皆如此,而绘画就是当时用来记录图像的最佳手段之一。故而,以静物为主题的静物画就顺理成章地作为一种装饰品,出现在许多场合,例如西方饭店的餐桌旁,中国古代的居民屋等,以增添环境的美感。其二,人们会通过静物画来表达某些情感。比如有的畫家会以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物件,如亲人的遗物、儿时的一些玩具等作为创作题材,以此表达自身的怀念之情。也有很多画家是通过静物画的方式去记录自身特别喜爱之物,如花卉、宠物等,或是绘制一些带有特殊寓意与象征意义的物件。其三,西方静物画与古代清供图在当时都是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14世纪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创造了大量经典的艺术作品,其中就有不少以静物为题材,这在当时也积极推动了西方静物画的发展与传播,并且让观者从画面中看到了那个时代所崇尚的绘画样式与主流思想。另外,在明代万历年间油画传入中国后,西方静物画也成为当时百姓了解西方艺术文化与审美的重要途径之一。清供图同样如此,当画家在绘制这些作品及在艺术市场中进行交易时,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这些留存下来的古代清供图甚至为现在的艺术市场研究者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线索。其四,西方静物画与古代清供图也都具备很强的鉴赏、学习意义。观者可以在画面所描绘的物件中感受到不同画家传递出来的不同情感与精神,并且通过画面学习他们的绘画技巧。简而言之,它们二者都具有记录图像、表达情感、交流与传播文化、供后人鉴赏与学习的作用。

二、西方静物画与古代清供图的区别

(一)内容技法上的区别

从西方静物画与古代清供图的表现内容上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观者会发现古代清供图所表现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皆与时令相关。其实清供图是可分为“有名之供”与“无名之供”的。如一些画家所创作的岁朝图便是有名之供,岁朝,即为阴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春节,被古人称为“岁之朝”。清供,上文有所提及,即为清雅的供品或古器物等。每到岁朝当天,文人雅士就会摆放各种花瓶古鼎,并插一些寓意吉祥的花卉作为装饰,再摆上各类象征美好寓意的物件,如柿子、石榴等,以祈求来年的好运,表达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无名之供,即指在非节日时人们随心摆放的一些物件,比如亲朋赠送了瓜果盆栽,主人便找到一些果盘花案以此“供奉”。从目前所流传下来的古代清供图来看,其所表现的内容多是与时令相关的“有名之供”。由此可见,古代清供图与时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描绘题材多为有象征寓意的植物、瓜果、花卉等。观察西方静物画的表现内容,观者会发现西方的静物画作品与古代清供图大有不同,它们通常描绘一些雍容华贵,看上去极其精美的物件。以荷兰静物画家威廉·考尔夫的《静物:晚明瓷器》为例,他所选择描绘的器皿都具有丰富的细节,且外观上十分奢华,如透明的玻璃杯、精美的果盘与瓷罐等。甚至衬布的选择也同样如此,花纹精细,色泽艳丽,与清供图的清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西方静物画与古代清供图的创作技法上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观者能够发现古代清供图在创作中,画面更具有随机性。这一点是由材料性质决定的,也就是笔墨本身的随机性。与其他中国传统的写意国画相同,它在技法上常以书法入画,并以笔墨来塑形,并不一味强调形象上的完全一致,更多的是通过笔墨的随机性将一些不必要的细节舍弃,从而创作出更有活力的作品。绘画大师齐白石曾提到“作画妙便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媚俗,不似欺世”。而合理地运用笔墨的随机性就是做到这一点的必备技法之一。另外,留白也是画家绘制古代清供图等作品时的重要创作技法。很多画家都会通过画面合理的留白来给予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与心理暗示,这样画面黑白关系上的取舍技巧,常辅助画家更好地突出其所要描绘的物件。与之相对的,西方的静物画大多强调的是视觉感官上的真实,极具写实性。这些西方静物画家想要真实地表现所见之物的光影与颜色,追求缤纷艳丽的色彩,常擅于以面来塑形,执着于画面细节的刻画。他们会通过大小笔触的变化,各类媒介剂的运用与底料的多层制作等技巧,将所要描绘的物件真实地再现给观者。简而言之,在技法上,西方静物画擅长通过不同材料的运用将所描绘的物件真实地再现。古代清供图则多与我国传统的写意国画相同,常通过笔墨的随机性与留白等技巧来描绘各类物件。

(二)象征寓意上的区别

从西方静物画与古代清供图的象征寓意上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以古代清供图的角度出发,观者能够发现中国的画家自古以来都会把一些美好的愿望寄托于所绘制的各类物件之上。这一点在与节令相关的岁朝清供图中尤为明显。以元代画家钱选所创作的《岁朝清供图》为例,在这一作品中观者可以看到,画家钱选以一个纹样丰富的精致青花瓶为主体进行创作,花瓶上插着多种不同的植物,有鲜艳的梅花及洁白的茶花。主体青花瓶旁还绘制了各种物件来加以装饰,有白色的小花瓶、棕色的香炉、丰富的书卷以及一个盛满瓜果的果盘等。果盘中绘有石榴、桃子,果盘外则零星散落着两颗核桃。这一画面中的每一个物象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都是有其自身由来与独特象征寓意的。花瓶,因其本身插花的作用,往往代表着花开富贵,同时花瓶的“瓶”与平安的“平”谐音,故而老百姓常用这一物件来表达平安之意。将花瓶摆放于家中可隐喻家人做事平静、诸事平坦,将其赠予友人又可象征着平步青云的美好祝愿。梅花,在寒冬开放的一种植物,常被百姓认为是不屈、圣洁的代表。茶花,花色洁白如玉,象征着纯洁之心。因梅花与茶花皆是新春之时绽放的花朵,它们与花瓶一起出现的场合,便是寓意着新春平安。香炉,寓意着诸事圆满、清除灾祸。书卷,寓意着知识与修养。石榴象征着多子多福,桃子象征着健康长寿。核桃的“核”与和谐的“和”谐音,寓意着和睦幸福。可见,画家钱选便是通过这些蕴含着各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物件来创作的这幅静物画作品,借此表達对新年的美好祝愿,祈求来年诸事顺利,平安顺遂。从上述分析中能够发现,中国在传统文化中赋予各类物件象征寓意其实主要是围绕着两种基本方式:其一就是谐音,汉字因其自身特性,为谐音双关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每一个读音在汉语中往往都对应着多个汉字,因此人们就常利用相近的读音来指代某些寓意。比如喜鹊谐“喜”,桂花、桂圆谐“贵”,百合、柏树谐“百”等。其二是根据物象本身的特质赋予其含义。例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无邪,纯净。松柏傲骨峥嵘,庄重肃穆,历寒冬而不衰,故象征着坚贞。

观察西方的静物画,观者能够发现其多是描绘一些奢华的器皿、瓜果、布匹等物件,这些物件象征着当时一些西方人富足的生活,同时代表着那个时代西方的主流审美。这一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7世纪的荷兰静物画,画家将餐具与瓜果描绘得极尽奢华,以体现当时西方资产阶级的生活现状。在西方艺术文化领域之中,其与宗教相关的绘画也是必不可少的。西方宗教会将静物画作为一种载体来传递给观者一些理念。他们以静物为题材绘制一些特殊物件,并通过象征的手法赋予这些物件特殊寓意。比如孔雀象征着永恒等。可以说这类西方静物画时常带有着一丝宗教意味。

综上所述,观者能够发现西方静物画与古代清供图不同。多数的西方静物画对于作品的寓意性其实并没有其形象性那么看重,所要传递给观者的信息与古代清供图相比往往没有那么难以理解,特点也是相对鲜明。

(三)审美意趣上的区别

从西方静物画与古代清供图的审美意趣上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观者会发现两者所追求的境界是不同的。这种境界上的不同主要源自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古代清供图讲究的是意在形外,所描绘之物多质朴淡雅,呈现的是画家个人主观的情感色彩。它始终追求以情看待万物,创作更强调寓情于物。观察古代众多的清供图作品,观者会发现古人在创作中常将诗、书、画、印结为一体,将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进行巧妙融合。中国古人一直以来就擅以诗抒情,这些有学问的画家多借助诗歌来入画,以此表达自身的精神境界与审美意趣。以著名诗人、画家王维为例,他所追求的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相比于西方静物画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古代清供图的创作所依赖的多是画家主体的感受。它自始至终都是以“我”为创作的中心,凭借直觉描摹对象,通过主观改造,将自我的感受安排进画面中,从不被真实物件自身的外像所局限。简而言之,在古代清供图的绘制过程中,强调的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关系,将创作主体人与被创作的客体物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客体来突出主体。

不同于古代清供图,西方静物画所追求的是一种对现实中客观存在物件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他们所认为的好的艺术意境,要求这些作品能够传达出画家视觉中最真实的景象。17世纪荷兰静物画代表,贡布里希就曾在《艺术的故事》中将其称之为“自然的镜子”。直白地讲,在西方静物画中画家常运用科学的观察方式来解析画面中的物件。自文艺复兴以来,这些画家已经能够掌握一些透视学原理,科学测量法等,他们将这些物件摆放在特定的位置,进而通过观察将其再现在画面之中。在这一绘画过程里,其强调的是一种物我分离的关系,将创作主体人与被创作的客体物相对分开来看待,通过主体来突出客体。

三、结语

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观者可以发现,无论是西方静物画还是古代清供图,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价值与艺术特色。虽然二者题材相近,也都是当时时代背景下的装饰艺术之一,但西方静物画讲究雍容华贵,讲究对描绘对象的客观真实再现。古代清供图则讲究质朴淡雅,强调融情于物,更多地表现画家自身的情感。可以说两者虽然都是以静物为题材的绘画创作,但在各个方面都是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作为观者,要想对二者进行合理的赏析、学习,就必须了解其同一性与差异性,探析两者身后的文化背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入这些优秀的静物画作品中去。

参考文献:

[1]童敏.从创作理念看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之差异[J].智库时代,2018(35):216+219.

[2]王加.静物画源起中国?——从卡拉瓦乔《水果篮》和李嵩三种《花篮图》看静物画与清供图的本质差异[J].大匠之门,2021(29):137-138+141-154.

[3]王悦.西方静物画的历史脉络与语境[J].大众文艺,2017(15):85.

[4]周莹.相似语境下——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风格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8.

(作者简介:陈严,男,硕士研究生在读,首都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写实油画、美术教育)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供图观者物件
拒绝智能家电,在修复老物件中修复婚姻
江西民居供图张义锋
《岁供图》 马菁
老物件
小物件中的大历史
端午节观龙舟赛
男人的多种形式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新中国六十华诞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