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山水的色彩运用探析

2022-07-04 20:16董岳
参花(下) 2022年6期
关键词:青绿国画水墨

国画在世界绘画艺坛中自成独立的体系,享有非常高的赞誉,也是珍贵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自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国画主题开始发生转变,由人物画为主渐渐发展为山水画为主,自此山水画渐渐发展成为国画中最主流的一种绘画形式。国画山水画尽情演绎着高山流水的大气磅礴,也展示出小桥人家的清新幽静,可以说山水画是诸多绘画形式中摹写自然的艺术典范,山水画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意境,同时也体现出中国古人的艺术审美观念以及艺术造诣。国画艺术在创作过程中,色彩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色彩运用的实际效果直接决定了国画山水画蕴藏的意境韵味能否被充分表达和展现。因此,科学合理的色彩运用能够充分凸显出山水画整体的艺术韵味以及情感表现力,加强对国画山水画艺术中色彩运用方法的分析与探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欣赏、传承宝贵的国画艺术,也能够给国画艺术的长远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一、国画山水中色彩运用的历史沿革

最早的绘画色彩运用主要是在古代陶艺制作以及岩画创作过程中,具体追溯色彩运用的起源时间大概是在新石器时代。色彩在彩陶纹样以及岩画中的实际运用对中国绘画历史的快速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意义。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古典绘画中的色彩运用形式开始逐步发展健全,且越来越成熟。[1]然而,水墨画的诞生使得绘画中的色彩运用曾经在某个阶段中渐渐失去原本的意义,在水墨画起源以及快速发展的那段时期中,水墨画也发展为中国绘画艺术史上最流行的一种绘画形式。之后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文化艺术快速兴起,彰显高贵华丽之韵味的青绿山水画开始兴起,并进一步代替水墨画成为主流的绘画形式。当时非常有名的经典画作代表主要有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以及李昭道的《春山行旅图》等。

随后到了中唐时期,青绿山水画也开始发生变化,其画风开始加大运用墨的比重,至此水墨山水画与青绿山水画逐渐实现共生发展。之后再到五代十国以及两宋时期,国画山水画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更加丰富多元,运用色彩的技法也越来越成熟完善。水墨山水画也开始重新占据绘画艺术的主流地位,也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表现出非常丰富绚烂的色彩特点,这也是宋代山水画非常显著的一大特点。同一时期中,青绿山水画出现了非常多的经典传世作品,其中典型的代表作就有王希孟所作的《千里江山图》。元朝时期以后由于文人思想追求不断发生变化,山水画的色彩运用开始由丰富绚烂转变为浅淡风,主要运用黑白两种色彩。这一时期文人墨客都非常注重个人修养的塑造与提升,整个社会倡导淡泊名利的思想观念,这些思想对于当时的绘画创作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画中的色彩运用非常注重清新淡雅的风格,所以山水画也逐渐发展为以水墨山水以及水墨淡彩两种风格为主,其中典型的代表画作有黄公望创作的《富春山居图》等。当时山水画中色彩运用的理念主要可以概括为“画道之中,水墨为上”。

二、中国古代思想对山水画色彩运用的影响

国画创作中强调融合不同的意境,所以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对国画山水画中色彩的搭配运用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道家与佛家两大派思想对国画山水画中色彩的运用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2]道家崇尚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常常讲到人应当置身于自然山水之中,深入体会真正的“道”的本质。就山水画中的色彩运用而言,道家强调的理念是“无色而五色成”,这一观念充分反映了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理念。在这种思想理念的引导下,人们认为所有色彩的源头都是“白”色,黑色与白色存在相互对立且相互融合的关系,是色彩的两极,道家思想下的绘画创作更注重朴素的韵味风格。因此,受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国画山水画的色彩运用中黑白两色成为其代表性符号。尽管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而非中国,却对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观念有着重大的影响,也对绘画创作以及绘画中色彩运用理念带来深刻的影响。比较典型的就是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它是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经典绘画著作,敦煌壁画的内容也与佛教故事相关,色彩运用方面对于审美效果有很高的追求,大部分都是以绚烂丰富的色彩绘画而成的。其中包含五大主色,分别是“白、黑、赤、黄、青”,这样活泼多元的色彩运用,彰显出闹中有静的特殊意境。

三、现当代国画山水色彩的民族情感特点

现当代国画山水在色彩运用方面的实际情况而言,主要突出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同时凸显了独有的文化传承特征,这有助于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和谐发展。[3]国画山水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通过运用相关色彩技巧,有助于创作者更完美地诠释个人的艺术情感,而这是美术艺术的整体发展以及创新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因此,色彩运用也能够充分彰显当下时代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创作者要想在国画山水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色彩运用的积极作用,以表达更为丰富饱满的艺术情感,就要切实体会并把握美术作品创作中所存在的艺术民族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关联。所以,国画山水创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重视对色彩的灵活有效运用,进而让自己画出的国画山水可以充分凸显其中所蕴藏的深厚的民族情感,展现画作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也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让山水画作品发挥出独特且巨大的艺术影响力,也可以更充分地激发并调动大众在欣赏国画山水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共鸣。

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欧美国家的文艺理论以及美术理论等开始陆续传入中国,这使得国内的美术艺术研究界开始了解到国外地区美术艺术创作的思想理念,促使国内美术创作的方向开始发生一些变化。现阶段,国内一些美术创作者也开始在尝试引入国外比较成熟完善的绘画色彩的运用技巧与方法,并且将其与国画山水画的具体创作进行有机融合,这样的方式也使这些山水画作品有了新的特点和风格,并且能够带给社会大众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与感受。

四、主流国画山水的色彩运用

(一)青绿山水

所谓青绿山水,其实是指主要运用石绿色以及矿物质石青色来绘画的山水画,具体又细分为大青绿以及小青绿。大青绿山水画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着色相对浓厚,且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而小青绿是指基于水墨淡彩之上罩一层青绿。不论是大青绿还是小青绿,都能够凸显出该画派的创作者重视运用色彩进行情感表达的特点,非常注重“随类赋彩”,同时也希望通过画卷来真实呈现自然山水风景所具有的绚烂色彩。[4]青绿山水画中运用色彩的主要方式有四种,第一种是运用墨色来勾皴出山石,再通过赭石进行打底,然后在墨迹干了以后,在山头上分别渲染花青或者汁绿,以此来为山石积染自然扎实的底色。第二种方式是通过积染的方式处理青绿失色。第三种方式则是在绘画石青的过程中进行分步处理,先以罩染的方式完成头青,等干了之后在酌加二青以及三青用以突出亮部。第四种方式是用于画石绿的过程中,这有点类似于画石青的方式,可以先罩染第一次,然后再加上二绿以及三绿。古代流行青绿山水画的时候,创作者在绘画山水画的过程中主要运用蓝绿色,然后借助金色以及銀色等染料进行辅助点缀。到了宋代,青绿山水逐渐和水墨山水画进行融合,继而水墨山水画的快速盛行也逐步取代了青绿山水的主体地位,而色彩运用方面也开始流行以水墨为主、青绿为辅的模式。然而,直到明清时期青绿山水仍然存在且流行。

(二)水墨山水

通过了解分析国画山水整个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不难发现水墨山水其实在国画历史上占据了很长时间的主体地位,对于国画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5]这些也和我国古代时期文人墨客所追求的思想境界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当时的画家普遍崇尚“运墨而五色俱”的思想观念,他们认为通过墨色就能够充分体现五色,所以在运用色彩进行绘画创作时,一直重视水墨的运用,通过淡彩来辅助,最终实现“看色无色,却有色”的艺术境界。在诸多思想理论中,“水墨决定论”的出现,对于国画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水墨决定论”中特别注重凸显作品的墨韵,正是在这样思想理念的引导下,开始涌现出大量的文人画作,并且在当时的某个阶段一度发展成为主流形式,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彰显文人自己的思想境界以及情感。在色彩运用方面主要是通过水墨色彩加以渲染,以实现景物和笔墨之间的深度融合。

(三)色彩运用鉴赏

国画中的色彩主要有三大类型,分别是植物色、矿物色以及动物色,其中矿物色本身具有不透明性特点,所以石色不能进行融合,主要通过单色平涂来加以处理,而植物色以及动物色则属于透明色,可以被作为石色的打底色,发挥渲染的作用。[6]比如,我们对大师张大千所创作的《巫峡清秋》这一经典的画作展开分析发现,他是以“没骨法”进行色彩处理的,也就是借助颜色深浅变化来突出画作的层次感,且不够勒具体的轮廓。再分析刘海粟创作的《莲花沟青云阁》这幅作品,会发现这幅山水画的颜色构成并非一次成形,而是由多次累积而实现的,看起来繁复,却章法分明。

五、国画山水色彩运用的借鉴创新

国画山水中色彩运用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通过上千年的发展沉淀已经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理念,时代不断发展变化,且外域文化思想对我国传统美术创作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国画色彩运用的具体技巧也逐步发展完善,并趋于成熟。[7]一方面,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对于国画所具有的艺术审美标准也进一步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的绘画艺术以及思想理念逐步传入国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国画山水在色彩方面的应用,例如,国画创作中也开始借鉴有关西方绘画艺术中的变形以及肌理等理念。然而对于色彩运用技巧来讲,西方绘画与中国画创作依然有着显著的差异性,西方绘画更注重鲜明绚烂的色彩应用,而我国的山水画则更加提倡简朴、淡雅,主要运用墨色。国画在借鉴有关西方绘画艺术的理念与经验时,更要重视对传统国画的优势以及特色加以继承和弘扬,并且做到兼容并蓄,融合多元色彩要素,促进水墨色彩之间的深度融汇,增强国画的生命活力。

六、结语

总而言之,国画中饱含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思想,国画山水虽然摹写的是绚烂瑰丽的自然,但也应该回归真正的自然,所以运用色彩进行创作时除了突出国画本身的传统特色以外,也要注意融合多元化的色彩元素,从而在新时代更加充分地彰显国画山水的魅力。本文针对色彩在国画山水中的实际运用展开全面分析和探究,介绍了山水画艺术中色彩运用的发展历史,明确了中国古代思想对于中国画艺术创作带来的巨大影响,指出山水画在色彩运用中的民族情感表现,同时提出国画山水中色彩运用的现代化创新与发展建议。我们要全面了解色彩,才可以更有效地运用色彩体现出山水画背后的丰富情感,以此充分反映出创作者的艺术水准,以及色彩运用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吴龙,马杰.谈釉上粉彩山水瓷画的赋彩语言[J].景德镇陶瓷,2019(06):45-46.

[2]马骥.国画山水的意境之美[J].大眾文艺,2020(09):107-108.

[3]赵家铭.山水画中的意境之美[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8(01):12-14.

[4]刘静.浅谈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油画的绘画语言[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7):45.

[5]赵中良.徽派建筑在高温颜色釉山水画中的艺术特色与意境探究[J].陶瓷研究,2019(04):127-129.

[6]李洋.浅谈粉彩山水的创作体会[J].景德镇陶瓷,2019(04):47-48.

[7]鲁苑.用山水画笔墨解析潘德列茨基《第一交响曲》[J].艺术科技,2017(10):230-232.

(作者简介:董岳,女,本科,甘肃省庆阳市文化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美术辅导)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青绿国画水墨
熊石望
国画《鲦鱼》
国画《鲿》
仙境烟台,只此青绿
水墨
水墨人物
《难忘岁月》(国画)
大千世界 磅礴浑厚
仇英:青绿山水最后的盛世
当代水墨邀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