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修县枹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及其效益浅析

2022-07-04 06:56张凯鑫
南方农业·下旬 2022年8期

张凯鑫

摘 要 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枹桐中型灌区由于建造时条件限制,设计标准低、质量差,经过多年运行,已不能满足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大中型灌溉工程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促进区域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作。分析永修县枹桐中型灌区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现状及节水改造的必要性,提出了节水配套改造工程总体布置,并指出灌区应做好完善管理制度、划定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完善标准化管理设施及日常管理标准化等工作。

关键词 农业灌区;节水改造;江西省永修县枹桐灌区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6.072

近年来,随着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的开展,灌区工程基本得到改造,田间灌排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灌区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有效促进了农业节水增产和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但受工程投资等条件限制,骨干渠道及配套设施依然较薄弱、用水效率和效益偏低、灌区现代化发展进程缓慢等问题突出[2]。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加快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步伐。

1 灌区概况

枹桐灌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西北部,是以枹桐水库、柘林干渠、麻山水库、燕家山水库、泉水山水库及41座山塘进行水量调配的中型灌区。枹桐灌区受益区域为梅棠镇,设计灌溉面积1 000 hm2。目前枹桐灌区实际灌溉范围为梅棠镇的大塘村、祥林村、杨岭村、新庄村及中心村共计5个行政村,实际灌溉面积790 hm2。枹桐灌区干渠包括总干渠0.24 km、东干渠7.26 km、西干渠4.80 km。

灌区涉及人口1.8万人,耕地面积1 000 hm2。区内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水田主要种植双季稻;旱地作物主要为油菜籽、花生、芝麻、甘薯等,现状灌区复种指数2.28。灌区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农业生产仍沿用传统的人工耕作。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灌区农业机械化生产和科技种田得到了逐步推广,各种农作物品种不断改良,农民田间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灌区内农业生产正向科学化、现代化目标迈进[3]。

2 灌区现状

枹桐灌区自1968年9月动工兴建,1970年5月基本建成。受当时建设条件所限,工程设计标准低、质量差,运行多年后工程出现老化、失修、漏水等问题,导致供水能力差,部分渠段已断流。现状渠道完好率15.4%,渠系建筑物完好率32%。

2.1 水利设施现状

枹桐灌区天然来水量足以满足灌区供水要求。现状灌区灌溉供水不能满足供水要求的主要原因是原工程建设标准不高,灌区水利设施中“病险”工程多。工程经过50多年的运行,部分渠道年久失修、自然老化,渠道渗漏、淤积甚至被掩埋,建筑物损坏严重,使得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逐年下降。这不仅严重影响工程的正常运行和灌溉效益的发挥,而且危及工程的安全运行,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灌区效益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2.2 农业生产与产业状况

2020年,永修县完成现价农业总产值44.11亿元,比2019年增长9.1%。粮食总产量20.67万t、棉花总产量0.15万t、油料总产量1.25万t、水果总产量8.25万t及茶叶产量319 t。完成造林面积0.09万hm2,比2019年增长14.95%;幼林抚育面积0.28万hm2,比2019年增长2.40%;主要林产品产量2 917.5 t,比2019年增长20.68%。肉类总产量1.56万t,比2019年减少1.94%;生猪出栏12.22万头,比2019年减少16.90%;生猪存栏5.57万头,比2019年增长76.52%;水产品产量5.79万t,比2019年增长0.46%[4]。

2.3 管理现状

枹桐灌区渠首及干渠主要由水库管委会负责管理,支渠及末级渠系主要由各乡镇、村负责管理。因灌区分布乡镇多且分散,管理难度较大。目前,灌区管理设施不配套,无法实行计量收费。灌区只能勉强维持简单的再生产,灌区工程老化失修,长期带病运行,形成恶性循环。灌溉水源工程(包括灌区内的小型水库、提灌站)难以得到统一调度,导致出现重灌或未灌的现象,既影响灌区整体效益的发挥,又浪费水资源。

3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必要性

3.1 灌区自身发展的需要

枹桐灌区自建成以来,受财力物力的限制,灌区工程渠道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差。由于工程运行多年且干渠多沿山布置,渠道靠山侧边坡较高、险工险段较多,时有塌方,致使渠系淤塞、损坏严重,已衬砌砼断裂、倒塌较多。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5,现状渠系难以送水至尾灌区,灌区设计灌溉面积

1 000 hm2,实际灌溉面积仅790 hm2。渠系所经地段地质情况比较复杂,绝大部分属盘山渠道,高切方地段多,沿线内、外坡坍塌严重,导致部分渠段淤积;局部深开挖渠段边坡高且陡,威胁干渠安全;建筑物功能性损坏现象严重,自然老化及人为破坏严重,渠系输水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已不能适应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对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满足灌区运行发展及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3.2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枹桐灌区是永修县主要商品粮产地之一。灌区雨量丰沛、土地肥沃、光热条件较好,适应农作物生长,在永修县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国内外粮食市场对优质大米需求量不断增加,永修县结合自身优势不断进行调整,優化水稻品种和布局,优质稻田面积逐年增加,粮食产量迅速提高。2005年及以后,我国陆续出台扶持农业的相关政策,取消农业税,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因此,做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作,夯实水利基础产业,恢复灌区设计灌溉面积,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服务,增加商品粮供给,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5]。

3.3 灌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要想保障灌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强水利支撑体系的建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水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要实现上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必须先解决农田灌溉的问题[6]。枹桐灌区属永修县的商品粮基地,农田灌溉问题一直制约着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从灌区现有的水利工程设施来看,虽然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灌溉体系,但从工程运行管理上看,现有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已难于适应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枹桐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是灌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对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4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障農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枹桐灌区地处永修县,是旱灾较为严重的区域,常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由于全灌区水利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干旱频繁、水利设施规模小、供水保证率低已成为灌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枹桐灌区作为永修县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要想改变目前的被动局面,促进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必须进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供水保证率,以促进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4 工程总体布置

4.1 布置原则

1)立足现状,适应发展。枹桐灌区的渠系已基本形成,干支渠网络已初具规模。本次改造布置的原则是尽可能维持和充分利用现有工程,对局部不合理的地方予以适当调整,以满足管理要求,促进灌区农业发展。2)工程布置应尽可能兼顾防洪、排涝等各方面要求。在易涝地区应同时健全排水系统,切实做到旱涝综合治理。3)区内水源的开发利用应在符合全流域水利规划和保护生态环境原则的基础上,根据灌区具体条件采取蓄提相结合、地表水和地下水并用等方式,充分利用灌区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4)节约与效益并重。工程布置应在灌区水土资源平衡和效益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尽可能考虑采用节水、节能和投资少、效益高的工程措施。

4.2 总体布局

枹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供水管道8 250 m,其中主干管240 m、东干管

7 310 m、西干管700 m。设立自动引水测量设施4套,配置管理设施3类。

5 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创建

近年来,枹桐灌区在水管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进行探索改革,收到一定成效,但与现代化管理水平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为确保水利工程实现安全、持续、高效运行总目标,提高枹桐灌区管理水平,积极深入开展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建设工作非常有必要。

5.1 完善管理制度

枹桐灌区实行统一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即“乡镇+各村村委”模式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但乡镇水管站管理人员缺乏,各村用水协会人员职责不清晰,管理制度不健全。具体可从以下3方面健全管理体制。1)建立“梅棠镇枹桐灌区管理中心+农民用水协会”合作管理模式,镇政府专设枹桐灌区管理中心,拟定2名负责人;技术管理岗、运行管理岗及其他(灌区总负责、财务、安全等)人员由乡镇干部兼任;各村选举成立农民用水协会,拟定3~5人,划定会长、副会长、财务及运管人员。2)划清乡镇和农民用水协会各自管理范围,明确人员职责。3)完善管理制度、设施启闭制度、灌溉调水制度、防汛抗旱方案等,尤其完善特大干旱年份的抗旱轮灌制度。

5.2 划定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为明确灌区管理范围,依据《江西省水利工程划界技术指南(试行)》划界标准,干支渠(管)道管理范围线为渠堤外坡脚线或开挖边线向外水平延伸1~5 m,边山渠道为开挖边线向外水平延伸5~10 m。

渠系建筑物上、下游边界线向外水平延伸5 m,两边管理范围边线为两侧边界线向外水平延伸5 m。渠(管)道、渠系建筑物保护范围线为渠(管)道管理范围线向外水平延伸一倍距离。原则上每间隔200 m布设一处界桩,平顺空旷区段可按通视原则适当扩大距离,取水口、电站等重要涉水工程设施处应布置,原则上沿渠道每间隔3 km设置一处告示牌。

5.3 完善标准化管理设施

为适应标准化管理,枹桐灌区结合本次改造在内业上建立工程管理清单,对渠系及渠系建筑物的基本情况、功能、参数进行了梳理,实行注册登记或“二维码”身份管理。在外业上对建筑物做好标识牌设置,在闸房(机房)安装工程设备简介牌、操作流程图、岗位职责、安全警示牌;在设备上张贴责任标识牌、设备序号牌;在地面上张贴区域地标线、巡查线路指标指引等。

5.4 日常管理标准化

明确灌区日常管理事项,对每个事项的每一个环节提出明确要求,规范每一步工作。例如,灌溉干渠(管)日常巡查事项,从巡查范围、巡查准备、巡查内容、巡查方法和巡查频次要求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并制订日常巡查工作流程图和检查记录表。为保证设备操作安全,制定各类设备运行操作规程。同时,制订操作流程图,细化操作过程,防止误操作,确保设备运行安全。对各工作事项和操作流程进行汇总,并编制关键岗位口袋本,贴合灌区管理实际,做到通俗易懂、内容完备、易于操作。

6 项目实施后效益

项目实施后,灌区的工程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完善,灌区管理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如下。

6.1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项目实施后,灌区水利灌溉条件得到改善,改造后的灌区将初步形成“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相连、排灌分开”的现代农业园区雏形;灌区的水利用率、灌溉保证率大大提高,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及保障,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创造了条件。

6.2 改善生态环境

项目实施后,工程设施配套齐全、灌排体系健全,农田林网化密度和植被覆盖率增大,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和水土流失。水田实行节水控制灌溉,减少农药、化肥的流失,减轻水体的污染,可提高农副产品的品质。同时淤积的沟河得到清理,改善了水环境,无水成有水,死水变活水,节省的水量可提高灌区的生态调节能力。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运用,不仅改善了枹桐灌区的环境景观,而且改善了灌区旅游、第三产业发展和投资的环境,具有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

6.3 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可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改善灌溉条件,解决水资源分配不均的矛盾,减少水事纠纷,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稳定。同时,可降低灌溉成本,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使灌区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还将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农民发展水利事业,促进当地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具有突出的社会效益。

7 结语

灌区工程续建和改造项目实施后,灌区的工程基础设施可进一步得到完善,灌区的管理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孙伟.浅谈小型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与效益[J].治淮,2019(11):57-58.

[2] 陈锦萍.天祝金强灌区农田水利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家参谋,2022(15):156-158.

[3] 崔瑞军.镫口扬水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浅析[J].内蒙古水利,2021(4):65-66.

[4] 永修县人民政府.永修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7-14)[2022-05-06].http://www.yongxiu.gov.cn/xzfsj/sjgb/202107/t20210714_5016382.html.

[5] 李盛.浅析如何高效发挥节水灌溉工程的效益[J].陕西水利,2021(4):79-80.

[6] 唐平.石喝灌区农业综合开发节水配套改造分析[J].湖南水利水电,2018(6):105-106.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