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充盈的教学情感营造生命化语文教学现场感

2022-07-04 08:51秦峰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现场感激情情感

秦峰

身处一线的教师会发现,近几年来,社会家庭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越来越重视的趋势。而这也导致教师的压力随之增长,使课堂教学中追逐功利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随之而来的就是课堂教学氛围严肃有余,情感灵性欠缺,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语文教师已经很难体现出是一个学生发展的激励者、真正的对话者的身份。而最终也忽视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应该有丰富情感的成长,妨碍了其综合素养的提升。

心理学教育学表明:人的主动意识是在一定的情感中产生和发展的,情感对人的认知起刺激作用。师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有利于形成双向交流,使学生勇于主动表现自己。实践也证明,学生只有在心境愉悦的情况下,思维才能活跃,主动获取的意识才能強烈。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在“课程理念”中“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要求中也提到“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顺应这一要求,始终不忘记我们语文教师的独特使命,除了尽量提高教学成绩之外,还要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育人作用。在日常教学中要强化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以学生自主为核心,尊重其自主性,充分发挥其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开发其潜能,全面提高其语文素养。因此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发挥课堂教学中充盈的教学情感因素的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营造浓浓的生命化语文教学现场感。

一、转换教师阅读视角激发学生自信心

教师作为一个成年人、一个指导者,当然对作品有一个深度的理解,也需要站在一定高度去把控文本,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游刃有余的解读。但是也需要教师能在课堂中创设一个和学生“同情共感”的教学现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比较有效的办法是教师降低自己的教学期待,从一个学生的视角去解读文章,在达到学生理解层次的基础上再慢慢爬升,进入一个深度学习。

笔者在教学《如何立意》作文课时,本来设计让学生找出教师提供的文章的深刻立意之处,但是在第一次上课就发现如果没有铺垫,直接以教师的视角去找文章的深刻立意是困难的。因此笔者在后面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

师:同学们,给大家看的文章在今年四五月份走红网络,是一个和我们一样七年级的女生写的。哪个同学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写了小作者因为家庭中一个新成员——妹妹的诞生而给自己先是带来苦恼,后来思想转变为喜悦的事情。

师:哪些词语写出了作者的情感?

生:开始是抱怨,后来是对妹妹的爱,都是真实的情感。

师:所以,写作文首要其实就是可以写自己真实的现实生活情感,最好是发自内心的,能感动自己的,能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这个层面的立意包括个人喜怒哀乐、爱憎好恶、悲欢离合、责任担当。(板书:我 爱憎悲欢)

师:这篇作文除了在最后表达自己的真诚心愿外,好像在第三节也写出了自己的心愿。

生:一个家庭生二孩后,不要忽视大孩子的感受。

师:文章反映生二孩后的一种社会现象及可能造成的对一个家庭的困扰,表达了作者对所有这样情况的家长一个提醒。所以,立意的第二层次可以由小我——自己的经历、所闻所见所感延伸和联想到社会和时代的变迁,透析整个人性的善恶美丑的复杂。

师:文章中有好几处蕴含人生哲理,但是作者卒章显志,在文章的结尾明晰地表达了中心,你觉得作者表达的中心可能是什么?

生:表达要对父母体谅、对妹妹的关爱等积极的态度与行动,是传统文化(孝悌文化)深植内心、塑造品质的体现。

师:所以,立意的第三个层次通过你叙述的事情,让读者感悟到文化层面、哲理层面、审美层面,写出你对人生的认识和对文化传承的辩证分析以及审美的理性思考。这个立意其实是要求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由实到虚的思考。由实实在在的事情去思考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

教师在进行第一次教学反思后,降低了自己对学生的期望值,转换了教师的阅读视角,把问题难度降低,引导学生到需要观察思考的文字中去,这样学生的回答就能有的放矢。回答的准确率就会变高,也能感受到发现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也为课堂之后的进程营造了一种轻快的、满足的教学现场感。

二、利用教师语言感召力营造激情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笔者在听课中发现,有些教师在把握教材、设计教法以及其他素质方面都没有问题,但是就是语言没有激情,教师以冷漠的态度,讲着枯燥的知识,因而课堂上学生也没有积极的回应,更谈不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教师的语言激情来自于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对学生、对自身事业的爱。因为这种爱,才会在课堂上掀起高潮,也才会形成让全体学生敞开心扉、自由无阻的交流表达的“教学现场”。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于漪对此也说过,“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把火种偷到人间,使人间有了光明是因为他心中渴望光明”,“要使学生感动,先使教师感动”。教师首先要感情充沛,进而调动学生情感。

在教师丰富多彩的情感刺激下,学生的情感产生和谐的共鸣,他们会十分渴望获得新的知识,于是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优秀教师常把语言学家用语准确、演说家的论证雄辩和艺术家的情感丰富等特点,尽力吸取,集于一身,这种印象,甚至会成为有的学生终身难忘的记忆。笔者脑海中一直留存着两个课堂教学画面:一个是韩军老师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韩军老师在范读的时候声泪俱下,就是教师感情与文本交融的高度体现。一个是程翔老师教学《将进酒》,一句高亢的“天上来”让所有的听课教师精神为之一振。而两位教师课堂上,学生在后面的教学中也始终被老师的激情所引领,课堂充满平等对话的氛围,充满了一种生命力量的震撼感,这种教学现场感使人深刻地感受到老师的激情给学生带来的魅力。

当然,激情也不是表面上的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情感的真实流露。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内涵,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首先是自己先感动或有所感,才能把自己的激情传递给学生。

另外,教师要利用富有艺术性的、激励性的语言去感召学生。当然,教师不要用简单机械的“你能行”“你说得真好”之类的话,也不要说过于夸张的话来谬赞。听课中发现,有教师在学生朗读后,夸赞“你读得太震撼了”这样的话,给人的感觉有点过头。教师不妨采用这样的语言:“谢谢同学们听得这么专心。”“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三、利用文本的美感营造富有活力的现场

教材中,那典型的形象,深远的意境,生动的语言,完整独特的结构,巧妙的艺术手法,无不闪烁着美的光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揭示这些美,给学生以美的感受,陶冶他们美的情趣,激活热烈的情感。于漪曾说“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能够有机会学習祖国丰富、优美的语言,那是非常幸福的,有时候,我备课背到李白的诗、屈原的辞赋,人就进入了作品的境界……而且简直是美的享受,乐在其中”。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关键是怎样做到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让他们的情感和文中人物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共鸣。于漪老师认为应用教学激情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创造和渲染气氛,让学生受到熏陶,可以用“巧引”“美读”“情讲”“趣溢”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美,感受到情。鲁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的“总是微笑起来,而且把头仰起,摇着……”也是感受到语文之美,充满激情的表现。

我们来看一个《安塞腰鼓》的教学设计片段:

1.播放腰鼓视频

师: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热情奔放、野气等)

师:谈到用语言来描绘这“天下第一鼓”,刘成章先生的《安塞腰鼓》我们不得不读。

(生读)

他(刘成章)的散文,五彩缤纷,很善于着色,西北风骨,黄土气韵,有醉倒人的力量。(文学评论家阎纲先生语)

师:后生们的腰鼓究竟有怎样的力量?你醉倒在哪里? (板书:力)

2.合作共读,读出力量美

师:结合课文旁批与阅读提示,自主选择你们认为富有力量美的语段,小组合作朗读。(注意重音、停连、语速、语调等)

投影、师朗读。示例: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行文至末尾,腰鼓停歇,场面寂静,所以要读得慢,读得轻,“鸡啼”拖音,读成降调,最后在轻声中结束)

学生讨论展示:我们醉倒在 ,你看(听)_______。

(预设:场面壮阔、鼓声热烈、鼓者豪放……)

3.教师带领全班读,男女生交替读、合作互读

……

教师发现文章的美感,抓住这篇文章的语言陌生化的特点,让学生感悟、赏析、诵读。教师把文本美感的魅力、张力和自己的理解交融,引导学生也发现语言的美、语文的美,创设了富有感染力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学生才能去主动感悟美、发现美。

当然,教师营造生命化语文教学现场感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利用学生的获得感来让学生融入学习过程等等,但是教师的爱——对学生的爱、对语文教学的爱才是营造这种教学现场感的真正内因。只有这样,才可以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师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者。语文课堂也才可以成为充溢着爱和生命力的教学现场。

(注:本文为江苏省十三五重点规划课题“生命化语文教学现场感培养策略研究”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现场感激情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强化新闻记者的现场感 提升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写出新闻的现场感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
激情从未止步
电视新闻现场感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