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2022-07-04 08:54苏阳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孔乙己人教版语文课堂

苏阳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加强学生间的交流探讨,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计划、有层次、有目的地提问,借助问题的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求知欲望,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

一、注意问题的针对性,把握难易程度

合理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是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应关注的重点。教师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全面分析,整体把控重难点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核心问题。且问题内容的设计应该把控教材的特点、体现教学的重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具有一定的思考探索的空间,这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够真正体现问题教学法在语文课堂当中的运用价值和功能。此外,教师在提出连贯性的问题时,还应该重视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性,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引导学生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的导向之下,实现对语文知识的深度探索,实现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这首古诗时,需达成的目标如下: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写法。要完成这些任务,教师首先可以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创设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氛围,为全诗的教学奠定情感基调。然后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给予学生足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交流探讨的过程当中,通过反反复复地揣摩语言文字,走进诗人所描绘的意境当中。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观”字在全诗当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哪些诗句是作者所见之情景?哪些诗句是作者的情绪表达?作者笔下的沧海有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研讨问题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结合作者的人生境遇,感悟品味诗歌当中深邃的内涵。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提的问题难度由浅入深、由低到高,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实现对诗歌内容的深度学习。

二、侧重问题的启发性,促进思维发展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当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过于随意,有的问题缺乏实际意义,难以借助设问,构建老师、学生、课本之间的多元互动关系。所以在提语文问题时,教师应该注重问题的基础性、启发性和开放性,通过问题的引领,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让学生在不断思索中,逐渐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过渡,由被动学习逐渐向主动学习转化。

(一)化直为曲

即不直接发问,而是迂回曲折,旁敲侧击。这类问题既含蓄又生动,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

以人教版九年级《孔乙己》为例,文末有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如若教师对这句话进行直接发问:“这是何意?”大部分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如果教师将以上问题变成灵活弹性的问题:“孔乙己是‘肯定死了,还是‘大概死了呢?”这一矛盾的问句增添了思考的内容,使问题变得独特、新奇、引人入胜,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有学生同意“肯定”死了的,也有学生表示赞成“大概”死了的。教师让学生们进行争论。持肯定观点的同学,从文章里找到论点:孔乙己本来就是个游手好闲的人,虽然被打断了一条胳膊,却仍会出现在咸亨酒店。但从初冬到除夕,到次年的端午节、中秋节,再到了除夕,都没有看到孔乙己来过。所以,“肯定”孔乙己已去世。持反对的则是根据原文的立意推断:孔乙己没有姓氏,没有名字,在世人眼里不过是一个可笑的角色,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因此没有人在意他的生死,也没有办法确定他的生死,因此认为孔乙己“大概”已经死去。由此,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和社会的淡漠,进一步加深了其主体的意蕴。因此,从“直”到“曲”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防止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停留在表面上,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直接提问无法达到的结果。

(二)化实为虚

所谓“化实为虚”,是指在一定的环境、背景和条件下,以转换的方式来进行问题的构思,使其从全新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从而更好地认识到问题的实质。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我的叔叔于勒》一节课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见叔叔于勒时,他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会有什么样的后续呢?”这个题目颠覆了原来的故事,使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既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又能增加他们的想象力。同学们异想天开,创造出许多“相遇”场景,有兴高采烈地相认的,却在得知于勒捐献了自己的产业后,一怒之下离开;有假装哭泣以思念相认的人,在得到一大堆财富之后,对他冷嘲热讽的。不管是什么答案,都是围绕着“金钱至上”这个核心展开的。这种问题能激发学生对故事主题的浓厚兴趣。

三、增加问题的趣味性,激活语文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成长过程当中最基础、最关键的原动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兴趣引领,具体可以借助生活类的元素,让学生立足生活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或者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当中,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继而使得学生的思维灵感如泉水般涌现出来,对具体的问题展开激烈的探讨和研究,点燃整个语文课堂。

如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谈话的方式切入课题:“母亲的爱是伟大的,是无处不在的,同时也是微妙的,你们是怎样看待母亲的呢?又是怎样看待母爱的呢?”学生可以就自己的感悟进行回答,切入课题。然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展示作者母亲的图片,带给学生直观的感知。这一环节,将生活当中的元素引入课堂,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此外,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自由阅读,让其对文本内容形成认知,然后结合文本的内容,以问题为桥梁,加强课堂互动,让学生积极探究: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什么样的情感?具体从哪些方面可知?作者的心声是什么?通过发挥问題的导向价值,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答案,然后认真地、细致地去揣摩作者如何通过朴实真挚的语言去回忆自己的母亲,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和爱意,同时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生活感悟,深情地诵读,读出作者在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母亲的那份思念和敬爱。

初中语文课中,要注重提问的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要让学生在问题的导向之下,实现思维的发展,在互动探究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孔乙己人教版语文课堂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孔乙己(下)
孔乙己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