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理念探微

2022-07-04 08:51陈莉莉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思政中职

陈莉莉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不仅承担了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素养、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同时也体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态势和要求。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思政环节要进行相应的教学理念调整,以培养更多的工业发展的储备力量。

一、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当下中职语文教学却几乎脱离了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教学实践中思政部分存在明显需要调整的情况。

(一)思政内容渗透生硬,受限学科特点

多年来,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一直追求课程本身的文学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展现学科教学的艺术和审美特征,同时,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强调思政内容渗透要“如春在花,如盐在水”,这些都是很理想的理念。但当前教学实践中为了凸显课程思政内容,在课堂上强势表达思政内容,破坏了中职语文课程本身的教学逻辑和教学重点,有时甚至用力过猛,使中职语文课更像是德育课或者政治课,违背了思政内容融合进课程的理念。

另外,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主要依托于教师对课程标准和课程思政要求的主观理解,现阶段课程与思政融合的教学实践整体混乱。且中职语文课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往往囿于课程之内,缺乏对时代和国家发展需求的观照和宏观视野意识,更倾向于学科易于展现的思政要素,如对传统文化、革命传统等要素手到擒来,但对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理解不足,表达有限。

(二)思政内容零散无序,评价标准缺失

因为课程思政要素之多,使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缺乏聚焦感和持续性——即课程思政内容碎片化及无序化。现在,一线教师在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缺乏的不是思政要素和教学设计的能力,而是基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的课程思政整体教学脉络。即使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已经设计了专题教学,但如果没有和国规教材相统一的思政教学脉络,教学实践中的课程思政将在很长时间内都不能摆脱碎片化和无序化的特征。

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缺失评价体系也加重了碎片化和无序化表现。人文学科教学评价本身难以进行量化统计,而且各科课程思政内容的有无、多寡、深浅的界定或量化都比较困难,这倒并非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独有的情况。不过,鉴于目前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展现出来的碎片化、无序化特征和割裂表现,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动态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在一片模糊的中职语文思政表现面前束手无策。那么,在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内容实现完整的体系建构之前,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内容的评价标准可能会一直缺席。

此外,中职语文课堂一直没能作为公共基础课与中职专业课程有效融合,脱离学生专业需求,这也是造成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无的放矢的重要原因。

二、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渗透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关键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接受人类进步文化,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这一核心内容与国家建设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是一致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也应该切合时代发展,进行教学理念的调整。

(一)扩展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内容视野

观照地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特征,深植学科内涵,开拓专业融通道路,适应学生专业发展和终身发展需求,在教学中融合工业互联网理念。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在其基本思路中提及,要将“价值观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通识性教育与职教特色相结合”“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三个要点,同时还提及了“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结合职业教育特点,选择与职业生涯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强化与职业能力密切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中职学生在入学时,因为年龄的关系,对所学专业和专业发展方向认识不足。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形成比较明确的专业认知。目前中职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始终无法与中职学生的专业融通,中职学生在传统学习理念中,并没有将中职语文课程当作提升专业素养和推进全面发展的路径之一。所以中职语文课程在教与学的过程都没有专业融通的意识,脱离了中职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为了更好地融入课程群,推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中职语文课程一定要积极寻找并开拓专业融通的道路,其中,课程思政即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中职学生是基于地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设计的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所以中职语文课程思政也应该在此基础上依据对地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特征的观照和工业互联网的融通理念,进行思政元素的发掘与重整,以适应中职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发挥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内容优势

贴合工业互联网的创新需求与安全需求,为中职学生融入工业互联网产业做好充分准备。

语文学科本身涵盖的内容海纳百川,教材各模块构建科学合理,从文本阅读到表达实践到写作应用,都是理想的学习模式,对各专业的适应性极强,这是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巨大优势。工业互联网平台开放而丰富,其创新要求和安全需求,对从业者的创新能力和价值观判断有很高的要求,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可以在这些领域发挥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科知识的不断丰富中根植于内心,道德修养在學科知识的涵养中不断提升,中职语文学科知识滋养文化自信,在文化自信中激发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中职语文课程思政从工业互联网的特征入手进行课程思政设计的构建,不仅能够贴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与专业融通,适应中职学生发展需求。

(三)做好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内容梳理

如前文所述,中职语文课程思政面临一系列发展的需求,在资源建设和整合过程中,不妨在工业互联网视域下,结合学生实际和地域产业结构特点,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理念,力求适应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借“三教”改革东风,形成具有中职特点的语文学科课程思政体系。

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正在积极发展,现代职教体系成为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承担了一部分通识教育的功能。在当前情况下,工业互联网视域下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优化建设,不仅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很大的效应,同时能够为学生进入现代职教体系中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和衔接。

总而言之,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应以更宏大的视野建设自身,贴近时代脉搏,在工业互联网视域下,贴近学生需求,以更新更有职教特色的教学理念实施教学,以全新的视野真正地融入中职课程群的融通建设。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思政中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