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八个相统一”原则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话语改革研究

2022-07-05 23:19张丽
关键词:概论课改革研究

摘    要:贯彻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原则,推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话语改革,要构筑用学术讲政治的话语格局,坚持先理解后信仰的话语理念,具备释正确辨错误的话语能力,锻造兼理论并实践的话语风格,凝练守规范显特色的话语方式,激活自教师至学生的话语主体,提升善灌输崇启发的话语技巧,营造强显性优隐性的话语语境。

关键词:八个相统一;概论课;教学话语;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7-0056-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提升时代新人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的主渠道,内在地要求教师能够应用教学话语、体现理论说服力、内化价值观念、实现教育目的。因而,贯彻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原则,推进教学话语改革是关键环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直接肩负着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历史使命,本文将从八个维度全面探析“概论”课教学话语改革的具体路径。

一、构筑用学术讲政治的话语格局

“概论”课话语具有理论阐释和政治导向的双重效果,在教学话语的天平中如何平衡两者,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成效,贯彻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原则,需要教师着力构建用学术讲政治的话语格局。

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鲜明最基本的特征。新时代聚焦教育根本问题,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国家意识形态立场上旗帜鲜明,坚持理直气壮讲政治。“概论”课系统探讨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统领其主体内容的是马克思主义,通过课程教学要使广大青年学生能够灵活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具备基本的政治素养。

只有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并不是要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2]”“概论”课就是要讲清楚党带领人民不断深化认识、把握规律、凝练经验、开拓创新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理论渊源、理论体系、理论地位。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原则推动教学改革,“概论”课的教学话语要避免纯粹的政治宣传,更不能简单地“去政治化”,需要构筑用学术讲政治的话语格局,即教师要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理论脉络,科学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学术逻辑,以透彻的学理分析构建教学话语,让广大青年学生遵从真理光芒指引,自觉坚定政治立场,筑牢政治信仰。

二、坚持先理解后信仰的话语理念

传道与授业是教师亘古不变的追求,自然不能有所偏废,但从教育规律出发,考虑学生认知特点,教师在设计教学话语过程中如何设置两者位序,是应当优先回答的理念问题。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原则,需要教师秉持先理解后信仰的话语理念。

知识传授是“概论”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系统阐释不断发展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轨迹、基本内容、精神实质、地位意义、发展规律等。在这庞大的知识体系中还包含内涵丰富的基本知识点,教学话语能否全面准确呈现基本知识,直接影响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的理解,例如教师在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范畴时,要讲清楚“两个结合”的内涵,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的具体所指。

价值引领是“概论”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回应新时代新问题,使广大青年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当代中国所取得一切成就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从而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由衷拥护党的全面领导,自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概论”课教师要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同样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在教学话语的设计理念中要坚持先理解后信仰,正所谓知而后信。教师利用教学话语清楚准确地传授知识,能够帮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进而知其所以必然,从而认同核心价值,树立坚定信仰。“概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越过知识传授的基础,一味地强调价值引领,教学话语往往难以令人信服。而要能够夯实传授知识的基础,则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学识、宽广的视野、优秀的表达,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行。

三、具备释正确辨错误的话语能力

全球化历程在波折中演进的趋势不可逆转,中国全面开放格局亦正逐步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映射到“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反映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各种干扰和挑战。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原则,需要教师具备释正确辨错误的话语能力。

“概论”课以讲好党治国理政、人民奋斗圆梦、国家和平发展故事为职责,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阐释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道路的必然性以及制度的优越性和文化的独特性;阐释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决定意义;阐释清楚党的全面领导对于实现复兴伟业的关键作用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大大改善了“概论”课的教学话語环境,在开放的条件下开展教学,教师就要时刻作好遭遇各种错误思潮陷阱的准备,具备释正确辨错误的话语能力。“概论”课教师不仅要能够充分解读正确理论观点,以建设性话语将主流意识形态深植于广大青年学生心中,还要能够直面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以批判性话语科学甄别辨析,帮助学生解答思想疑惑、走出认识误区、提升理论水平。9C7D7050-EDAE-49E0-8CE9-181469703361

四、锻造兼理论并实践的话语风格

理论性强实践性亦强是“概论”课独特魅力所在。作为教与学基本资料的教材,在话语表达风格上规范性理论性有余,但生动性实践性不足。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亲和力与针对性的客观趋势,要求教师要善于将教材话语转化为能够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教学话语,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原则,锻造兼理论并实践的话语风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概论”课堂教学要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阐释清楚理论观点,全面解读理论体系,准确把握理论地位,从而培养他们的理论思维习惯,不断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水平。因此,教学话语的理论性必须要强。一方面,通过教师透彻的学理分析,帮助学生在理论性强但重点不突出的教材话语中勾勒出基本观点和逻辑脉络,夯实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教师以鲜活的社会实践案例阐释理论,帮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深化理论认识,领会理论的实践价值。

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概论”课,其课程内容在中国社会有着生动呈现,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个领域都能成为课程的实践基地,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现场教学,运用的教学话语实践性必须要强。一方面,通过教师实景实物的事实讲授,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生活其中但并不一定全面了解的中国社会;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理论解读,引导学生掌握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使其准确把握实践方向。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作为“概论”课教师,始终要坚持将理论同实践相结合,锻造兼理论并实践的话语风格,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话语既能清晰准确阐释理论,以理论逻辑和学术思维引领学生,以鲜活的社会实践和生活案例感召学生,又能使广大青年学生可以联系所学理论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可以联系实际理解知识认同理论,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凝练守规范显特色的话语方式

教学活动是依据特定规则进行的文化交流活动,要求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目标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概论”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决定了“概论”课教师要在体现国家意志的统一规范性基础上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推进教学话语改革,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原则,需要教师凝练守规范显特色的话语方式。

近些年来,通过主管部门的检查敦促,各高校“概论”课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方面均按照国家统一要求严格落实,而在教学话语这一末梢环节,统一规范性仍需要进一步强化。“概论”课教学话语的规范性,突出地表现为准确性、系统性、逻辑性三个方面。首先,教师要能够准确表述课程内容中一些名称相似,但内涵相去甚远的概念范畴,比如“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思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整体布局”等。其次,教师要能够提纲挈领主次分明地阐释理论体系。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重点等。再次,教师要能够条理清晰推理严密地表达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间的关系等。

如果说学生学习知识更多地依赖教师教学话语的统一规范性,那么学生学习兴趣则直接取决于教师教学话语的鲜明个性特色。“概论”课教师教学话语特色形式多样各不相同,或如主持人睿智理性娓娓道来,或如评书故事引人入胜,亦或如脱口秀幽默诙谐回味无穷等,但无论是何种特色都应具备亲和力、感染力和启发性三要素。首先,教学话语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桥梁,具备亲和力的教学话语能够拉近师生距离促进知识传递。其次,教学话语是教师掌握学情预设确定的,其特色必然要回应学生期待具备感染力。再次,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不教,教学话语要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启发学生自觉思考自主学习。

“概论”课像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因而在教学话语上也一样有着统一的规范要求。但教学话语不是简单机械的知识传输,它是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凝练守规范显特色的話语方式。教师在讲授知识内容时,要严格按照统一的规范准确、有条理、系统地表述阐释,在选择讲授表达形式时,要根据地域、时代及自身优势,在兼顾亲和力、感染力和启发性基础上凸显特色,不断提升“概论”课教学科学性和针对性。

六、激活自教师至学生的话语主体

教师是教学话语的实施主体,学生是教学话语的实现主体,他们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地位关系,从“教学”一词的构词法中就能深刻体会。“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自娱自乐,学生人云亦云、不明就里、充耳不闻等问题,说到底是因为双方在教学话语实施实现过程中,没有发挥各自应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原则,要求“概论”课教学要能够激活自教师至学生的话语主体意识。

从逻辑优先角度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全面负责教学话语的实施,要完成掌握话语资源、设计话语方案、管控话语成效等一系列实施教学话语的具体工作。首先,“概论”课教材是教学的基本遵循,是教学话语的主要来源,但抽象概括的教材话语并不能直接照搬用作教学话语,需要教师分析加工,在准确表述基本范畴核心观点基础上,转化为具象鲜活的教学话语进行演绎阐释。其次,教学话语要经过教师仔细思考和认真构思,必须以学生能够接受并理解知识内容作为设计教学话语方案的标准。再次,教学话语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或一个教学单元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学生接受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完善,以保证教学话语成效。

从价值优先角度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话语内涵形式、作用评判都取决于学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概论”课教学话语的最终实现,首先,要针对年龄差异研究认知规律。不同于中小学阶段学生直观化、形象化的认知特点,大学阶段学生已具备抽象理论思维能力。其次,要研究学生的接受特点。互联网时代学生生活在信息爆炸、知识碎片的环境中,教师运用科学理论分析解读中国社会鲜活的热点难点问题,运用网络语言自媒体视频讲述阐释宏大理论课题,自然更易于学生接受并理解。9C7D7050-EDAE-49E0-8CE9-181469703361

教学话语由实施到实现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需要激活自教师至学生的话语主体。“概论”课教师作为实施教学话语的主体,要主动研究教学话语规律,积极把握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创造性运用各种资源和各种方式促进教学话语实施;大学生作为实现教学话语的主体,要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创造性开展与教师间交流互动,以良性呼应循环促进教学话语实现。

七、提升善灌输崇启发的话语技巧

灌输和启发都是经过教学话语实现的重要教学方法,推进“概论”课教学话语改革,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要求教师提升善灌输崇启发的话语技巧。

灌输是指施教者向受教者正面系统传授理论知识。这一概念为大家所熟知,源自列宁关于工农群众无法自发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识因而需要从外部灌输的观点,这事实上是根据人类间接认识规律,针对受教者学情,强调施教者职责的重要方法,至于如何灵活运用灌输技巧则要因时因地制宜,而非割裂施教者与受教者联系的单向僵化传递。当前针对学生无法自发产生系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的现状,“概论”课教师作为施教者,仍然需要充分利用灌输的方法来组织教学话语,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进而在灌输时机、灌输媒介、灌输环境、灌输艺术等方面深化认识把握规律,以善灌输的话语技巧促进灌输成效。

启发应用在教学活动中是指调动受教者内生动力,使其主动思考掌握知识。与侧重发挥施教者作用的灌输相比较,启发更加注重受教者自觉自主的知识建构,经历了这种自主建构过程的内生认识,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自然更加深刻,在理性认识指导下开展实践的能力也必然更加全面。“概论”课教师教学话语的启发性往往是通过创设问题实现的,其关键在于能够根据学生关注的社会现实营建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依据认知规律,灌输为启发奠定知识基础,启发为灌输拓展认识成效,两者共同服务于“概论”课教学。教师要提升学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知识水平就要善于灌输,要深化学生认识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就要崇尚启发,在组织设计教学话语过程中不断提升话语技巧。

八、营造强显性优隐性的话语语境

话语语境制约着话语表达并影响着话语释义。“概论”课教学话语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实施进而实现的,其中,既包括表现为语言形式的显性语境,又包括表现为情景文化形式的隐性语境。营造强显性优隐性的话语语境,对于发挥语境积极作用,推动教学话语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共同承担着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理论武装、价值引领的历史使命。立足“概论”课程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能够明确与中国实际中国文化实现结合的理论渊源,“近现代史纲要”能够奠定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史料基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在掌握指导思想后拓展实践运用,“形势与政策”课程能够匹配时代资源深化理论认识。

语境对话语释义的影响作用是针对话语对象而言的。学生能否接受“概论”课教学话语,能在什么程度上接受“概论”课教学话语,很大程度上受到时间、地点、方式、习惯等隐性语境的影响。例如,将原本由教师口述的经典案例,改编为教师指导下学生广泛参与的剧本,利用情景剧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教学话语,学生的理解必然更为深刻。再比如根据新生代学生“网络原著民”的习惯特点,借助高新科技,以VR沉浸教学方式呈现教学话语,无疑会大幅提升学生的兴趣度和获得感。当然,所有的课程都肩负着育人使命,课程思政大格局也是“概论”课教学话语宝贵的隐性语境。

总之,显性语境与隐性语境的优化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语境积极作用,促进“概论”课教学话语改革和完善。但营造强显性优隐性的话语语境,不是“概论”课教师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包括政府、社会、学校在内的所有教育力量各尽其责、共同努力,以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務的关键课程[J].奋斗,2020(17).

收稿日期:2021-12-21

作者简介:张丽(1981—),女,陕西宝鸡人,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话语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宝鸡文理学院第十四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八个相统一原则的毛中特概论课教学话语改革研究”(19JGYB09);宝鸡文理学院第十五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MOOC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研究”(20JGZD01);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价值研究”(2020A039)9C7D7050-EDAE-49E0-8CE9-181469703361

猜你喜欢
概论课改革研究
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五年制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改革探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教学探讨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模式改革研究
论高职概论课教学中的历史共通感培养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研究
创新视域下的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探析
“概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及要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