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培养与提高策略

2022-07-05 04:25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港尾中心小学江安财
家长 2022年17期
关键词:计算题计算能力习惯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港尾中心小学 江安财

数学作为贯穿整个学习阶段的基础学科,在学生能力提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算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数学的核心能力,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关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不断涌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要求学生熟练、准确、快速地进行数学计算,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效率,引导学生熟练运用数学算法或规则。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加强学生的计算实践,关注学生的计算习惯,加强学生对计算课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分析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意义

小学生刚刚接触数学,他们的逻辑能力和计算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小学生的数学教学,以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能力对小学数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数学是一门以计算能力为基础的学科,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教师应重视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可以通过教材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可以根据教材在一定程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具有重要作用。其二,教师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一定的作用。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一种实践能力。教师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而且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生计算能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优化策略

(一)增强学生数字敏感度

小学生应具备快速、高质量的计算能力,不仅要进行大量的训练,还要注意计算公式、操作规则和操作符号。学生只要做到以上两点,就可以充分发挥他们良好的计算能力。为了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对数字的敏感度,从而提高计算能力。例如,在有关“乘法口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游戏活动,将“乘法”知识融入游戏。比如,“数青蛙”这个游戏是学生经常会玩的小游戏。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个游戏对2 × 1、2 × 2、2 × 3……2 × 8、2 × 9 以及4 ×1、4 × 2……4 × 8、4 × 9 的乘法计算展开教学。比如,笔者在教学中,会以开小火车的形式,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笔者会让学生以纵向为一小组,再告诉学生青蛙的只数,让学生快速应用2 与4 的乘法口诀,对青蛙的眼睛和腿的数量进行计算,比如,“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四只青蛙……”在游戏中,学生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还可以体验数学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用大量问题提问学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增强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促使学生愿意进行计算。

(二)加强学生口算训练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口语算术能力的关键时期。口算是最熟悉的基础计算,即通过大脑中的运算,学生可以加快计算更复杂的问题。例如,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第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对100 以内整十的简单加减法进行学习。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清楚地解释了基本的加减法运算和算术方法后,在卡片上写出一些计算题并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不用笔和纸计算,而只在大脑中计算。卡片上的运算计算题如下:(1)10 +30 =?(2)20 + 20 =?(3)20 - 10 =?(4)50 - 20 =?(5)50 - 10 =?(6)30 + 40 =?然后选择一些学生进行口算,并将学生的答案记在卡片上。这样,通过让学生在“强制性”条件下进行口算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训练。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会导致学生数学学习思维固化,兴趣不高,以至于教学效率达不到最佳水平。

(三)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

在学生的计算训练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加快计算速度以外,还要提高学生的计算精度。很多时候,数学教师在训练学生做计算题的时候,经常会问学生很多计算题。由于题型较多,学生为了提高计算的准确性而忽略了计算的速度。例如,“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100 范围内数字的加减法。其实,学生能很快掌握100 个数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但计算精度不是很好。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很多计算题。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计算题,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学生开始时会比较有耐心地进行计算。但是,随着计算题目的增多,学生进行计算的兴趣不仅开始下降,而且耐心和计算精度也会比以前低。因此,教师在设计100 以内的计算题时,可以为学生安排不同类型的加减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训练计算的准确性,而且不会给学生带来过多的学习负担,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抽象的学科。教师要让学生加强对计算的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准确度更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让学生有良好的思维,对未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实施策略

(一)课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计算兴趣

在传统的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使用一系列数学公式,让学生进行反复训练和计算。通过抽象的讲解,学生只懂机械计算,失去学习计算的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策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认知特点,创造有趣的计算情境,激发学生的计算热情。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一个与计算有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笔者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新学期开学,教务处需要购买新的卫生工具。假如购买6 把扫帚花费了18.9 元,购买4 个畚斗花费了26 元,那么1.一把扫把的单价是多少?2.一个畚斗的单价是多少?3.购买一套扫地工具需要花多少钱?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展示他们的计算方法。接着再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解题步骤,并与自己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其次,教师再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小数的除法”进行学习。最后,笔者会给学生一些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尝试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借助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分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

(二)课中应用游戏,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计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教师要增加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计算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创设适当的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通过各种教学和计算练习,让学生感受计算课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学习;采用游戏教学模式,以游戏的方式表达计算内容,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计算活动的兴趣。多样化的训练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计算精度的提高,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计算能力也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笔者为学生制作了一个竞技游戏,让学生计算教师提供的练习题,看谁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来。首先,笔者向学生出示了一个算式:123 × 79 =?然后,再引导学生用三位数乘以两位数估算练习。有的学生会提出这样的想法:把123 × 79 看作120 × 80,从而得到123 × 79 ≈120 × 80 ≈9600。当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后,笔者将正确的计算结果告知学生,让学生明白不同的估算方法会使答案差距非常大。因此,教师要通过探索和发现估算方法,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意义,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估算能力,才能在今后的实践中运用正确的方法,提高计算效率。

(三)课后培养习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具有良好计算习惯的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会形成良好的计算思维。在计算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仔细探究问题的习惯,准确把握问题的意义,引导学生养成科学、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检查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摆脱粗心大意的习惯,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对刚接触乘法的学生来说,计算两位数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生学习乘法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引导学生一步步计算,并告诉学生在计算后要仔细核对。教师可以多次教学生做两位数的计算,每一次计算都有严格的步骤。学生学完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找一些计算题进行计算,直到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在指导学生验算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讨论验算的技巧。如果学生养成自上而下核对计算和整体控制的习惯,就可以有效提高计算效率,提高数学计算能力。同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准备错误的题目。在学习阶段,学生应该自己阅读自己的错误题目,了解自己在计算过程中的疏漏和错误,并作出有效的参考。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及时借鉴他人的良好学习经验,有效弥补学生自身的不足,对提高计算的准确性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遵循学生计算心理和学习习惯

小学生天性好动,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如果能从小学生的计算心理和学习习惯出发,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可以有效规避这一问题,取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首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意义,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因此,教师的教学情境创设要贴合实际,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为目的,引导学生逐渐学会主动思考,进而产生学习的灵感。如在教授“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时,可以先引入情境,让学生根据红、绿、黄的顺序猜一猜排列的36 个彩球,并结合语言上的引导:“只要你告诉老师彩球的号码,老师就能说出彩球的颜色,你们相信吗?”如此一来,就能有效吸引学生,并使计算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其次,主题图的应用要合理,小学数学教材配备有大量的主题图,且很多都契合学生实际,教师可以就地取材、灵活运用。如在教授“买电器”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教材上的电器及其价格,同时结合生活实际中电器的出售价格,让学生算一算,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计算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价值。最后,课程设计要契合学生特点,小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好动,因此,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可以动手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如在教授“加法的初步认知”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彩球,让学生通过摆弄彩球进行计算,从而让学生在动手中得到答案,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五)正确处理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还应正确处理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几个关系,以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一是处理好算法的多样性与最优性之间的关系。不可否认,学生提出的算法越多,就越证明他们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但在尊重这种个性化的同时,还应倡导学生对算法进行优化,提升计算的速度与准确性。二是处理好复习铺垫与情境创设之间的关系。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吸引学生,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并不是仅靠情境就能实现的,还需要做好复习铺垫,利用再现或回忆等方式,激活学生脑中的旧知。三是处理好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技能形成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重视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但也应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重难点,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综合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策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计算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创造良好的游戏情境,提高学生的计算意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除此以外,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自我反思,借鉴他人的良好学习技巧。

猜你喜欢
计算题计算能力习惯
力学计算题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厘清算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上课好习惯
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中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进阶式培养策略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速寻关系式巧解计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