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生活情境方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2022-07-05 04:25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巷道镇中心小学白玉虎
家长 2022年17期
关键词:图形数学知识小学生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巷道镇中心小学 白玉虎

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有许多,在教学实践中,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运用生活情境教学的方法,主要的特点是能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数学不再感到枯燥乏味,让他们明白生活中的许多生活现象都蕴涵着一定的数学知识,这样学生就能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多样地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有很多教师上课的时候,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使用数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这种联系生活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

一、生活情境方法应用的实际意义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社会经验不丰富,知识储备不扎实,在理解有些问题的时候不能从实际出发,对有些数学问题的解释往往脱离生活实际,也就是说找不到问题的本质所在,理解浮于表面,或者是对问题的只有片面理解,鉴于这种情况,有的教师采取灌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数学概念公式,这种教学方法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图形的归类”这一章节时,学生经常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认为是一类图形,这样就导致了对基本知识理解的错误。如生活中的课桌、长条凳,学生经常把物体说成是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这是一种极不严谨的叫法,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新教师也是概念不清,对学生的这种错误的认识不予纠正。在教六年级的学生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分清楚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这样能培养他们严谨的学习态度,形成科学探究的精神。有些数学知识非常抽象,如果从生活中的实实在在的例子出发引导学生理解,就很难理解透抽象知识的内在含义。比如,对点的位置的理解,小学课本虽然没有出现“坐标”这一名词术语,但其教学目标实质就是让学生通过坐标,来寻找一个点的位置。比如,点A(2,3),“2”表示这个点在横坐标上的位置,“3”表示这个点在纵坐标上的位置,两个位置合在一起,这个点的前后上下的位置就确定了。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教学的时候往往发现有的学生不理解,如果能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讲解,学生就容易理解了。运用生活情境方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应加以发扬光大。

二、导入生活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他们会对一些知识产生了极高的学习欲望,教师要理解运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全班学生的学习质量。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导入生活场景,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又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把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让学生喜欢学。

例如,在教学“凑整十的加减法”一节时,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情境的运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掌握数学知识。可以营造一种身处超市的氛围,让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中理解“凑整十的加减法”。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首先列出一个购物清单,把自己想要购买的商品罗列出来,然后在超市里依次分类购置物品,所购的商品的价格最好是一个整数,这样便于结账。也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角色进行购物,有的扮演超市营业员,给购物的学生介绍商品的价格,介绍的时候也尽量凑够一个整数,也便于柜台结账。这样就能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商品的价格,计算哪几种商品的价格加起来刚好是一个整数。

三、运用生活情境,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够丰富,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逻辑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对有些数学问题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要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培养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让他们养成一个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主动探究数学知识。例如,学习“鸡兔同笼”的问题,如果能利用二元一次方程就能很好地解决,但小学生没有学习过二元一次方程,他们会对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感到困难。教师在教学这类问题的时候,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也能很好地得到答案。

例题:一个笼子里,鸡和兔子一共8 个脑袋,22条腿,那么有几只兔子几只鸡呢?可以把这个问题生活化,让8 个学生手脚并用“站”在地上,同时抬起一条腿,那么还剩14 条腿,如果让他们再抬起一条腿,还剩6 条腿没有抬起来,因为鸡只有2 条腿,那么剩下的6 条腿就是兔子的,这样就可以推断出兔子3只,鸡5 只。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有的时候,总是理解不了进位或者是退位的意义,计算的时候,总是出现各种错误,如果能把这个问题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通过一定的社会现实活动,让学生明白进位或者退位的意义,提高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那么他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就不会再出现错误了,计算结果就正确了。

四、再现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很多知识和生活紧密相连,这样编排教材内容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同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生活实际问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章内容时,把超市购物引入课堂,让一部分学生扮演服务员的角色,给各种商品明码标价,要求必须带有小数点;让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的角色,购物完成后进行结算,只有顾客算出的答案和服务员计算出的答案相一致时才能成功结账,否则还需要再次计算。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现实,把所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思考数学问题,就能知道数学知识就是从生活实际中总结出来的,将总结的知识迁移和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理解数学知识就不是难事,这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运用生活情境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知识对初学数学知识的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理解问题总是片面的,这样就给实际的学习数学知识带来一定的困难,有些数学知识很抽象,小学生总不能进行逻辑思维,分析其内在的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能利用生活情境,将一些抽象不容易理解的数学概念,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地转化成生活物品或者是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数学概念知识,教学的效果会比教师直接讲述的效果明显,学生也愿意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同样的,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也可以提炼成抽象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简便运算,其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运算的速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突破教学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利用数学公式进行简便运算,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学生容易掌握,运用起来也比较轻松;利用整十整百整千的概念进行简便运算,能帮助学生提高运算的速度,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从实际的教学经验得知,学生对这种简便运算的方法掌握起来比较费劲,而且在运算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如586 + 99 =?586 - 99 =?这样的简便计算,通常情况下教师基本都会采取分解法来解决问题,即586 + 100 - 1,586 - 100 + 1,这样的运算,就是把99 化成100 + 1 或者是100 - 1,相对来说更简单一些。教学中如果能设计一个“买商品找零钱”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中,掌握“找零”的方法,然后回过头来看数学问题,有了现实生活经验做基础,学生理解这种计算就容易多了。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具体的生活事例相结合,降低了学生理解问题的难度,让他们能很快地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六、创设生活情境理解数学知识

相对成人来说,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分析问题不够全面,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不能看到问题的其他方面,看问题往往具有片面性,那么在遇到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就不能具体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遇到一些抽象问题的时候,很多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学习起来感到非常困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除了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语言教学,还应该采用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长期以来,很多教师难以摆脱“题海战术”的思维模式,不管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理解,都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地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这样限制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限制了学生求知的激情,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其中,把数学问题生活情境化,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性格特点,又能规避传统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柏拉图在《理想国》曾说“寓学习于生活”,可见,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是自古以来人们所推崇的学习方式。比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一课时,完全可以把这节课生活化设计,设计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理解图形是怎么平移的,又是怎么旋转的,从而进一步理解对称的概念。图形的运动,需要抽象思维才能理解图形运动的轨迹,对小学生而言,抽象思维往往建立在具体形象思维基础之上的,那么,教师就要利用小学生的这个思维习惯方式,设计教学过程。在“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的教学过程中,课前准备一些相关的教具,比如,生活中常见的硬纸板、彩纸、小风车、小汽车等,上课的时候,营造一个生活的情境,让小汽车在笔直的油路上奔驰,学生观察小汽车运动过的轨迹路线;或者是让一个学生充当百米运动员,沿一条直线向前跑去,其他学生观察“运动员”跑过的路线轨迹,然后理解“平移”的概念,这样就能理解“平移”,只改变物体的位置,物体的大小、方向不变。引导学生进一步回想生活情境,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小风扇”,比如,测风速的小风扇,经常在风里转动,时快时慢,那么,教师可以再现生活情境,拿出课前准备的小风扇,教师用不同的力气去吹小风扇,小风扇叶片就会以不同的速度转动,学生观察以后发现,小风扇的叶片位置不仅发生了变化,而且方向也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就是物体“旋转”的特征,和“平移”不同之处就是方向发生了变化,物体不是沿一条直线运动,而是不停地在改变运动的方向。当学生理解了旋转的概念后,有经验的教师会立即引导学生理解对称的概念。这时教师拿出只有两片叶片的小风扇,慢慢地转动,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再拿出一片叶片的小风扇,继续转动,让学生观察,学生发现不论叶片怎么转动,总是在一条直线上,围绕一个中心在转动。这种生活化情境的教学,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本中的“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作轴对称图形,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的这句话了。此外,关于对称问题,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折叠纸片的方法来理解。

通过模拟生活情境教学,学生对所学知识,首先在感性上得到了充分的认识,然后通过理性的思考,就能明白其中的原理。同样的,在学习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物体体积的知识概念。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个家具厂的生活情境,工人生产各种各样的家具,让学生观察家具的体形特点,理解长宽高三个维度,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这样学生理解“体积”就容易多了。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符合他们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大力提倡,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

七、结语

总而言之,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是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既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思想观念,为他们以后进一步研究数学知识奠定扎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图形数学知识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分图形
找图形
我是小学生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