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研究热点主题与演化路径的可视化分析

2022-07-06 08:01黄小玲
关键词:研究文化

黄小玲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550001

引言

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进一步明确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文化自信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尚未有针对文化自信的可视化图谱定量分析。“思想指引方向,量化把握尺度”[3],定量研究的方法、手段和辅助研究技术是促进基础理论取得突破性实践进展的关键。本研究运用CiteSpace5.7.R5 软件,以梳理和掌握文化自信现有研究成果为出发点,探索该领域的研究概况、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以期为文化自信后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借鉴参考。

1 样本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样本来源

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方式以“文化自信”为关键词,时间范围选择为2013—2021 年(9 月),文献分类目录勾选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Ⅰ辑和社会科学Ⅱ辑三项。为保证研究质量,文献来源类别设定为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含扩展版),并筛选出会议综述、报告、书评、访谈、声明等非研究性文献,得到研究样本文献1 789 篇。将样本文献转换导入CiteSpace 软件,时间切片为1 年,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Keyword),剪裁方法选择Pathfinder,其他选项默认,最后生成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研究的知识图谱。

1.2 研究方法

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为主,辅助定性分析。在定量分析层面,运用CiteSpace 软件对研究样本进行文献可视化图谱分析。通过绘制知识图谱,整理和分析图谱背后的数据,以此来展现研究领域内理论知识的发展进程与内部结构关系。具体而言,可视化图谱能够直观反映样本领域的研究现状、知识基础、内部逻辑、研究热点、演进路径和研究前沿等定量研究数据。在定性分析层面,运用文化自信研究领域现有学术成果,与定量研究数据结果互证深化。通过对文化自信研究的进一步探索,厘清文化自信研究的演进脉络,探索研究热点,挖掘推进后续研究的趋势和方向。

2 文化自信研究现状

2.1 刊文量和增加量情况

根据研究样本的年发表量和历年增加量,本研究绘制了文化自信研究的时间分布及历年增加量曲线图(图1)。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研究领域文献发表量呈现出起步萌芽、迅速发展和缓慢减少的过程。图1 的数据显示:文化自信研究的起步萌芽阶段是2013—2015 年,整体发文量趋于稳定,增长幅度较小;迅速发展阶段是2016—2019 年,文化自信的研究热度持续升温,文献发表量大幅度增加,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8 年到达了研究样本发文量的最高峰;缓慢减少阶段是2020 年以后,发文量缓慢减少,但仍然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

图1 文化自信历年发文量和增加量(截至2021 年9 月)

2.2 研究者和研究机构情况

经过近些年的探索和研究,关于文化自信的研究在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逐渐形成了特定的研究者和研究机构。运用CiteSpace 软件分别选择作者(Author)和机构(Institution)两个字段,运行数据得到研究者知识图谱(图2),经过整理研究机构知识图谱得到研究机构分布图(图3)。

图2 文化自信主要研究者图谱

图3 文化自信研究机构分布(注:仅展示发文量位居前12 名的机构)

根据图谱可以发现:就研究者而言,在文化自信研究领域内发表论文数量靠前的学者为仲呈祥、叶南客、王岗、郭凤志、颜玉凡、陈泽环、范周等;就研究机构而言,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文最多,而文化自信核心研究机构形成了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为代表的研究机构群体;整体来看,高校为文化自信研究的主要力量,研究学者之间以及研究机构之间并未形成比较明显成熟的合作研究,为数不多的合作研究也仅仅局限在同一研究机构的内部合作,跨机构合作的现象尚未形成,合作研究的程度相对较低。

2.3 高被引文献情况

本研究经整理数据,得到文化自信研究的高被引文献分布表(表1)。根据被引文献的数据分析,引用率排前十的论文主题集中在文化自信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本质特征和时代价值。其中刘林涛的《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被引用546 次,是研究样本中引用率最高的文献。该文献立足于构建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文化自信话语体系,界定了文化自信的概念,分析了文化自信的本质,阐释了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认为文化自信是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源泉和动力,是应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4]。引用率排在第二位的是由赵付科和孙道壮合作完成的《习近平文化自信观论析》,被引频次为264 次。该文献聚焦于“四个自信”的整体视角,对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生成逻辑、内容要点和意义追寻开展了集中论述。作者依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实践逻辑,创造性地将习近平文化自信观总结概括为自信之根、自信之魂、自信之力、自信之源和自信之本五个维度,阐述了文化自信的传承性、方向性和发展性意义[5]。以上两篇文章以不同的视角对文化自信的概念、特征、维度、实践逻辑和时代价值进行了论述,为后续文化自信理论、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表1 文化自信研究高被引文献分布表(注:仅列举位居前十名的作者)

整体来看,高被引文献主要集中在2016 年下半年,这与2016 年5 月和6 月习近平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有密切的关联性,是对习近平强调文化自信重要性的学理回应,也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关注。该部分文献从不同主题对文化自信进行了分析,根据发文日期来看,文化自信的研究大致经历了概念辨析、基本依据、重要地位、逻辑关系、时代价值、实践意义这一演进路线,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研究的核心文献。

3 文化自信研究热点主题的可视化分析

3.1 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情况

学术文献的关键词是文献内容的高度概括和凝练,能高度反映文献的主题概念及思想。运用CiteSpace 软件对文献样本进行词频分析,提取样本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频率分布,通过关键词频率分布的大小来表现样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可以清晰地展现样本文献的结构。图谱节点越大,关键词的词频就越大,且与本文主题的关联性就越强。节点之间的连线表明关键词之间有着共线关系,连线越粗证明关键词之间的共线关系越强。通过CiteSpace 软件对文化自信研究的关键词进行分析,选择参数节点类型为关键词(Keyword),时间段选择2013—2021 年,时间切片为1 年,裁剪方法选择Pathfinder,其他参数值默认,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图4)。通过整理图谱,得到关键词频次靠前的20 个高频关键词,如表2 所示。

图4 文化自信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表2 文化自信研究的高频关键词

在图4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中,圆环的大小反映了关键词的频次大小。圆环的厚度越大,该关键词的位置越居中,关键词就越重要。图4 和表2 存在逻辑关联性,即圆环越大的关键词出现在表2 中的频次就越高。在图4、表2 中,中心度排名前十的关键词分别是文化自信、新时代、文化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当代小说。这表明在文化自信研究领域内,学术界主要围绕该部分关键词展开研究,研究的主题相对比较集中。

3.2 关键词聚类情况

文献研究的热点是指发文量相对较多且文献之间所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和主题。关键词作为文献主体的高度概括,选用其进行共词分析能够有效地揭示研究领域的热点和主题[6]。为进一步明晰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研究领域的热点,延续上述关键词共现网络的参数设置,选择软件中的“LLR”算法,得到文化自信关键词聚类视图(图5)。从关键词聚类视图中可知,聚类后的模块化评价指标Q=0.653 2,S=0.912 4,表明聚类有意义,聚类效果显著,能清晰地显示各聚类的研究主题,适合用于研究分析(注:Q>0.3 证明聚类结构显著,S>0.5 证明聚类效果合理。)。从图5 中可以得知,文化自信关键词聚类后得到#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文化建设、#实践路径等13 个聚类标签。研究样本内文献数量越多则聚类后的版块越大,笔者通过整理,将文化自信研究的热点主题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图5 文化自信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视图

第一,关于现实理据和科学内涵等基本理论的探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厘清文化自信的现实理据和科学内涵,既是文化自信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起点。

现实理据方面。2016 年,习近平两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转换,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新阶段。文化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术界对其现实理据进行了相应的阐述。潘新喆从文化自信的“历史”出发论证了文化自信的历史渊源,并从中华文化是中国道路的重要根源和精神支撑、“文化自信”是价值观自信、“文化自信”的文化根基三个层面论述了文化自信的现实理据[7]。李武装立足于文化自信的背景和研究现状,认为寻求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据,可以从更为广义的层面来理解和延展文化自信的内涵:从经济学原理角度看,文化自信是对经济新常态的合理性把握和经济实践规律性的探索;从政治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更是文化自信的政治底色[8]。

科学内涵方面。文化自信是在充分掌握文化发展历程、熟知文化基本内涵和坚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对自身文化价值所作出的正面认识和充分肯定。石文卓从心理学层面的文化概念出发,认为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用理性的态度正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内核、最持久的力量,并为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撑[9]。许亮从文化、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三个概念出发,阐述了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认为“文化自信”延伸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的文化动力,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软实力提升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思想指导[10]。

第二,关于理论渊源与文化自信维度的研究。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不断沉淀和集合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体。文化自信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选择,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深远目标。因此,探讨文化自信的理论渊源,厘清文化自信的维度,有利于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

理论渊源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在倡导坚定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学术界从不同角度探寻文化自信的理论渊源。彭岚嘉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和源泉,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养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和升华,是文化基因的延伸和创新[11]。王彬提出既要着眼于历史维度,又要关注面向未来的角度,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的逻辑关系。他从历史维度、本土维度和价值维度三方面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化自信根基的缘由,并从理论阐释和实践创新相结合的角度解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12]。陈先达从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据着手寻求文化自信的根据,认为应当从分辨、激活和创新三方面来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3]。马振清探索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追求是唤醒文化自信的精神基因,革命文化所蕴含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是文化自信的前进动力和精神滋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加之鲜活的实践基础,为坚定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14]。总的来说,学界关于文化自信理论渊源的研究都从不同视角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一脉相承、继承发展的关系,且三者与时俱进的逻辑推进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有力保障。

文化自信维度方面。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本质要求。田克勤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出发,阐释了文化不自信而导致的两次影响突出的挑战,认为“全盘西化”、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在我国的泛起使我国文化自信建设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并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革命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方面论述了文化自信的基本维度[15]。洪晓楠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形而上学的理论逻辑来推进现实实践,推理出文化自信的三重维度: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溯源起点,即第一重维度;立足于文化自信的本质内核,坚定与新时代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文化,即第二重维度;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过程,是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和实施策略从理论转化到现实实践的过程,即第三重维度[16]。黄建军认为文化的内核就是价值观念,坚持文化自信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做到价值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文化自信的价值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本源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依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7]。

第三,关于逻辑关系与理论发展的探究。坚定文化自信是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在依据和必然要求。因此,学术界在关注“四个自信”之间逻辑关系的同时,也在不断推动文化自信研究相关理论的发展。

逻辑关系方面。习近平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以及其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关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随着实践的进一步探索,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了“四个自信”的辩证关系。杨修伟从广义文化、文化的实践论、文化的历史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六个方面出发,辨析了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之间的逻辑关系,认为“四个自信”都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四者密切相关、互为因果[18]。陈先达更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应毫不动摇地坚定文化自信,指出理论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是理论形态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是组成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内容。任何制度都有其文化内涵,中华优秀文化的积淀和发展促使中国制度有着自身的特性和优点[19]。

理论发展方面。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薛秀军在总结改革开放文化成就的基础上,阐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认为新时代要不断提升文化自信,从而凸显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的显著优势与时代价值[20]。郭建宁在阐释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文化自信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对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关系,认为文化自信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纵深和文化底蕴,而且更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和当代发展,同时还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和世界影响[21]。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关系,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坚定文化自信等路径来凝聚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决策。从实践与现实维度来看,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生命活水和保障源泉[22]。

第四,关于文化自信的提升路径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沉淀和发展,构成了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提升路径。新时代、新阶段、新环境,要培育大学群体的文化自信,除了继续坚守根本、筑牢基石之外,更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培育机制。

文化自信的提出、强调和科学论述,论证了学术界对文化自信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历程,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文化理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刘从德从文化自信是时代课题和力量源泉两方面阐释了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和精神命脉,认为应当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深化和开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新景象、坚持文化对外发展的战略四个层面提升文化自信[23]。尽管我国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颇丰,为文化自信的建设奠定了基石,但是文化自信同样面临西方文化渗透、传统文化逐渐弱化等现实挑战。应当结合新时代的特征,拓展文化自信的新载体,实现新旧媒体的融合,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播力;立足社会实践,激发人民群众的主题意识,引导人民自觉进行文化创新[24]。代金平、陈雨轩认为文化自信和高校意识形态两者有着高度的关联性,相互影响、辩证统一。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应当从提升队伍文化素养、创新工作方法、充实教育内容、优化网络空间环境等方面创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路径[25]。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的繁荣兴盛,是培养时代新人、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和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所在。胡晓轩从探索文化自信的源泉出发,认为传统文化的弘扬是大学生培育文化自信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加强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阵地[26]。杨希燕立足于对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剖析,认为文化自信的培育迫在眉睫,从协同文化育人格局、全面文化育人内容、融合文化育人手段、优化文化育人环境四方面阐述了新时代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积极策略[27]。

3.3 时间线视图情况

本研究运用软件对关键词进行Timeline 分析,得到了文化自信研究关键词时线图谱(图6)。该图所展现的是关键词以时间顺序为基点所带来的研究主题的变化,并以关键词聚类的形式呈现。图中节点的大小跟研究文献的数量和研究热点程度呈正比,关键词之间的关联通过节点之间的连线连接,连线越粗越明显则表明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越强,反之亦然。整体来看,研究文献首先集中在#0、#3、#5、#6、#8 五个主要类别中,然后发展到#1、#2、#4、#7,最后为#9、#10、#11、#12。根据关键词时线图谱,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的研究热点主题做以下分析。

图6 文化自信关键词时线图谱

第一,文化自信研究的第一阶段(#0、#3、#5、#6、#8)。在该阶段,研究主题主要为:文化自信、大学生、文化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一科学论断既是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把握,也彰显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自信。此后,学术界关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研究文献量逐渐增多,对应了文化自信研究初始阶段的文献标签。针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学术界发表了一系列文献,强调新时代加强文化自信建设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学界认为,文化自觉的践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首要基础[28];大学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中坚力量,其文化自信主要分为意识和行为两个层次;高校肩负着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艰巨任务,应丰富文化自信的培育内容,探索多样化培育路径,增强大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29]。此外,也有学者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价值观自信的研究,认为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30]。

第二,文化自信研究的第二阶段(#1、#2、#4、#7)。2016 年,习近平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倡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因此,该阶段关于文化自信的研究文献出现爆发式的增长,且研究主题多集中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理论自信等方面。陆卫明从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地位出发,认为坚定文化自信是应对外来文化挑战、提升中国文化话语权、增强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战略需要,阐释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分别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源泉和核心支点[31]。该阶段也有学者关注到“四个自信”的关系,认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文化自信是根基,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支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进和完善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关键所在[19]。

第三,文化自信研究的当前阶段(#9、#10、#11、#12)。在延续前阶段研究热点主题的基础上,学术界当下关于文化自信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文化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王瑞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出发,论证了文化发展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必由之路,认为文化发展是提升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有效策略[32]。沈壮海立足于新中国成立70 年的大背景,认为文化的深入探索和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不断推向纵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提升了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深化了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自觉;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理想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愿景,必须深刻认识文化发展的规律性,以高度的理论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33]。

4 文化自信研究的演进路径及前沿热点分析

4.1 文化自信研究的主题演化路径

为进一步理解文化自信研究热点主题的演进过程,笔者运用CiteSpace 软件的关键词共现Timezone 功能绘制出文化自信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图7)。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的呈现,不仅可以反映关键词的出现年份和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还可以清晰地展示文化自信研究热点在不同时期的演进历程,进而厘清文化自信研究的时间分布、理论体系和发展脉络。具体而言,该部分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转变、文化自信的理论渊源和实践渊源、科学内涵和理论维度、实践困境及优化路径等方面。结合图1 和图7,笔者认为关于文化自信研究的演进路径分为三个阶段。

图7 文化自信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

第一,早期萌芽阶段(2013—2015 年)。此阶段的热点关键词主要是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大学生、中华文化、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制度自信等。该阶段重点关注的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的内在逻辑关系、理论渊源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于是针对文化自信的研究开始萌芽。李继高立足于全球化的语境,认为全球化让世界联系更为紧密,各国各民族共性日益增多等特点加速了文化自觉的醒悟,强化了文化的理性认知,激发了文化自信,增强了文化的理性对待,也为实现文化强国战略提供了先进的共享理念和思考方式[34]。寇清杰认为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高度相关,重视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置身于现代化建设的语境中,是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为民族复兴提供文化支撑的重要保障[35]。

第二,快速发展阶段(2016—2018 年)。在延续前期研究主题关键词的基础上,本阶段增加的主题关键词主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时代、革命文化、中国方案、大学生文化自信等。该阶段研究文献数量迅速增多,达到研究样本范围内的峰值。关于文化自信的逻辑关系、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等主题,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分析。范晓峰从历史基因、文化内涵、先进本质和精神体现四方面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认为应当从加强文化自我认同、把握潮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创造性地转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三方面来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36]。戴楚怡认为新时代大学生是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的中坚力量,应从提升文化生产力打造文化精品、发掘文化资源、建立文化自信符号和积蓄文化传承发展动力等方面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37]。

第三,深化发展阶段(2019—2021 年)。该阶段的热点关键词主要有历史唯物主义、立德树人、实践逻辑、高校思政课等,反映出文化自信的研究不再仅仅停留在理论来源、逻辑关系等层面,研究热点开始注重于文化自信实践层面的转换研究。张树锋认为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应当运用校园媒体创新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和践行文化自信,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媒体促进立德树人功能的实现[38]。此外,刘小华立足于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内涵与价值,认为新时代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内容的同构性、本质的同源性、功能的互补性和态度的趋同性等相融共通性,因此应从深化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优化高校思想课堂内容、细化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等层面来实现新时代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39]。

4.2 文化自信研究的前沿热点词谱

运用CiteSpace 软件的突变词探测功能,可以得到突变词演进词谱(图8)。突变词指在研究样本内多次重复的词汇,通过图谱词频的变化趋势可以分析文化自信领域内研究的前沿演进和发展趋势。由图8 可知,文化自信研究前十位的突变词为文化自觉、大学生、人类文化共同体、价值观自信、制度自信、马克思主义、四个自信、文化、生成逻辑和新时代。具体而言,2013—2016 年,学术界对文化自信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文化自觉、大学生、人类文化共同体、价值观自信和制度自信五类关键词上,其中以文化自觉、人类文化共同体和价值观自信为关键词的研究不仅突变率较高,而且受关注的时间较长。2016—2021 年,先后涌现出马克思主义、四个自信、文化、生成逻辑和新时代等突变关键词,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间的逻辑关系成为该时间段的研究前沿。

图8 文化自信研究的突变词

5 研究结论与趋势展望

5.1 研究结论

第一,研究发展趋势明显,但缺乏深度合作研究。文化自信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整体来看发展趋势明显,主要经历了萌芽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深化发展阶段。多年来,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包括文化自信的历史和现实依据、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提升路径等层面,对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较强的现实支撑。现有研究的代表人物有仲呈祥、叶南客、王岗等。研究机构方面,当前已经形成了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为主的文化自信研究机构。但综合来看,为数不多的合作研究之间也仅仅是同一机构的内部合作,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研究较少,缺乏深度合作研究,跨机构的合作研究需要加强。

第二,回应了政策主张和意志表达。文化自信的研究热点经历了从关注现实理据和科学内涵的探讨到文化自信理论渊源和理论发展的研究,再到新时代文化自信路径提升的探索三个阶段的演变,是对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学理回应,呼应了文化自信研究的政策主张和意志表达。伴随着文化自信领域研究的越来越深入,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思路,更为文化强国建设指引了方向。

第三,注重新时代环境下文化自信的进一步探索。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新时代环境下文化自信的探索,更多关注文化自信的支撑底气、推进路径和意识形态建设等层面。武文豪、周向军认为,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魅力、“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三大重要支撑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底气支撑[40]。刘安琳、顾保国认为,文化自信是“更深层次”的自信,这种“更深层次”映射了文化自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特殊价值维度,所以,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应该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传播和以文化创新促进中华文化发展三方面入手,彰显新时代的中国方案和中国精神[41]。李世珍、郑士鹏则将研究视角聚焦在意识形态层面,认为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自信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在网络媒体时代,需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为指导来建设文化自信强国,从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和占领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主阵地等方面来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践理路[42]。此外,笔者利用突变词探测功能发现关键词“新时代”的突变率较高,突变强度高达8.69,且持续时间长,意味着新时代环境下文化自信的研究将会是研究的前沿和发展趋势。

5.2 趋势展望

第一,在研究方法层面,应加强文献数据的定量研究,提供后续研究的数据支撑。目前,关于文化自信的研究大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定性分析,很少采用定量研究的方式辅以数据为主的科学实证。定量研究的方法、研究手段和辅助研究技术是促进基础理论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集马克思主义思想之大成的《资本论》,就是将哲学理论运用数学计算方法、统计方法和实证方法转变为了与现实世界直接相关的经济学理论。所以,文化自信研究的科学发展同样需要定量研究的辅助。定量研究是文献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能用直观的数字与图形展示出文献之间的理论、观点、方法关联,以方便分析文献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运用定量研究方式收集、分析数据,探寻文化自信研究的演进路径和研究前沿,可以为未来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模型支持。

第二,在研究视角层面,应促进跨学科研究、多热点融合研究的深化。文化自信研究是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探索,且是一个持续研究的过程,应当加强跨学科间的合作研究,凝聚各学科的思想智慧,融合学科之间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寻求不同学科之间学术研究的共通性,进而提升文化自信的研究进路。跨学科的融合研究,有利于人们从更宽阔的视野来看待和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理性看待倡导文化自信建设的国际背景和现实必要,认同新时代文化自信建设的实践探索。除此以外,多热点融合研究也是现有研究忽视的地方。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如何化解文化冲突问题以达到构建人类命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就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总是伴随着冲突与融合,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也必然如此。只有科学理性地把握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分析文化差异视域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基础与本质要求,才能更好地审视自身文化的优势和不足,在总结文化自信建设和路径提升的同时,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因此,如何化解文化冲突,如何在文化融合中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如何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面临的核心问题。

第三,在实践研究层面,应拓展研究领域,构建研究的整体性视域。结合对研究样本的现状和研究热点的分析,笔者发现,当前,关于文化自信培育路径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大学生群体层面,而对于如何培育其他社会群体的文化自信却鲜有涉及。大学生群体在本质上有其内在的特殊性,他们不仅是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还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但从整体上来看,坚定文化自信是全社会所有成员都需要具备的整体共识,因此,关于文化自信提升路径的探索不应当仅仅聚焦在大学生群体层面,还应当关切其他社会群体文化自信的提升路径,注重研究的整体视域。具体而言,应当从整体上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要求,分析不同社会群体视域下文化自信建设的内在机理,形成对不同社会群体开展文化自信建设的整体认识。在坚定文化自信和建设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在分析和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内在属性上,探索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加强文化自信建设的路径。

6 结语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无数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不断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当前,学界关乎文化自信领域的研究成果极其丰硕,大体从理论渊源、科学内涵、理论发展和提升路径等视角对文化自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析,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双重背景下的重要命题,未来研究需从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实践研究等多维视角继续深入阐释文化自信,并为坚定文化自信探索实践之路。

猜你喜欢
研究文化
文化与人
什么是《清明上河图》,现在就带你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