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的路径

2022-07-06 10:17段贝贝
山西化工 2022年3期
关键词:河道水体污水

段贝贝

(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600)

引言

现阶段,穿越城市的河道面积不断缩小,并且水污染现象逐渐显现,对河道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城市河道具有多样性的功能,不仅能调节生态环境,还能推动交通发展,在雨季时还担任防洪排涝的重任。城市建设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河道的生态环境,加大对河道治理的投资力度,确保河道能够发挥自身的作用,推动城市文化与经济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使城市生态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城市稳定发展的目标。

1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的现状

1.1 防洪能力较为欠缺

目前,我国城市人口的数量不断提升,建筑用地面积也随之增加,部分区域建筑挤占了大量的河流空间。所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河流面积呈反比发展趋势,近年来甚至有部分区域的河流出现了断流的现象[1]。同时,在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城市中的生活污水量也得到了提升,为城市污水处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另外,河流底部也发生了硬化现象,导致城市河流的走向发生了变化,随着河道排洪量的增加,河流地表与地下水文历史也发生了变化,使城市的整体防洪能力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1.2 水体的自净能力比较差

目前,大部分城市都将河道看作是天然的污水汇集区,会把城市中产生的污水排放到河道中。河道污水的来源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城市居民在生活中洗衣、做饭形成的污水;第二种,城市工厂加工生产造成的废水。通常工厂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含量超标,需要进行处理后才能排放,但是有部分工厂为了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会忽略过滤处理的环节,将其直接排放至河道内。这样会增加河道内有害物质的含量,直接影响河道内的水质;第三种,雨雪天气影响下,会在地表形成污水,并且在流动中会将地表的物质带到河道内,从而会污染河道内水源,并且能够增加河水流动的阻力。同时,还会打乱河流水体的自身净化规律,降低净化效果。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城市中的污水,会对城市河道带来不良的影响。

1.3 生态环境恶化

地表径流会将城市中出现的污水冲刷到河道内,会增加河道底部的污染物,使得河道水质恶化,最终会对河道附近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河道内的水质,将会影响动植物的生存,减少河道内生物的种类与数量,从而破坏河道中的生态链。另外,在河道污染情况加剧的状态下,人们沿用传统的治理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会导致原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数量不但减少,加重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

2 基于生态环境保护下城市河道治理方案

2.1 坚持生态友好理念

在对城市河道进行治理过程中,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需要在维护河道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保证生态环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一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最合适的河道治理方案。在传统河道治理工作中,主要以防洪工作为主,忽视了河道其他功能的发展,必然会导致部分水域的生态环境出现恶化,从而产生相应的问题。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提升,防洪工程措施中融合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不仅提高了治理方案的创意性,还保证了河道工程建设的安全性。

2.2 遵循生态治理适度原则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加大了对河道治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现阶段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下,河道治理工作处于较为尴尬的位置,增加了推进新的难度[2]。这种尴尬的境遇主要体现在,自然发展与人类需求不吻合的情况。因此,河道整治工作需要进行改变,打破传统治理河道的方式,结合河流自身的特性,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干预。同时,也要对河道治理工作进行规划,考虑人类发展与河床演变的关系,遵循生态治理适度原则,选择合理的治理方案。

2.3 选择环保型治理材料

在河道治理技术的影响下,治理材料的选择范围比较小,常见的治理材料为浆砌石块、混凝土石块等。这些材料在使用中,由于其质地较为坚硬,会降低河道中水源与土质的传导,影响彼此之间的物质交换,削弱水域的净化功能。同时,工程结构设计的效果,也会影响河道生态系统的发展。因此,在对河道整治过程中,可以选择友好型、环保型的治理材料,注重对治理技术的创新,推动河道环境的恢复。

3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的路径

3.1 建立人工湿地

城市河道的功能比较多,其中生态作用较为明显。在对河道治理过程中,要重视水文生态体系的稳定性,才能发挥其生态功能。通过建立完整的人工湿地,能够提高河道水资源调控性能,提高河道的生态治理效果,从而改善区域的气候。湿地主要是将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进行组合的有机整体[3]。湿地能够保证生物多样性,调节河道水质,并且还具有旅游的性能。在面对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城市湿地的范围逐渐削弱,建立人工湿地成为了首选,能够为修复河道生态环境奠定基础。同时,要对现存的湿地开展保护工作,制定控制威胁湿地生态系统的因素,使其能充分发挥湿地的系统性功能。人工湿地进水水质要求,如表1 所示。

表1 人工湿地进水水质 mg/m3

3.2 采取生物修复措施

在进行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过程中,为了提高治理的效果,可以融合生物修复方法,对河道内的生物进行调控。将部分水生生物放置河道中,在生物进食时,吸收河水中的污染物,进而达到净化河水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在河道的沿岸与中心部位种植水草、树木等植物,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对河道富营养物质、污染物等进行吸收,净化河道内的水质,改善河道水源质量,推动实现城市河道生态平衡。另外,在采取生物修复措施时,动植物类尽可能选择本区域内的植物,这样能够降低出现生物入侵的概率,避免城市河道出现新问题。

3.3 灵活应用人工增氧措施

结合城市河道水质污染情况分析,大部分的污染源来自工业废水与生活废水。面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我国制定了相应的污水排放标准。但是,在实际落实中,整体的治理效果较差,因此需要对治理方案进行调整。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城市区域可以采取人工增氧的方法,加大河道内氧气的含量,促进实现河道水体生态复原的效果。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城市区域还可以在河道周围建设水车、喷泉等设备,设备运行中能够促进河道水体的流动,提高河道水体循环效率,从而增加水体中的含氧量,降低出现水体污染的概率。

3.4 制定生态性护岸体系

生态性护岸体系是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的重要方式,在我国各个区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方式的成本比较低,并且取得效果较为明显。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案例,并结合本区域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河道护岸植物,使其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生态效应,提高河道生态环境治理效果。同时,要遵循综合治理理念,对河道生态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治理对策,从而形成综合治理体系。

4 结语

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对城市生活有直接的影响,不仅是城市的景观资源,也是城市用水的主要来源。城市河道的生态问题,会对城市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采取必要的治理措施,能够提高生态环境,有利于推动城市实现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河道水体污水
生活污水去哪儿了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关于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思考
多源污染水体水环境质量提升技术应用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复合修复技术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中的应用评价
河道底泥脱水固化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
污水的自述
污水罐坍塌
河道里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