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提升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几点思考

2022-07-07 17:42张莹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8期
关键词:数字化建设建设路径文化馆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发展进度按下加速键,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各行各业取得的进步和发展都与新时代带来的全新生产力密不可分。目前来看,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新文化的渗透,随着数字化的脚步不断迈进,以数字化建设为主的文化馆建设应运而生,并逐渐取代传统的文化馆建设成为建设文化馆的主要任务。文化馆内设的数字化是以互联网和新媒体为基础的,这些技术的应用与大数据的发展息息相关,事实上,如果想要脱离大数据时代单独建设,很难实现文化馆建设全面改革,通过对数字化背景的简要阐述,分析如何在数字化背景下提升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指一条明路。

【关键词】大数据;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8-096-04

【本文著录格式】张莹.数字化背景下提升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22,04(08):96-99.

引言

文化馆建设是我国公共文化建设事业中的重要步骤,与我国公共文化事业水平的提升密不可分。其在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素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等多方面都起到了关键作用,是事业机构的标志,是人民群众展开基础文化活动,传承传统优质文化精神的一个基本渠道。其主要职能体现在能够丰富人民群众闲暇时间的文化艺术活动,以正确的价值导向为中心,辅导各种基层公民文化组织,甚至能起到培育不同类型文学艺术人才的作用。通过文化建设,向广大公民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及正确价值导向,辅助建设和谐优良的社区关系。

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文化馆的建设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一种建设形式,而是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样才不会被历史的进程所淘汰,更加贴合人民的价值需求。新形势下,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及政府的管理人员所面临的重大难题就是如何将文化馆的建设与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做到文化馆建设的与时俱进,让它能在社会中更好地发挥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综上所述,采取有效行为加深管理、增进人员对大数据技术的了解和应用,才能让馆内文化信息传播更有效、更快速、更深刻,人民群众才能对数字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到提高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效能的最终目的。新常态下,为了让馆内文化信息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更好地完成新发展带来的新任务,需要不断创新文化馆的服务模式,不再拘泥于单一展示的传统模式,提升文化馆的服务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做到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利用大数据作为技术制衡,积极推进数字文化服务建设行为,致力于解决不同区域之间文化发展极度不平衡的问题,为社会进步更好地服务。

在信息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知道,文化馆的建设迎来了全新的挑战,是在历史的洪流中脱颖而出,还是甘于平凡被淘汰,本文将就文化馆建设及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几点思考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一、文化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背景

(一)大数据

大数据指的是将一些不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方式进行收集、统一管理和准确分析的数据应用一定的手段进行集合,需要更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优的决策能力,洞察数据的能力以及优化能力的大量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Gartner给出的定义)。这项全新的信息技术为信息横流的社会提供了一种处理多元化海量信息的便捷方式。若将其投入广泛使用,可以为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一条新的道路和高效的管理体系,从而促使数字化文化馆的工作更加科学化,日常事务的处理更加便捷和有迹可循,精准展开各项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让文化馆作为一项公共设施发挥更大的作用,全面发挥职能,更好地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活动服务。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传统文化馆的建设,往往使用的是单一服务形式,而随着经济进步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文化需求,因此传统服务模式的文化馆就显示出了弊端,难以高效地分配和展示自己有限的文化资源,影响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大数据的出现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作为管理人员,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利用大数据建设数字文化馆,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是大数据背景的发展趋势。

(二)人民群众生活习惯的改变

随着时代变迁,人民群众在文化精神层面的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已经开始逐渐依赖互联网,依赖数字媒体,并且变得越来越密不可分,智能手机的出现能够很好地解释和说明这一内涵。智能手机的普及,智能化APP如微信、微博、豆瓣等平台不断发展,让人们的生活与数字化联系越来越紧密。人民群众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大家也开始逐渐习惯依赖互联网,电子产品的普及度也越来越高。

(三)数字文化馆自身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达不到预期

传统的文化馆若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往往是通过建立门户网站或是社区布告栏等形式进行宣传,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些网站浏览的功能,但是也仅限于这一种形式,宣传手段枯燥且单一。但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可以完美解决这一问题,也带来了文化馆发展滞后的问题,文化馆的建设已经无法满足快速新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甚至难以匹配信息时代大数据背景下人民群众的消费行为和消費习惯。

二、加强文化馆数字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是建立健全国家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政府提出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部门包括文化馆、公民图书馆、博物馆以及美术馆等几大文化建设部门。目前我国已经建设了国图、国博以及中国美术馆,唯独文化馆还没能实现国家级别的建设。随着已经建设成功的几大部门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引领、推动文化行业在“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两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从文化方面入手,推动文化馆数字文化建设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是全面文化普及的有效支撑

我国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已经明确针对新时代文化馆的建设和经营的主要任务是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文化、普及艺术。通过数字文化建设,数字文化馆将深化互联网与公共文化之间的关系,互利共赢,实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材料,支持和指导广大人民群众高效学习艺术文化,发挥良好的指导和示范作用,推动全民文化素质建设,保持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是丰富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有力助手

党在十九大要求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并持续提高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工作水平。文化馆的存在对于鼓励和加强人民群众自主文化创造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可以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文化馆应该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群众文化动态生产机制,让文化馆更加贴近生活,发挥其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服务大众的作用。党和国家可以利用文化馆的建设加强人民群众的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文化馆作为打响文化宣扬战的主要阵地,发挥其重要作用。

三、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作为社会基础建设较为突出的国家,在文化馆建设方面的工作中虽然有一些傲人的成绩,但是同时也暗含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

首先,文化设施较为落后,区域分布失衡严重。大部分地区由于不重视,文化馆的基础建设中硬件设施极度不健全,不仅没有馆舍,甚至是支撑文化馆基本运作的、开展文体活动的硬件设施都已经年代久远,内置年久失修,老化程度已经难以支撑基本工作,更不要说满足现代人对于多媒体的使用和数字化建设的要求。基础设施严重缺失,根本达不到区域政府的文化馆评估标准,但由于没有健全的管理体系,众多问题也无人问津。

除此之外,导致这一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政府重视程度不足,对于文化馆建设的财政投入太少,虽然口头上已经引起重视,且相关性的事业支出也有所增加,但是仍然難以支撑文化活动的开展。每次要进行文化活动都要经过繁琐的手续向政府以及相关财政部门申请专项经费,经历层层关卡,难以将设想的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

(二)缺乏专业化服务能力的队伍

相比其他事业单位,文化馆作为政府单位,缺乏科学完善的行政管理机制,其管理体系存在诸多弊端,不够灵活,因此在面临社会的不断进步时,没能及时作出反应。与此同时,文化馆员工的组成结构也存在不合理性,许多文化馆在进行招聘的时候没能注重专业性,导致管理层和服务层缺乏专业性的人才。

政府在意识到这一点后已经加大了为文化馆引入人才的力度,其中大多数为高校的年轻毕业生。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文化馆管理人员,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完善的知识体系,最重要的是具备充足的管理、服务经验。就当前的现状而言,许多文化馆的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没有在入职前后进行针对性的系统化培训,缺乏管理的能力,缺乏将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的能力,这导致了文化馆在后续提升服务效能时遇到瓶颈,缺乏专业人才的操作和专业知识体系的指导。

(三)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

文化馆主要职责在于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艺术、普及文化,其中包括文艺创作、社区文化活动、文化理论知识教育、文化艺术相关技术辅导、志愿服务、民间艺术保护等诸多内容。传统的文化馆服务模式长期以来主要以线下在现场为人民群众进行普及和讲解的形式展开,这种方式速度慢且普及范围较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要求文化馆要具备能够同时提供线上线下两种形式服务的能力,现有的数据表明,文化馆中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并不乐观,开展全民文化普及的服务还主要是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传统模式为主。

四、数字化背景下提升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策略

(一)创新服务机制,构建现代服务体系

文化馆要想改变传统的服务形式,就不因该拘泥于原先的小思想,应该拓宽事业,创新服务机制,充分利用自身政务单位的优势,拥有自身场地,以及可以与社区、街道、文化站等单位合作的天然优势,将这些区域作为文化活动场地利用起来,创造以文化引领为支撑,以专业技能为助推器,以心理建设为突破的文化服务形式,拓展文化馆的服务范围,尽量做到所服务区域的全覆盖。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群众文化活动基底的基础优势,将带头作用发挥到极致,围绕区域群众的特点,策划和组织好各种文化艺术培训,以实现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文化素质的目的,同时还能借此机会完善文化馆自身的形象。还可以向人民群众宣传和推荐一些通俗易懂、渲染力强的文化作品、和一些传统艺人节目等,尽量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审美能力,力争出精品出人才,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新时代文化艺术的魅力。

其次,可以加大资金投入,尽量多举办文艺辅导培训等活动。培养文化馆的一批文化艺术培训骨干,进行分组,采取分区域的形式进行民众巡防,展开基层文化辅导,如此一来不仅为政府单位培养了一批有能力的人才,还同时起到了帮文化艺术做宣传的作用,拓宽了文化工作者的知识面,让人民群众能够在家门口感受到新时代的文化氛围,推动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

(二)加强舆论引导,提升影响力和凝聚力

加强舆论引导一方面是加强传播效能,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满意度反馈机制。管理人员主要应该利用当今高效快捷的互联网方式,进行双向互动和传播,借助网络数字化平台进行人民群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反馈,并将该反馈机制尽量做到服务区域内的全覆盖,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应用互联网,更加方便、快捷且真实有迹可循地表达自己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并能将意见直接反馈到服务人员或管理人员手中,在人民群众和文化馆之间形成良性的双向沟通互动链条。目前的形势来说,我国国家公共设施建设越来越重视社会的满意度,但如何将众多的社会意见进行量化和大数据的统计,还比较复杂不够精确。因此更需要应用大数据思维和相关技术进行辅助,保证将不同渠道收集到的多元化信息,包括人民群众对于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服务效率以及反馈意见等进行量化分析,以便做出最优决策。

(三)构建专业队伍,强化服务效能

要想让文化馆历经多年的雨打风霜依然历久弥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拥有一支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其可持续发展程度取决于文化服务团队的专业程度。因此,作为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起服务人才的纳新和培养,不仅要培养符合自己单位性质的专业人才,还要向广大社会招贤纳士,建设一只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但不仅仅只进行以上的工作,还需要在工作过程中,按时进行培训并向员工进行宣传教育,给予大家学习深造和外出学习的机会,以上人力资源的投入,最终都会反馈到文化馆队伍建设的进步中,切实提高了整个服务团队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我们应该学会对人才选拔机制进行创新,对于社会和人民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标准,而不能守旧、固步自封,保持一套传统的机制不改变,要学会优胜略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拔出适合团队的优秀人才,通过鼓励机制,不断激发文化馆内服务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团队中树立起“能者上,庸者下”的思想观念,让团队之间保持良性的竞争关系,通过加大人才建设方面的投入,间接地提高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四)拓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时间和空间

该点要求政府人员致力于建设社会全覆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而让人民群众感受到自己的文化学习权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所谓拓宽时间与空间,指的是依靠各级别政府的力量,还需要民间各种组织的支撑,才能够实现整个社会全方面为公共文化建设而努力,形成一个内容丰富、人才辈出的优质文化服务团队,实现文化艺术资源共享,让每一个人都有资格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每一个人都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做贡献。

(五)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实效

文化馆应该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中心,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供不同类型群众选择学习的文化产品,将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和空间拓展开来,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应用新时代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3D技术、乃至AR技术等,将这些技术应用到文化展馆中,让实体展馆变得更加有吸引力。反之,可以将一些优秀的作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展示内容放在互联网上,供广大人民群众自主欣赏和自主了解。

综上所述,公共文化服务将会打破时间空间以及场馆等传统限制,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室外电子宣传大屏,移动客户端等渠道,尽情了解和观看自己喜欢的文化。

(六)依托网络,实现资源整合

首先可以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帮助,让文化馆的宣传和知识普及不再仅局限于数字网站的建设,而是做出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改变,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从多渠道、多角度采用多种形式来实现文化功能的开发,借助网络,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想要的文化信息,从而提升全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在传统文化馆建设的宣传网站基础上,开发一些现代人广泛使用的网络平台,如微信公众号、抖音直播、微博官方账号等,同样的文化传播放在不同的平台上,采用多渠道的方式发布实时文化讯息。线下活动也不再局限于聚众宣传,可以利用电子大屏等多媒体电子设备,用于人民群众文化活动中,做好文化传播的基础工作。

其次,可以利用互联网宣传方便快捷的特点,趁机宣传传统的全民艺术,由于传统全民艺术具有受众广泛但人群层次不统一的特点,文化馆一般采用线下针对性宣传的形式进行该类艺术文化的普及。但在数字化背景下,可以充分依托网络,实现资源整合,以模擬情景的方式,让人民群众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艺术文化的氛围。在人民群众中发掘隐藏的传统艺术文化爱好者,大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交流学习,让这些文化受众更加广泛,引起更多人群的关注和重视,大家一起保护传统艺术文化,进而实现依托网络建设的数字化平台的文化二次传播。

五、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实现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综合素质的目标,让国家的文化建设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精神文化需求,就需要文化馆不断发展,让自己跟上新时代的脚步,满足新时代对文化馆建设提出的全新要求。文化馆作为重要角色承担着特色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任务。

因此,作为管理人员,一定要重视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建设,以人民需求为中心,追逐时代发展的脚步,建设具有先进性、开放性、便利性三者合一的数字化文化馆。于此同时,我们应该从文化馆自身服务存在的问题出发,从内部开始进行改造,提升工作人员素质,建设专业团队,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泽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文化馆数字化网络服务建设——关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文新路之问题系列研究课题之五[J]. 管理学家:学术版, 2014(5):1.

[2]杨立. 公共文化云视角下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思考[J]. 群文天地,2017(4):4.

[3]黄丹. 浅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文化馆的发展[J]. 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5(3):1.

[4]李孝辉. 加强文化馆数字服务能力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J].文化月刊, 2017(11):3.

[5]冷小严. 公共数字文化融合创新背景下的数字文化馆建设探析[J]. 2020.

[6]冯君艾. 新形势下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现状与对策[J]. 休闲,2021(22):2.

[7]戈英. 零距离共享公共文化服务 ——河西区文化馆数字化总分馆制建设的探索之路[J]. 中文信息, 2019(5):222-223.

[8]庄虹意. 大数据背景下数字文化馆建设路径[J]. 智库时代,2019(10):2.

[9]刘勇军. “互联网+”形势下推进省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初探[J].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19(7):165-166.

[10]徐慧芳. 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研究.

[11]聂颖. 智能化时代背景下文化馆数字信息建设路径[J]. 文渊(中学版), 2019(1):732.

[12]张金亮. 大数据时代下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探讨[J]. 2020.

[13]黄铮. 浅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的文化馆建设[J]. 科教文汇, 2017(24):2.

[14]王青. 关于依托公共文化数字化提升基层设施服务效能的研究[J]. 人文天下, 2017(8):3.

[15]胡丽华. 浅谈区县级文化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中应如何提升服务效能[J]. 神州, 2019(18):2.

作者简介:张莹(1986-),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山东省济南市文化馆馆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群众文化。

猜你喜欢
数字化建设建设路径文化馆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作品赏析(6)
作品赏析(2)
高职院校文书档案数字化管理研究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及发展
外语语言实验室数字化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