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形象的美学价值研究

2022-07-07 20:16赵湘学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8期
关键词:美学价值

【摘要】从毛泽东形象美学价值的艺术表达,毛泽东形象美学价值的政治表现以及毛泽东形象美学价值的当代内涵,来论述毛泽东图像艺术不再强调表现艺术家自我的艺术存在,而体现出人民大众的审美品位和政治思维。

【关键词】 毛泽东;毛泽东形象;美学价值;图像艺术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8-160-04

【本文著录格式】赵湘学.毛泽东形象的美学价值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04(08):160-163.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毛泽东形象的美学价值与艺术表达研究》(项目编号:20YBA120)

美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当代有着越来越广泛的意义。德国著名学者沃尔夫冈·韦尔施指出美学在现代社会的转型,他认为以新的方式来审美代思考至关重要:“迄至今日,这见解几乎无处不在,影响所及,使美学丧失了作为一门特殊学科专同艺术结盟的特征,而成为理解现实的更广泛、也更普遍的媒介。这导致审美思维在今天变得举足轻重起来,美学这门学科的结构随之亟待改变,以使它成为超越传统美学的美学,将‘美学’的方方面面全部囊括进来,诸如日常生活、科学、政治、艺术、伦理学,等等。”[1]从沃尔夫冈·韦尔施的观点可以看出,当代美学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已不是哲学或艺术之美,而是基于审美的一种人类精神文化活动。马克思说过:“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2]这里面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人自身的美,二是通过美来改造人,三是人通过美来建造社会。在人类历史上,毛泽东顺应人类发展规律和历史潮流,改造旧社会,追求共产主义理想,这是大美之美。毛泽东形象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可,站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当代视角,已经远远超出了哲学与艺术范畴。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毛泽东的社会影响普遍而深刻,不仅改变了中国,而且改变了世界。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毛泽东图像艺术别树一帜、特色鲜明,用摄影、美术、电影、电视等视觉艺术形式来表现毛泽东形象,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前所未有。就艺术而论,究竟是停留在艺术的圈子里孤芳自赏,还是投入广阔的社会洪流中去服务大众,毛泽东本人早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他于1938年在鲁迅艺术学院的一次讲演中就曾讲道:“我们对艺术应持什么观点?……我们在艺术论上是马克思主义者,不是艺术至上主义者。”[3]很明显,毛泽东选择了艺术为大众服务而不是为艺术而艺术。“毛泽东时代所倡导的文艺大众化、民族化,就是通过不断地与工农兵的欣赏趣味相融合而逐渐完成和实现的,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在屈从和期望的矛盾中进行的形象实践。”[4]毛泽东图像艺术就是这种大众化艺术的杰出代表,已不再强调表现艺术家自我的艺术存在,而体现出人民大众的审美品位和政治思维。

一、毛泽东形象美学价值的艺术表达

视觉文化中的毛泽东形象是从中国民间传统形式和西方写实绘画语言相结合开始的,形成美学风格既新颖又朴实,既写实又中国味十足,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和热爱。1949年11月23日,在经毛泽东批示由文化部部长沈雁冰署名的《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在技术上,必须充分运用民间形式,力求适合广大群众的欣赏习惯。在印刷上,必须避免浮华,减低成本,照顾到群众的购买力,切忌售价过高。”[5]价廉物美的新年画介于农村民间木板年画的平面造型与城市月份牌画的立体造型之间,寓故事性与欣赏性于一体,迅速成为最能深入群众、最为流行的艺术形式。大量表现人民对毛泽东热爱的年画作品盛行,色彩、造型、图式都贴合大众的审美要求,人民领袖的形象喜闻乐见地呈现在老百姓面前。毛泽东的领袖像在数量上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到精,经历了化茧成蝶的蜕变过程。在形式上,从画照片到照片画,由绘画到照片,再转变为照片與绘画完美结合;在风格上,从摹仿到借鉴,再到独树一帜,极具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每一版毛泽东标准像制作与改进,都充分考虑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审美习惯。公开发表关于毛泽东的摄影照片,首先得经过严格筛选,甚至有的需进行修图处理,目的就是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习惯和情感需求。如1953年吕厚民拍摄中南海怀仁堂中央人民政府第24次会议上的毛泽东与周恩来交谈的照片,记录了毛主席和周总理之间深厚的革命友谊。“这张照片当时影响比较广泛,看的人比较多,后来新华社把它配加颜色,像年画似的摆在那里。”[6]毛泽东时代的艺术注重底层大众的视觉审美习惯,毛泽东的图像有很多就是通过民族艺术形式的从而体现出的亲切性是显而易见的。有着深厚传统壁画功力的董希文于1953年创作了油画《开国大典》,突出了毛泽东的领袖气质,表现了大国的气派与生机。该画巧妙运用了中国传统随类赋彩的技巧与西方写实油画的明暗渐变技法,画面欢快的气氛、明亮的色调,装饰风格浓重,人物造型立体而生动,中国特色鲜明,受到了国家领导人以及人民群众的赞扬。1956年毛泽东在和一些艺术家座谈中说到了艺术的民族形式问题:“全盘西化是行不通的,是中国老百姓所不能接受的。艺术和自然科学不同。例如,割阑尾,吃阿司匹林,这些医疗方法就没有什么民族形式,但是艺术却不同,艺术就是民族形式问题。”[7]同时,毛泽东也强调了艺术的民族形式并不是民族主义、排他艺术。他说:“要承认,在近代文化上,西方的水平比我们高,我们是落后了……我们必须善于吸收外国好的东西,以收取长补短之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7]秦征、何孔德、谌北新、高虹、冯法祀、侯一民、靳尚谊、詹建俊、全山石、肖锋、李天祥、徐明华、林岗、罗工柳等、杨之光、陈衍宁、沈尧伊等画家都创作过表现毛泽东形象的美术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文人画的题材限制,促进了人物画在新中国的发展。这些作品造型准确、色彩明亮、形象突出、主题鲜明,大都采用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繁荣浪漫主义相统一的创作方式。[8]1938年4月28日,毛泽东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就说过:“我们主张艺术上的现实主义,但这并不是那种一味模仿自然的记流水账式的‘写实’主义者,因为艺术不能只是自然的简单再现。至于艺术的浪漫主义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它有各种不同的情况,有积极的、革命的浪漫主义,也有消极的,复古的浪漫主义。有些人每每望文生义,鄙视浪漫主义,以为浪漫主义就是风花雪月哥哥妹妹的东西。殊不知积极浪漫主义的主要精神是不满现状,用一种革命的热情憧憬将来,这种思潮在历史上曾发生过进步作用。一种艺术作品如果只是单纯地记述现状,而没有对未来的理想的追求,就不能鼓舞人们前进。在现状中看出缺点,同时看出将来的光明和希望,这才是革命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必须有这样的精神。”[9]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总结了文艺作品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这样的作品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现改造自己的环境。[10]1958年5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更是明确指出要采用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统一的文艺方针政策。这种方式不仅描绘出毛泽东在革命历史中的真实影像,而且表现出人民群众理想中的领袖形象以及乐观主义的革命热情。另外,随着时代的变化,表现毛泽东形象题材的艺术形式不断更新,电影、电视的普及推广,毛泽东形象的美学构建又有了新的表达。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通过电影、电视、纪录片的形式来表达对毛主席的怀念和崇敬,涌现出很多经典的影视作品,升华了毛泽东形象,成为人民群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二、毛泽东形象美学价值的政治表现

自古以来,艺术就和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和政治结合的例子举不胜数。 政治本身就是一种美学,在某种程度上政治是一种综合观念和行为的艺术。有西方学者认为美学的标准来自意识形态,指出:“要证明美学标准从来不是美学的,我们可以看看历史上的这种标准的运行情况就知道了。这种超标准是紧紧依赖社会、表现的体系、时尚精神的,甚至有时侯是依赖时尚的,这种标准总是意识形态的,甚至可以说是政治的东西。”[11]有中国学者提出政治美学的观点:“政治本身就是审美的一种特殊表现,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权利运作、政治家的风格都体现出美学的精神。”[12]也有人强调中国美学独特的政治性,指出“与西方相比较,对中国文艺影响最大的不是宗教,而是政治文化”。[13]总之,政治和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纠缠不清。毛泽东时代以前,美學是为少数人服务的,是建立在对无产者的剥削和压迫之上,底层群众是没法去享受这种美的。毛泽东时代开始,美学为大多数人服务,是建立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基础之上,是在欣赏工农大众自己的美。毛泽东时代的美术脱离了低级趣味,脱离了附庸风雅的形式,否定了人有高低贵贱、上下雅俗之分,工农兵成为艺术表现的主要对象。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了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他指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形式统一。”[14]无产阶级的美学必须通过无产阶级的政治来实现,意识形态通过毛泽东形象的构建把政治审美化,加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联系,体现出一种卓尔不凡的政治美学。从毛泽东图像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大美,艺术也不再是单一的艺术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人民幸福的政治问题。有现代西方人毫不掩饰艺术的政治属性,认为:“艺术决不仅仅是一种表现他物的图像。作为一种传播和审美活动,它也有干预社会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必须在艺术活动的内部和外部寻找。”[15]毛泽东图像艺术则通过用领袖的形象来感召人民群众,团结力量,凝聚人心。毛泽东个人形象的出现,能触动劳苦大众的心灵,溢满工农无私的感情,汇聚社会的正能量。黑格尔就强调过艺术的群众属性,他说:“绘画里的实体性的东西不是一个离世独立的僵化的个体,像在雕刻里那样,而是参加到群众团体里去,就在群众团体里显出自己的特殊性。”[16]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实践者,是国际共产主义的真正执行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建设者。毛泽东图像艺术无疑是人民群众美学的典型代表。马克思认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7]毛泽东图像艺术完全体现出“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的马克思美学观点,毛泽东作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存在,“它是以生命力的张扬为根基的发展自我、创造自我和实现自我的终极需要。”[18]它体现出一个人体生命的最大价值和与众不同的别样风采。从古至今、从外到内,世界上还没有哪位杰出人物的图像艺术能像毛泽东一样全面而深刻,毛泽东图像艺术就像毛泽东本人一样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焕发出一个个体生命能到达的极至的美,这种美通过毛泽东的个人形象展现出来。它无时无刻不与周围的世界发生关系。早在1920年的时候,蔡元培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蔡元培应湖南教育会的邀请曾就美学和美育问题做过多次演讲,而其中在长沙《大公报》上刊载的《美术的价值》等名篇的记录者就是毛泽东。[19]毛泽东作为当时的进步青年也极力参与其中,只是他理解的美是一种能使百姓免于战乱、饥饿和贫穷的大美。在毛泽东时代之前的中国近代历史是封建的、愚民的、落后的、贫穷的、崇洋的形象,可以说中国在西方人眼里的形象是古老而落后的。而毛泽东的形象构建就是力争改变这一古老而落后形象的开始。后来的事实证明,毛泽东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看法,毛泽东形象形象则印证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信心。

三、毛泽东形象美学价值的当代内涵

现实世界的演变过程就是历史,在思想或精神活动中产生的意义,史实与意义结合在一起才构成一个历史判断,判断就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思想产生了历史,历史与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当代并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多的是一个思想概念。正如克罗齐说的,当代是对历史做出的思考状态。当代就是对历史的继承与批判,也是对历史的创新。当代美学就是对历史的反思与超越。当代美学继承传统又反对传统,它既是历史的镜像,也是历史的继续。纵观中西方艺术发展历史,传统艺术人性化,现代艺术非人性化,后现代艺术大众化。这里的“人性”是少数人的人性,是上层社会精英的人性,也是特权文化教育下的人性。现代艺术是对传统艺术的否定与反抗,也是艺术对自身语言形式独立性的思考,实质上脱离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必然走向死亡。加塞特认为现代艺术远离现实生活,与人民大众没有关系。他认为现代艺术无法通俗,是非人性化的,甚至嘲笑现代艺术是资产阶级自欺欺人的把戏。他说:“资产阶级,只是一群无力创作艺术精品,对纯粹的美也毫无感受能力的可怜虫。”[20]所以,现代艺术是极少数人(资产阶级)的艺术,绝大部分人(人民)却不能理解它。艺术发展的趋势是个性化的现代艺术转向大众化的后现代艺术,艺术与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必然日趋紧密。毛泽东时代的艺术,包括毛泽东图像艺术,是对大众化的后现代艺术的一种发展与思考。20世纪的中国正好是从精英化的文人艺术转向大众化的人民艺术,毛泽东图像艺术恰好体现了后现代艺术的特点,顺应了世界艺术发展的潮流。毛泽东图像艺术的当代性不仅体现在艺术内容的转变和革新上,而且体现在艺术题材创新和改革上。传统艺术关注“景”和“物”,毛泽东时代的艺术改变了美学的对象,对劳动人民的大力表现颠覆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审美标准。从中华文化历史的视角来看,这实质上是一场无产阶级的“人文主义”解放运动。毛泽东时代是中国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成为联系历史与未来的桥梁。毛泽东图像艺术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和人物,有着最长的时间跨度和最广的空间广度。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可以说,能与之媲美的史无前例。毛泽东图像艺术的广泛存在,反映了毛泽东在现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当代再次受到推崇,“毛泽东热”的出现实际上是肯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那一代中国人努力奋斗的精神,反映的是特殊时代的中国精神。“当人们把马克思哲学文本看作“现实的实体”之时,马克思哲学就总是处于低迷状态;反之,当人们把它视为开放的‘潜在性’之时,马克思哲学往往能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一点,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21]毛泽东图像艺术在当代呈现出多元的开放性,正是源于毛泽东形象潜在的美学价值。如果说毛泽东思想体现出一个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创新思维,那么毛泽东图像艺术则诠释出一种大美学的思想概念。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世界变得越来越开放和包容。21世纪的中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与其他国家间的合作、交往日趋频繁,并开始引领世界的潮流。毛泽东形象在政治、文化的交流中也有了新的建构和叙述,在开放的时代融入了更多的信息和观念。事实证明,毛泽东形象经受住历史的考验,被世界各国人民群众所了解,影响越来越深远和广泛。“只因为世界向我们敞开,所以我们能够通过表现来回应它;只因为我们已经被世界所‘击中’或打上‘烙印’,因此我們才能够描述其特征。”[22]中华民族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从救亡图存到民族复兴,毛泽东形象既是这种时代特征的集中描述,并通过图像艺术的形式来表现,回应社会的关切。总之,毛泽东图像艺术不是作为封闭的孤立图像,而是传达出强大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动力。它不再使艺术局限在美学的世界里止步不前,而是充分发挥了美学的预见性和先锋性。

参考文献:

[1](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 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邹跃进.毛泽东时代的美术(1942-1976)[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

[5]孔令伟,吕澎.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6]海天,肖炜.红墙摄影师[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

[7]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J].文艺研究,1979(3).

[8]林建煌.毛泽东对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贡献——也谈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2(8).

[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法)马克·西门尼斯.当代美学[M]. 王洪一,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12]骆冬青.论政治美学[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13]徐敏.“回归事实: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1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9-870.

[15](美)史蒂芬·梅尔维尔,比尔·里汀斯.视觉与文本[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294.

[16](德)黑格尔.美学(第3卷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8]邹元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视野[N].光明日报,2004-4-6.

[19]钱竞.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发展历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20](西)奥尔加特·伊·加塞特.艺术的去人性化[M].莫娅妮,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10.

[21]吴德勤.永远的马克思——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22](德)瓦尔特·比梅尔.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作者简介:赵湘学(1980-),男,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美术创作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美学价值
健美操的健身及美学价值研究
从《夕阳箫鼓》谈我国钢琴曲的美学诠释
文艺美学观念与散文艺术价值研究
体育艺术的美学特征及美育功能研究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关于《诗经》中的婚恋诗及其美学价值分析
现代城市雕塑的美学意义探微
中国画的高贵传统
谈杂技人体文化的艺术性
浅谈电视公益广告的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