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情境 提升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有效性

2022-07-07 02:50潘海英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估算有效性情境

潘海英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估算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对学生进行数学意识培养的形式。有效的估算教学通常都是基于相应的情境之上的,教师要善于创设适切的情境,促进估算教学的有效性,以通过四个方面,探讨借助情境来促进估算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情境;估算;有效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依据相应的生活情境来进行估算并合理判断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教师也可以借助情境来辅助估算教学,通过估算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估算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理的估算方法和策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数感,并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估算经验,最终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

一、借助对比情境,培养估算意识

估算意识的培养是发展估算能力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在进行估算教学时,教师应当首先激发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对比情境,将估算与精确计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逐渐感悟估算的优势和便捷性,明白选择估算的适宜情境,体会到估算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价值,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估算意识,为估算能力的发展铺垫良好的基础,也能进一步提升估算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的加、减法”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创设对比情境来激发学生的估算意识:周末的时候,妈妈要到某电器商场中购买英语学习机、电磁炉和烧水壶这三件物品,它们的单价分别为872元、526元和189元,请问下面哪种情况,利用估算的方法会比精确计算要更好、更快速?(1)当妈妈在出发前需要考虑准备多少钱时。(2)当收银员要将每样商品的单价都录入收银机时。(3)当收银员向妈妈告知一共需要付多少钱时。学生们一开始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想一想生活中父母去购物时一般都是什么样的情况,或者对每种情况都用估算和精确计算的方法分别考虑一下,然后再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更好?最终,学生们在对比分析中,很快就明白过来,纷纷说道:“第一种情况只需要估算就可以了,而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则需要进行精确计算。”于是,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第一种情况只需要估算就可以了,而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要进行精确计算呢?”学生:“因为妈妈在准备钱去购物的时候,她只需要了解这3件物品的价格,因此,只需要用估算的方法准备够买这些物品的钱就可以了,这样反而更加简单。”教师正是通过创设对比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在估算和精确计算的情况对比中,逐渐了解了估算的优势,明确了估算与精确计算的区别,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为学生估算能力的发展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悟估算价值

小学数学中的估算内容往往以分散的形式呈现在各个阶段的学习中,缺乏了一定的系统性,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时难以进行整体把握,并且由于估算本质上是一种近似计算,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们在学习时也很难一下子就清晰地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利用情境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更进一步体验到估算的应用价值,感悟估算的意义,真正理解估算的内涵,并在情境中逐渐加强估算意识,养成估算习惯,促进估算教学的有效性[1]。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相关估算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某城市晚报的一名编辑正在进行文章排版,他需要在1分钟之内了解一个版面大概有多少个字,由于时间非常紧急,现在他需要同学们帮他一起来数一数。”然后,教师再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报纸并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们一起来数一数整个版面有多少个字,但是1分钟后,大部分学生都还没有数完。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学们,能否想一想有没有更加简便又快速的方法计算出整个版面的字数呢?”于是,学生们开始进行互相交流。在一番自主思考和讨论之后,有学生就提出了:“可以先将报纸折叠成8等份,然后,我们可以先数一数这1等份中大概有多少行,每行有多少个字,算出1等份的字数后再乘以8就能估算出整个版面的字数了。”最终,学生们数出了1等份中大概有30行,每一行大约有40个字,这样1等份的字数为1200个字,再乘以8,整个版面的字数大约就有9600个,快速地利用估算解决了问题。

三、巧设问题情境,探究估算方法

在教学时,教师不妨创设一些需要使用估算来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逐渐领悟估算的实际应用价值,学会如何更好地探究和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与策略来解决相关问题,实现估算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创设以下问题情境:“同学们,马上就要到儿童节了,老师想给每位同学买一本同样的童话书,这本童话书的单价是11元,我们班上一共有38名学生,请问老师大约需要花多少钱购买?”买书是学生在生活中常做的事,因此,很多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大约需要400元,我是将11元当作10元,将38人当作40人来估算的,这样大约为10×40=400元。”也有学生说:“可以单纯地将11当作10,这样大约就需要10×38=380元。”學生们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依据题目要求,利用自己的生活与认识经验,灵活地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估算方法。在经过一番分析与交流后,学生们了解到“估算结果的不同只是和准确结果之间的误差大小区别,只要估算的结果是在合理的误差范围之内并符合题目要求与估算目的就都是正确的估算方法”。这时,教师顺势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那你们认为老师身上就带500元够不够?”于是,学生们又投入到了新一轮的讨论中,最终学生们惊喜地发现,在思考购物前的预算时,我们往往都需要将数字往大了估,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保障购物的成功。教师正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启发思考,感悟在不同情境中如何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对估算原理的认识与掌握[2]。

四、运用实践情境,发展估算能力

小學阶段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一般都是建立在直观的图像以及动手操作之上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也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因此,在进行估算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需要动手实践的估算情境,让学生在操作中逐渐获得估算学习的思考和感悟,并进一步发现和掌握相关的数学规律,巩固学生的知识记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进一步促进估算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认识容量和升”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1升”的相关定义,就可以首先创设以下操作实践情境:第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实物量杯来理解“1升”的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已经装了1升水的量杯,让学生在直观的实物引导下,逐渐认识“1升”的数学概念。第二个操作活动:利用正方体的容器来引导学生认识“1升”的本质内涵。首先,教师可以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正方体容器,然后,让学生自己估计一下这个容器能否装下1升的水。学生回答后,再引导学生将量杯中盛有的1升水倒入正方体容器中。在这个操作情境中,学生就会逐渐明白:正方体容器中装的水正好就是1升,随后,再引导学生测量一下正方体容器的长、宽、高,得出答案都是10厘米,从而引出“长、宽、高都为10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内所装的水正好是1升”的结论。第三个操作活动:请学生估算一下这个正方体容器需要倒几杯1升的水才能将其倒满,并进一步让学生自己亲手倒一倒。学生们在经历了猜一猜、估一估、做一做等过程之后,更加深刻认识了“1升”的概念,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教师正是通过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逐渐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感受到了估算的乐趣,并在操作中更好地利用估算的方法解决了数学问题,感悟到了估算的实际应用价值,更好地促进了学生估算能力的有效提升。

学生估算意识与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学生和教师长期的坚持和努力。作为教师,不仅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挖掘和探索数学教材和现实生活中所蕴含的估算素材,还要借助情境创设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逐步感知估算的意义和价值,探索估算的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估算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参考文献:

[1]曹燕.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20(14).

[2]赵丹.情境促进估算的有效学习[J].小学数学教师,2021(2).

编辑/陆鹤鸣

猜你喜欢
估算有效性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投资控制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策略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