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儿童聆听标题音乐

2022-07-08 10:07黄美华
江苏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欣赏教学小学音乐

【摘 要】在标题音乐的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标题的描绘作用和叙事作用来增进学生对音乐作品情绪和意境的理解,同时要紧扣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即抓住音乐要素及模拟、象征的手法,设计音乐活动,进而让学生积极参与,获得具体的感性体验,激发联想与想象。此外,还要充分挖掘作品的时代背景,拓展不同作曲家的相关作品,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音乐,拓宽文化视野,提升音乐欣赏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标题音乐;欣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41-0062-05

【作者简介】黄美华,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江苏南通,226001)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音乐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标题音乐”一词系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所创,是指用标题来展示情节性乐思,或通过模仿、象征、暗示等手段模拟自然音响的器乐曲。乐曲的标题是作曲家本人或他人用文字为音乐欣赏者提供的理解方向和联想轨道,是标题音乐的显著标志之一。

在苏少版《音乐》教材中,大部分器乐作品都是标题音乐。如美国作曲家安德森创作的管弦乐《跳圆舞曲的小猫》是苏少版《音乐》二下的教学内容,表现了天真活泼的小猫形象,乐曲通俗易懂,深受学生喜爱。这是典型的标题音乐作品,标题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音乐表现的客体形象“小猫”,二是作品的音乐体裁“圆舞曲”,两者的结合让人一读就会在头脑中产生最接近音乐内容的联想。在日常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被这些或笼统,或具体,或有情节,或没有情节的标题所束缚,用图解化、公式化、脸谱化的方式解读音乐,将学生的感知与理解框定在标题上,学生必须按照标题来体验音乐,这样的教学犹如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那么,如何在标题音乐的欣赏中激发儿童的联想与想象,促进其表达自己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如何通过音乐作品的学习,提升音乐能力?如何以教材作品为核心,将同主题作品巧妙贯穿其中,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欣赏经验?笔者结合管弦乐《跳圆舞曲的小猫》的欣赏教学,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教学过程及分析】

一、聆听故事,唤起记忆

师:小朋友们,老师知道你们特别爱听故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音乐故事,请大家听完告诉老师,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它在做什么呢?

生:小猫。

师:这是用钢琴讲述的小猫的故事。如果音乐比较快,节奏比较密集,可以表现小猫怎样的形态和心情?如果音乐比较慢,又可以表现小猫怎样的形态和心情呢?

生1:快的音乐表现小猫跑得快,很高兴。

生2:慢的音乐表现小猫在休息。

生3:慢的音乐表现小猫不太高兴。

师:这个故事中所用的音乐是波兰作曲家肖邦创作的(出示肖邦的画像、姓名和国籍),曲名叫《小猫的圆舞曲》。

音乐课从听故事开始。故事是根据波兰作曲家肖邦的钢琴独奏曲《F大调华丽圆舞曲》创编的。这首钢琴曲是肖邦献给好朋友黛克尔小姐的,黛克尔小姐非常喜欢小猫,一直希望肖邦给她写一首关于小猫的曲子,于是肖邦就写了这首乐曲送给她。此曲旋律华丽,非常富有表现力,被后人称为“小猫圆舞曲”。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无法静心欣赏纯钢琴曲,“音乐+故事”的形式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随着故事的逐步推进,学生逐渐沉浸其中,并开始关注故事中的音乐变化,序奏中重重的和弦、呈示部快速的旋律、中部富有歌唱性的旋律都与播音员讲述的猫的故事十分契合,借助故事,学生记忆中存储的猫的形象被唤醒了。

二、隐藏标题,自由想象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故事是由播音员阿姨给我们讲的。现在,我们还要听一首描绘动物的乐曲。只是讲故事的阿姨不见了,需要你们发挥想象,猜猜是什么动物。

生1:我觉得是乌龟。(周围学生发出“啊”的一声惊呼)

师:我来唱,你在音乐声中学小乌龟爬行。

生1(随乐律动,做了一会儿,就停了下来):老师,你唱慢一点。

教师配合学生的动作,放慢演唱速度,引导学生随乐模仿乌龟的动作。

生2:我觉得是大象。(周围学生又发出惊呼)

师:我来唱,你学一学大象走路。

生(用手臂表现大象鼻子,随乐律动):老师,你唱慢一点儿,声音粗一点儿。

教師放慢速度,调粗音色,引导学生随乐律动模仿大象。

生:我觉得是蛇。(其他学生又发出惊呼,摇头)

师:我来唱,你在音乐声中学蛇的样子。

生(举起手臂,用手掌模仿蛇头,在滑音处抖动一下)老师,你唱得要像……,要像《葫芦娃》里的“蛇精”。

教师将滑音拉长,学生再次表现,学生随乐模仿蛇的动作。

从肖邦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小猫的圆舞曲》到安德森创作的管弦乐《跳圆舞曲的小猫》,这是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听音乐故事积累欣赏经验,然后慢慢脱离故事这根“拐棍”,展开音乐联想与想象。音乐艺术的不具象性和二年级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结合在一起,让音乐作品有了无限生长的可能性。在以上教学环节中,学生的想象五花八门,让周围的小伙伴感到不可思议,发出阵阵惊呼。教师没有用简单的对与错进行评判,而是根据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调整自己的演唱,去契合学生感知到的音乐形象。教师为每个形象量身打造的不同力度、速度、音色的音乐,能让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他们随乐律动尽情表现自己想象的动物形象,同时,在教师的反复演唱中熟悉并记住了音乐主题,这为后续的欣赏做好了铺垫。

三、聚焦标题,强化概念

师:这首乐曲是作曲家安德森爷爷创作的。他用音乐表现了什么动物呢,老师唱给你们听。

小猫跳舞,喵~喵~,跳跳跳,跳圆舞曲。

小猫跳舞,喵~喵~,跳跳跳,跳圆舞曲。

师:原来,这是一只跳圆舞曲的小猫。你们知道什么是圆舞曲吗?

生:三拍子的舞曲。

师:我们来欣赏一段圆舞曲,仔细观察圆舞曲的表现方式,学一学里面的舞蹈动作。

师:谁愿意和老师共跳一段圆舞曲?(师生合作表现)

教师用主题音乐填词演唱的方式揭示课题,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明白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抓住标题中“圆舞曲”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欣赏舞蹈视频,积累动作素材,然后移植到小猫的主题音乐中。教师通过变换自己的身份邀请学生扮演“猫先生”或“猫小姐”,用师生对舞的方式体验音乐三拍子韵律,帮助学生强化圆舞曲的概念。

四、抓住要素,情境探索

1.欣赏第一乐段

师:小猫准备了很多漂亮的礼服去参加舞会,它们在不停地试穿各种蓬蓬裙,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小朋友,请你帮忙找一找,小猫藏在哪件礼服里面呢?(播放主题a,引导学生听辨小猫的叫声)

师:你们听出小猫的叫声是由什么乐器模拟的呢?(播放小提琴演奏滑音的视频,学生模拟演奏)

师:现在请你们再次聆听音乐寻找猫小姐。(学生找出叫声,礼服的颜色发生变化,最终形成主题a的图形谱)

师:现在,我们看着图形谱再来欣赏音乐,将小猫的叫声用动作准确表现出来。

师:现在欣赏主题a’,听小猫的叫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1:少了两次猫叫。

生2:变成了很重的声音。

师:你能将变化的声音设计成帅气的猫先生的动作吗?(学生创编猫先生的动作,最后完整欣赏第一乐段)

作曲家用小提琴演奏滑音来模拟猫的叫声,表现小猫的形象。在欣赏第一乐段时,教师抓住极富特色的小猫叫声创设猫小姐挑选礼服参加舞会的情境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中聆听,在体验中想象。当学生听出猫叫声,该位置礼服的颜色随之发生变化,代表猫小姐藏在其中,这个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当学生找对全部的猫叫声,一幅以礼服为设计元素的主题a的图形谱也就完成了。学生看着图形谱再次欣赏,视听结合,加深了对主题a的感知理解。主题a’是主题a的变化重复,教师仍然紧扣叫声这个音乐要素,引导学生关注叫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对比,学生有了更加有趣的创意想象:有的说,重音处好像猫先生在鼓掌;还有的说,重音就像猫先生向猫小姐发出跳舞的邀请等。紧扣标题创设生动可感的情境,能让学生根据作曲家的创作意图,紧扣作曲家使用的音乐素材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而增进对音乐意义的理解。

2.欣赏第二乐段

师:为了增添舞会的欢乐气氛,小猫乐队要招募打击乐器演奏员。首先是铃鼓演奏员,听一听,铃鼓是在下面哪个图形上敲响的?(教师随乐敲击铃鼓)

▽▽▽ ● ● ●…………

生:铃鼓在黑色大圆点的地方演奏。(播放音乐,学生徒手练习,然后加入铃鼓演奏)

师:现在开始招募手串铃演奏员。手串铃是在什么地方演奏的?每次演奏一样吗?

生1:手串铃在小圆点的地方演奏。

生2:每次演奏不一样。(学生没有准确找到)

师:我们再来数一数,看能不能发现不一样的地方?(播放音乐,学生徒手练习,发现最后一个乐句少两拍)

师出示图谱,引导学生视听结合,随乐演奏。

▽▽▽ ● ● ●…………(12)

▽▽▽ ● ● ●…………(12)

▽▽▽ ● ● ●…………(12)

▽▽▽ ● ● ●………·   (10)

师:第三组为木鱼演奏员,谁可以看着图谱直接演奏?(播放音乐,学生练习)

师:现在请演奏员上台为舞会伴奏,感受第二乐段和第一乐段有什么不同。

大圆点——铃鼓    三角形——木鱼

小圆点——手串铃

生1:变快了。

生2:小猫更高兴了。

在欣赏第二乐段时,教师创设“招募演奏员”的情境活动,鼓励学生用铃鼓、手串铃、木鱼等打击乐器参与小猫乐队的选拔。在情境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意愿和演奏能力在不断提升。在随乐演奏中,教师用图形谱将音乐简单直观地呈现了出来,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乐句长短和节奏疏密等细微的变化,提升听觉能力,三种不同乐器的合作演奏,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最后,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生发现第二乐段猫叫声变得短促而有变化,音乐速度加快了,情绪更加热烈了。

3.完整欣赏,了解结构

师:请完整欣赏全曲,重点关注第三乐段与哪一段相似?请用图形或色块表现。

师(播放全曲):音乐为ABA’三段体结构。A乐段和A’乐段区别在哪里呢?(学生用律动体验)

生1:音乐变短了。

生2:重复少了。

师:舞会进入尾声了,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你们听,是谁呢?(播放音乐)

生:小狗。

师:小猫听到狗叫声后,有一段上行旋律,这是小猫迅速逃跑的音乐。你们能听着音乐来做一做吗?(学生表现)

师:换一段没有狗叫的尾声,你们还能表现吗?(学生表演)

在该教学环节中,通过乐段之间、尾声之间的对比加上教师精准的提问,儿童的听觉聚焦在音乐的重复与变化上,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首先是第一乐段与第三乐段的对比,学生敏锐地发现主题a没有重复,音乐变短了,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重复,用A’表示。在欣赏尾声时,教师选择两个不同版本让学生比较,第一个版本的音乐中有明显的狗叫声。狗叫是学生想象的触发器,学生由此联想到生活中小猫见到狗逃跑的场景,在向上模进的音乐中想象小猫逃跑的姿态。然后,过渡到第二版没有狗叫的純音乐欣赏,学生也能顺畅听并完整表现,为乐曲欣赏画上圆满的句号。

五、拓展泛听,积累经验

师:今天我们欣赏了作曲家安德森创作的管弦乐曲《跳圆舞曲的小猫》。其实有很多作曲家用音乐来表现小动物的形象,如法国作曲家圣-桑斯创作的《动物狂欢节》组曲,里面有十几种动物形象。老师选取了四段音乐,请你猜一猜是什么小动物?你又是如何听出来的?

音乐1 大象   音乐2 大鸟笼

音乐3 水族馆  音乐4 袋鼠

…………

师:现在,我们听这四段音乐来玩“抢椅子”的游戏。老师随机播放音乐,你们听音乐,模仿这个动物走路的动作,音乐停,开始抢椅子。

课尾,教师安排学生欣赏法国作曲家圣-桑斯创作的《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的四段音乐,既是拓展,又是检测。学生聆听音乐,凭自己的直觉或经验从图中找到相对应的小动物,但教师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引导学生说理由,即关注作曲家抓住了动物的什么特点,主要采用何种音乐方式来描绘该动物的。为了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印象,教师将动物主题听辨和“抢椅子”游戏结合起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音乐欣赏活动。

利用音乐标题的描绘作用和叙事作用来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情绪和意境的理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音乐欣赏手段。在欣赏标题音乐时,教师不能局限于将标题内容与音乐对号入座,让学生获得文学性的想象,而要紧扣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即抓住音乐要素(旋律、 节奏等)及模拟、 象征的手法设计音乐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获得具体的感性体验,产生音乐的联想与想象。此外,还要充分挖掘作品的文化背景和不同作曲家的相关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帮助他们更加准确、深入地听懂音乐,提升音乐欣赏素养和能力,进而成为美国作曲家科普兰所希望的“能够让音乐具有生命力的生机勃勃的音乐欣赏者”。

猜你喜欢
欣赏教学小学音乐
敢“问”路在何方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