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07-08 00:35卜庭梅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4期
关键词:工匠培育院校

卜庭梅

[摘           要]  工匠精神是社会各领域所必需的精神素养,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发展学生、提升学生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职业发展与专业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推进作用。为充分探究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需要明确工匠精神的概念界定与基本内容,分析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而结合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提出工匠精神培育的渠道和路径,为高职院校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型、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4-0037-03

在“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党中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工匠精神,创品牌、提品质、增品种”的理念。现阶段,我国很多产业发展依旧处于技术匮乏、大而不强的发展窘境。而国际环境日渐严峻,怎样让我国逐渐成为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国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问题。工匠精神的提出,不仅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更为大学生提高素質、深化教育提供了全新的依托。高职院校的教育本质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抓手,顺应时代潮流,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综合素质,使其拥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能力;而通过优化培养机制、强化教育手段,培养出拥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能够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人才培养成效,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抓手。

一、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体系与师资建设不完善

首先,培育途径有待优化。工匠精神培育途径是否宽泛,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锻炼与理论学习的有效性,关乎高职生掌握专业技能、具备工匠品质的成效。[1]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培育途径相对狭窄,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内化和吸收,忽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而导致工匠精神培育过程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效性[2]。部分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上侧重于仿真操作与模拟练习,缺乏实践锻炼,并且与企业生产相脱节,导致学生难以获得契合社会发展实际的能力和技术。其次,师资水平不高。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依托和前提保障,然而部分教师却缺乏丰富的专业经验与扎实的专业功底,难以在专业技能上为学生进行指点,而在素养上又缺乏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难以实现言传身教的教育目标。

(二)缺乏标准与政府作用不明显

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工匠精神还没有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行为标准与意识品质。所以,工匠精神培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形成科学的培育标准,从而出现重视技能培养而轻视品质提升的问题。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内容、目标、原则、方法上还缺乏规律性及整体性,使工匠精神培育难以发挥出真正的功能与作用。而政府与社会在工匠精神培育上也存在明显的不足[3]。首先,政府缺乏政策指导和政策保障,难以通过维护和保障“工匠”的利益,使社会文化得到健康的发展和传承。其次,政府缺乏社会保障机制,导致高职院校由于缺少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难以开展相应的技术实践工作,影响到学生能力的提升、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而无法形成或制定相应的工匠精神培育标准。

(三)自我培育与自主学习意识缺失

首先,高职生自我培育态度还不够积极。由于高职院校的学习氛围相对高中要舒适和轻松,部分学生容易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导致大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态度和意识,缺乏积极的自我培养、发展态度,进而使学生难以充分、全面地投入专业学习及工匠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其次,自主性差。由于大学生缺乏积极的自我培育态度,在学业上无规划、无目标,并且在技能养成、能力锻炼、知识学习上没有具体的规划,使学生难以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中[4]。而由于学生缺乏较强的自主性,又导致工匠气质与职业品质的提升成效不够理想、专业能力与职业技术发展受阻。最后是高职学生职业观滞后。高职学生由于职业观落后,导致其追求轻松舒适、环境优越、薪酬优厚的热门行业或岗位,对薪酬不高、地区偏远的岗位缺乏兴趣,难以提升自身的职业认同感,进而无法在岗位工作中修炼技艺、磨炼自己。

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问题的原因

(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与有限

由于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和理论阶段,所以还未形成较为完善的实践体系,因此在培育内容上,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普遍以传统的人才培养手段为抓手,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缺乏实践锻炼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应用,并且在财力、物力、人力等层面上,还存在诸多投入不足的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非常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究工作,然而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存在资源浪费、资源匮乏等问题,导致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陷入停滞状态,进而导致工匠精神培育体系难以得到完善和优化[5]。

(二)传统经济体制的不利影响

我国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存在制度问题,导致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效率受到影响,使人们逐渐对平均主义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直到改革开放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后,市场经济才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才使提质增效的意识获得人们和社会的推崇。然而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与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错位或不同步问题,极大地影响到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导致高职院校与政府部门缺乏对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和关注,进而使工匠精神培育标准难以得到形成和细化,不仅在内容、目标、原则、方法上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还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社会及政府也难以积极地参与到工匠精神培育的过程中。难以通过提供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的方式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活动提供抓手。

(三)定位偏差与引导缺失

首先,高职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容易受到网络不良思想及错误言论的影响,过于高估自身的能力,认为岗位工作与自身难以匹配,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进而使学生难以做到谦虚求知、不耻下问,更难以在学业中韬光养晦、虚心涵养。其次,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主要以理论学习、实践锻炼为主,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素养、道德品质、身体素质培养也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而工匠精神要求学校在理论教学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成长和提升[6]。然而由于缺乏实践性,致使学生自身的价值定位容易出现偏差。最后,由于高职院校缺乏相应的引导,导致学生缺乏自我培育、自主学习的意识,无法为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提供支持。

三、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对策

(一)学校

高职院校作为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主体,应确保教学计划、内容拥有较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能够结合职业教育发展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全面性和实效性。首先,优化培育体系。其一是确立培育目标。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通过环境渲染、实践锻炼、知识熏陶等途径,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信念及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其二是优化内容。高职院校在确立培育目标的前提下,应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的充分应用,从而在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应用的前提下,明确工匠精神的培育内容。通常来讲高职院校工匠培育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就业观教育、职业道德培育等基本内容,其中职业道德应包括个人品德教育、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功能以及礼让宽容、崇德向善、修身律己等道德风尚。而职业价值观应包括学生能够正确衡量自己、认识自己、管理自己及发展自己的能力,能够正确看待自身所面临的择业、就业问题,可以充分认识到不同职业岗位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拥有的特殊性。其次是改革知识体系,拓宽培育途径。高职院校應转变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教育为辅的工匠精神培育形式,突出实践教育在工匠精神培育中所拥有的功能和作用,注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岗位实践中更好地明确和认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是加强师资建设。高职院校应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投入充足的资源于师资队伍建设中,积极培育“双师型”教师,使教师拥有丰富的岗位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能够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指引学生。

(二)社会

工匠精神是一种特殊的内在力量,外部因素对其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然而最为关键的因素还在于政府和社会,只有政府与社会营造出良好的制度氛围、法律氛围及保障氛围,才能间接地、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质量和效率。首先,加强制度建设。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逐利趋功现象日渐明显。这种不良的思想,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并且制约了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开展的进程。因此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1)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转变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使精益求精的服务和产品得到回报和尊重。(2)营造工匠精神制度环境,譬如构建薪酬制度、提高手艺人的社会威望和地位,完善福利保障制度等。其次是保障制度。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职业法律法规的建设,严厉打击不敬业、渎职等现象,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在此过程中加强财政保障制度的构建,通过政府投入,确保高职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得到顺利的开展,使高职院校拥有充足的教育资源开展各项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工作,优化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最后,确立工匠精神培育标准。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结合工匠精神培育的基本内容和内涵,制定出有关“工匠精神培育标准优化及完善”的指导意见。使高职院校能够对工匠精神培育标准和要求进行细化,让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容、方法、目标更加明确、更加具体,切实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充分推动我国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学生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以“00后”为主,“00后”学生个性张扬、年纪尚轻,并且容易受到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效性受到制约和弱化。所以在工匠精神培育的过程中,首先,高职学生应加强自我学习。通过实践能力、处事能力、沟通能力、道德素养等方面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引学生通过制定计划与目标的方式,实现循序渐进、层层推进的自我发展。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应用理论,从而感悟到工匠精神的内涵。其次,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高职教师应在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认识自我及明确岗位职能的前提下,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职业理想,能够对未来职业有所追求、热爱和执着,可以更好地弥补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规避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等问题。最后,大学生应明确自身所肩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职责,应提升自身的价值,积极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自身所拥有的社会经济推进价值。此外,大学生还需要树立责任意识。通过担当责任,使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能够使其更好地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使其对工作负责、对岗位负责、对家庭负责,从而从小事、从细节出发,成为拥有工匠精神、实践精神的高技能人才。简而言之,高职学生在工匠精神培育中必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但由于高职学生年纪尚轻、经验尚浅,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指引和监督,通过指引与监督,让学生更好地形成工匠精神,积极地投入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建设中,成为有利于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总之,加强工匠精神培育,引导学生树立敬业精神、职业精神,以精雕细琢、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和品质面对未来的生活与工作,然而由于我国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起步较晚、认识较迟,高职院校要想切实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质量,还需要联合政府,通过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的方式,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提升人才培育的有效性,确保高职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品质和工匠精神。因此,在教育实践中,高职院校、政府、学生应明确自身在工匠精神培育中所拥有的基本职责、目标,通过完善培育标准、优化培育体系、深化自我学习等形式,破解传统工匠精神培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提高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教育质量,为我国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惠梦娟.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电气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132-133.

[2]彭英慧,刘泉汝,惠阵江.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工科类课程教学路径探索:以“水利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52):96-100.

[3]何志宏.“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析[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22(6):94-96.

[4]尹露露.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文化融合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1(23):123-125.

[5]林伯海,马宁.习近平关于工匠精神重要论述的生成、意蕴及实践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1(12):21-24.

[6]杨晓蕾.“技能报国”时代下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以计算机专业教学为例[J].启迪与智慧(中),2021(12):57-58.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工匠培育院校
90后大工匠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光影视界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