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恶情绪对基于位置返回抑制的影响

2022-07-08 07:47何金星
黑龙江科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靶子被试者偏向

袁 丽,肖 霞,何金星

(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长沙 410000)

0 引言

返回抑制是指对于之前有所注意的物体或是相对应的位置做出反应,且反应表现出滞后的一种现象。研究认为,在短暂的将线索与靶子展开间隔后,对比非线索位置的变化,发现对出现在线索化位置的靶子的速度相对来说更快,因此认为线索化位置的反射注意能够促进之后的靶子加工,但是这种“促进”在较长的线索和靶子的时间间隔后发生了反转,被试对出现在线索化位置的靶子检测速度要比对出现在非线索化位置的靶子检测速度慢,即出现抑制效应,称为“返回抑制”现象。

图1 经典cue-target范式Fig.1 Classic clue-target pattern

实验过程中,水平方向的三个方框(A),眼睛需要始终盯着中间的小框,两个在外面的方框会根据相关内容随机变亮(B);在线索化外周小框内(C1)或非线索化外周小框内(C2)或中间小框内出现靶子(C3),要求被试觉察到靶子时尽快做出按键反应。实验结果显示,第一次线索出现的间隔时间是100 ms以内,出现了易化作用。然而SOA达到以下数值,即200~300 ms时,易化作用则不容易出现,会出现抑制作用。

由此可以得出相关结果,第一次线索出现到靶子出现之间时,被试对出现在线索化位置靶子的反应时,出现了上述的线索-靶子范式,即后来成为研究返回抑制的经典范式,研究者采用线索化位置与非线索化位置的刺激反应时之差作为返回抑制大小的度量。

线索-靶子范式是研究情绪信息引起注意偏向的一种常用范式,本研究采用厌恶情绪作为情绪刺激。一些学者认为,对情绪信息的加工是由刺激驱动,即一个自动化的、自下而上的过程。在注意实验中,具有情绪含义的刺激对比不带情绪色彩的刺激更能吸引注意或占用注意资源,形成注意偏向。研究结果表明,在非注意或注意资源匮乏的条件下,负性情绪信息会导致注意偏向。

厌恶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根据厌恶学习的概念,个体在经历有某种特征的情境或事物后产生不良情绪或回忆时,在以后的活动中就会减少或拒绝经历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情境或事物。在注意任务中,引发厌恶情绪后,由于厌恶学习,个体倾向于更关注不会引起厌恶的一侧。究竟厌恶情绪与注意偏向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返回抑制的观点,返回抑制能对视觉空间中的注意效率有提升作用,反映了人类对复杂环境的进化适应和生存性,那么厌恶情绪会对返回抑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1 实验

1.1 实验目的

实验以白噪音诱发条件性厌恶情绪,采用线索-靶子范式,通过辨别任务来探究厌恶学习对基于位置返回抑制的影响。探究厌恶情绪是促进了返回抑制,还是会对返回抑制产生消极影响。

1.2 实验假设

从厌恶刺激的有无与线索类型(有效提示/无效提示)两个条件出发,探讨这两个条件对注意反应时的影响。研究假设厌恶情绪对注意反应时影响显著。

2 方法

2.1 被试

随机选取华南师范大学24名本科生(其中男生11人,女生13人)进行实验。被试的视力或矫正视力均达到5.0。其中一名男生被试者在实验中注意力不集中,数据在样本总体中属于三个标准差之外,因而被剔除,最后将23名有效被试(男生10人,女生13人)的数据录入,进行统计。

2.2 材料与仪器

实验程序在电脑上运行,显示器为标准14英寸屏幕,分辨率为1024×768。实验程序采用E-prime软件进行编制。被试者眼睛要求距离屏幕57 cm。画面背景统一为黑色。实验材料为2个边长3 cm、厚度为0.04 cm的灰色方框,一个中央十字注视点,一段白噪音及靶子刺激。白噪音持续200 ms,80 dB,频率1 200 Hz,2个方框边缘距离中央注视点2 cm。靶子刺激为稍小于灰色方框的亮黄色“〇”或“×”。中央线索化刺激的大小为直径3 cm,视角为0.5°的亮黄色圆点。

2.3 设计

实验采用线索-靶子范式,为2(诱发情绪:厌恶/非厌恶)×2(线索类型:有效/无效)的两因素重复测量设计。

因变量为被试按键反应的反应时与正确率。为控制被试疲劳、顺序效应和学习效应的影响,实验的200个试次是随机呈现的,并且做完100个试次后休息3 min,被试之间的刺激呈现顺序也是随机的。

2.4 程序

在照明充足、安静的房间里,被试者坐在距显示器正前方57 cm处,面向显示器,双眼注视屏幕。屏幕背景为黑色,呈现实验指导语,被试者读懂指导语后按Q键开始练习。练习共20个试次。每个试次开始时,初始屏幕的中央出现灰色十字注视点,注视点两侧为灰色方框,呈现时间为500 ms。接下来为线索提示阶段,此时任意一灰色方框变为亮黄色作为线索。线索出现在左侧时有20%的概率会伴随有白噪音,线索出现在右侧时肯定不会有白噪音。线索呈现200 ms后恢复初始屏幕,300 ms后十字注视点中央线索化,变为亮黄色圆点,中央线索化时间为200 ms。接下来在初始屏幕基础上,任意一个灰色方框中出现亮黄色“〇”或“×”,此时要求被试者按键反应,看到“〇”按J键,看到“×”按F键,超过1 000 ms未反应跳入下一试次。两试次间隔1 000 ms。实验流程如图2。

图2 实验流程Fig.2 Experiment flow

20个试次练习完成后,进入正式实验。正式实验共4种处理:线索呈现在左侧时共100个试次,其中随机选择20次出现白噪音。线索呈现在右侧时共100个试次,无白噪音。200个试次随机出现,做完100个试次休息3 min。两侧线索有效性均为50%,左侧除去有噪音呈现的20个试次,其余80个试次的线索有效性仍为50%。

提取左侧线索提示时无噪音的80个试次。在右侧100个试次中,从50个有效试次与50个无效试次中各随机提取40个试次,计算其反应时与正确率。

整个实验时间约为15 min。

被试者完成实验后,换另一个被试者,重复以上实验。

2.5 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收集整理后使用SPSS 21.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3 结果

实验过程中,总共有23名被试反应,其实验结果的反应错误率均小于1%,因此实验结果不必对错误率展开分析。将错误反应的反应时机平均值±3个标准差以外的数据剔除。

表1 各种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标准差)及IOR效应量(ms)Tab.1 Average reaction time(standard deviation) and IOR effect size(ms) under all kinds of conditions

对厌恶/非厌恶和线索有效/线索无效4种条件下的反应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厌恶/非厌恶情绪与线索有效/线索无效的反应时方差分析Tab.2 ANOVA of aversion/non-aversion and the clue effective/clue ineffective reaction

结果显示,厌恶情绪主效应显著,F(1,22)=5.682,P<0.05,说明厌恶情绪与非厌恶情绪在注意的反应速度方面产生了影响,厌恶情绪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非厌恶情绪下的反应时。 线索有效性主效应显著,F(1,22)=51.916,P<0.001,有效线索下的反应时(563 ms)显著长于无效线索下的反应时(542 ms),提示出现返回抑制。厌恶情绪与线索类型对基于位置返回抑制影响的交互作用显著(F(1,22)=5.886,P<0.05)。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表明(见表2、图3),在厌恶情绪条件下,线索提示有效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线索提示无效条件下的反应时(F(1,22)=53.63,P<0.001),表现出返回抑制。在非厌恶情绪条件下,有效提示与无效提示差异显著,线索提示有效下的反应时也显著长于线索提示无效条件下的反应时(F(1,22)=25.00,P<0.001),但是在厌恶情绪条件下,所引发的返回抑制的效应量更大。

图3 厌恶情绪对返回抑制影响的比较Fig.3 Comparison of the influence of aversion on return inhibition

4 讨论

本研究采用线索-靶子范式,使用白噪音作为刺激引起被试的厌恶情绪。刺激是随机呈现的,在100个试次里面只有20次伴随有白噪音,目的是使被试形成厌恶情绪,探究厌恶情绪对基于位置返回抑制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厌恶情绪对返回抑制的影响达到了显著,由于引起被试厌恶情绪的刺激事先没有进行材料评定,但是仍能引起被试的返回抑制现象显著,证明厌恶情绪确实能够使被试趋于回避厌恶目标。相比无厌恶刺激,厌恶刺激条件下或厌恶学习条件下对线索化与非线索化位置的重复搜索或搜索时间更长,这表明被试在厌恶情绪下更不愿意重复关注厌恶源甚至是与厌恶源相近的目标。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4.1 不同情绪认知神经基础

厌恶回避实验中,线索呈现时间为200 ms,可认为是注意资源不足。认知负荷理论认为,人在同一时间内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同时进行多种信息的加工,一般来说只有一种信息能够被充分加工,另外的信息会被暂停。当所处环境中的负性刺激和其他刺激一起出现时,负性刺激会起到主导作用,其他刺激很难被充分注意,从而表现出注意资源对负性刺激的偏向。在厌恶刺激随机呈现的情况下,被试形成了厌恶学习,即使原先呈现过厌恶刺激的位置不再出现厌恶刺激,也倾向于作出回避行为。对厌恶目标的返回抑制量增大,也是动物进化过程中具有生存意义的一种本能。

4.2 注意偏向理论

注意偏向指的是通过和中性刺激对比,个体对于相应威胁或相关刺激出现的不同分配。根据相关研究,注意偏向一般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注意增强,第二种是注意接触困难,第三种是注意回避。注意增强主要是指更加容易对某些信息吸引。注意接触是指被一些刺激吸引之后无法转移到其他刺激。注意回避是指倾向于将注意力转向某种刺激相反或相对应的提示上。本研究中,基于厌恶情绪下的注意偏向很明显是一种注意回避。在厌恶刺激的随机呈现下,被试形成了厌恶情绪的条件反射,不管原先呈现过厌恶刺激的位置在下一次时是否出现,被试都呈现注意回避,从而使反应时增大,出现返回抑制。

虽然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结果,但由于学术局限及实验的局限性,本研究也存在一些需要提高的地方。比如:空间位置的生态学效度问题,选设的两个空间位置实际不太符合人们生活中常规的视觉搜索规律。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展开视觉对相关目标进行搜索时,一般是在多个空间或位置中展开的,被吸引的线索往往不止一个,而是存在多个吸引注意的线索。关于被试的厌恶情绪水平,实验后没有问卷测量被试的厌恶情绪是否真正被调动起来,被试的厌恶水平是否对返回抑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实验结果,今后可通过改进实验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以期对本研究展开更深入、更科学、更系统的解读。

猜你喜欢
靶子被试者偏向
视觉搜索中风味引发对关联颜色的注意偏向*
靶子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偏向”不是好导向
德西效应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找准“靶向治疗”的靶子
德西效应
儿童花生过敏治疗取得突破
独特的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