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业态和新功能视角下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
——以山西省泽州县为例

2022-07-09 05:19王文磊
农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农林康养机制

王文磊,李 茜

(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山西太谷 030801)

0 引言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以县域层面为基础,科学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产业小镇等推进农村三产融合的建设与发展。《山西省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指出要建设一批乡村农林文旅康休闲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围绕重点发展项目进一步加强和延伸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多业态性,重点打造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的农业增值、旅游服务功能以及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文化服务等功能[1]。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是农、林、文、旅、康产业之间通过加强联系,渗透内在要素,在特定的领域相互融合,进而模糊产业边界,提升产业创新力,重构产业体系。其动因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市场空间的进一步扩大、制度环境优化调整的必要与农民增收致富的需求。目前学者专家主要针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必要性、发展路径和问题3 个视角进行研究。围绕农村产业融合的必要性,马一源[2]认为推动农村三产融合是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农民增收和农业转型的重要渠道与方式。围绕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康小青[3]指出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为在于功能、市场、创新、资金和人才多方位、全方面的融合。围绕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问题,范颖[4]指出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现阶段存在水平低、设施落后、资金不足等问题;王石林生等[5]指出农业生产的管理层面存在水平低下且缺少专业性等问题,整体的市场竞争力薄弱,产品、业务和市场等方面的融合还未能实现。而基于县域层面的新业态和新功能视角下农林文旅康融合模式和机制研究尚且空白。围绕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基础,从新业态和新功能视角出发,构建设计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模式和发展机制是目前适应县域农业向文化、生态、旅游、康养等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1 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基础

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基础是推进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向新业态和新功能发展的前提条件,充分利用区域地形分布特点和资源分布特点的发展基础,构建设计新业态和新功能的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模式[6]。

1.1 调查点基本概况

泽州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从省域层面看,其位于山西与河南的交界处,从市域层面看,其以晋城市区为中心,环绕四周。从四围边界看,北与高平,南与辉县、修武,西与阳城、沁水,东与陵川相接壤。泽州县三面环山,地势北高南低,险峻崎岖。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平川为主,其地域面积占比分别为60.8%、30.9%、8.3%。气候类型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表现为:春季降水较少,夏季气温高,雨水较多,秋季凉爽,冬季干冷。泽州县风光秀美,有丰富优质的旅游资源,拥有的文物点、著名村镇、著名景区和星级饭店的数量分别为1161个、14个、7个和5家。

1.2 区位优势

围绕区位优势的区域地形分布特点和资源分布特点,明确泽州县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基础。

泽州县区域地形分布表现出北部、西部和南部3个区域地形分布特点,如表1 所示。泽州县资源分布表现出现代农业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和森林康养资源分布特点。如表2所示。

表1 区域地形分布特点

表2 区域资源分布特点

2 构建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立足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基础,根据区域地形分布特点和资源分布特点,构建新业态和新功能视角下的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构建设计“平川+现代农业主导”型、“丘陵+文化旅游主导”型和“山区+森林康养主导”型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模式,促进新业态和新功能的延伸和拓展。

2.1 “平川+现代农业主导”型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模式

充分利用平川地形、悠久的农业种植历史和现代农业生产的基础优势,融合文化旅游产业、森林康养产业,形成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新格局。构筑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园区,以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主题式示范园为内容,延伸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农业观光旅游+农业林果采摘体验+农业文化知识传播+农业度假养生”等多功能性。布局在泽州县北部平川区,分布在高都镇、北义城镇、巴公镇、大阳镇等乡镇,如表3 所示。

2.2 “丘陵+文化旅游主导”型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模式

充分利用丘陵地形优势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融合农业产业、森林康养产业,形成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新格局。构筑农林文旅康产业园融合项目,以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的文化主导型农林文旅康融合产业园和全方位、多功能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型主题文化产业区为内容,延伸拓展农村“文化产品销售+民俗体验+林下民宿度假康养+特色文化主题农家乐”等多功能性。布局在泽州县下村镇、周村镇、大东沟镇、川底乡等乡镇,如表4所示。

表4 “丘陵+文化旅游主导”型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模式

2.3 “山区+森林康养主导”型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模式

充分利用山区天然优美的环境和自然山水生态优势资源,立足自然山水生态优势资源,保护和修复生态,开发利用资源,奠定森林康养的基调,构建农业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并进的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大格局。构筑农林文旅康产业园融合基地,以多样化自然风景旅游区、原生态田园产业融合综合体、国际太极农林文旅康特色产业融合小镇、聚寿山“五福聚寿怡养天堂”品牌形象、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带和综合型多功能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基地为内容,延伸拓展“康养产品销售+农业原生态风景观光+文化康养+林下康养+度假休闲+康体运动”等多功能性。布局在泽州县李寨乡、犁川镇、山河镇、晋庙铺镇、大箕镇、柳树口镇等乡镇,如表5所示。

表5 “山区+森林康养主导”型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模式

构筑“平川+现代农业主导”型、“丘陵+文化旅游主导”型和“山区+森林康养主导”型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基础+林业保障+文化底蕴+旅游平台+康养方向”的全方位、多要素融合联动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3 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围绕泽州县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构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利益联结强化机制、政策保障机制和培育延伸拓展机制,推进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的新业态和新功能有序发展。

3.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力军,推动其快速成长,加快实现农林文旅康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的进程[7]。

3.1.1 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围绕“平川+现代农业主导”型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模式,重点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围绕杂粮、果蔬、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发展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其按照有“生产规模+品牌标识+经营场地+配套设施+规范制度”的四有发展目标流转承包土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在此基础之上培育打造加工水平高、品牌影响力大、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作为农林文旅康融合产业融合项目经营主体,为“平川+现代农业主导”型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模式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8]。

3.1.2 培育“文化创意”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围绕“丘陵+文化旅游主导”型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模式,重点培育“文化创意”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围绕泽州本土文化资源,拓展产品价值;文化和农业旅游以及林下康养旅游深度融合,丰富产品和园区内涵,以构建投资融资、景区管理、产品研发等目标,培育多元化和国际化文创型龙头集团和企业以及“文化主题型”农家乐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丘陵+文化旅游主导”型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模式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9]。

3.1.3 培育“旅游康养服务”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围绕“山区+森林康养主导”型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模式,重点培育“旅游康养服务”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森林康养资源,发展森林康养新兴产业,培育“旅游康养服务”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泽州山区原生态资源和天然空气质量开展生态环境开发工程项目,发展山区农业生态旅游和山区文化禅修等功能,培育集“高质量康养服务+高标准旅游管理+规范化生产运营+品牌化文化影响”为一体的康养旅游服务型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为打造集“文化康养+休闲养性+康体健身+林下修养+度假旅游+保健康养”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山区+森林康养主导”型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模式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10]。

3.2 利益联结强化机制

有效、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对于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经营主体发展和实际经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立足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提升融合主体发展能力[11]。

3.2.1 构建“创新发展种养农业、保底+二次分红收益”利益联结机制 围绕“平川+现代农业主导”型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模式,构筑“创新发展种养农业”、“保底+二次分红收益”强化利益联结机制[12]。围绕主题型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示范园,促使龙头企业牵头与农民、家庭农场、大型种植农户等签订种养合同,提供合理的劳动收益,形成稳定的劳资关系。建立担保制度和风险基金,使合同期限长远,提升合作的长远性和稳健性。加强农民与项目经营主体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为“平川+现代农业主导”型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模式输送稳定长久的农业生产人员[13]。

3.2.2 构建“产业联合体”利益联结机制 围绕“丘陵+文化旅游主导”型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模式,构筑“产业联合体”来强化利益联结机制[14]。围绕农林文旅康产业园、游览区等,引导民宿、农家乐等文化旅游新型经营主体与当地农户共同联合经营管理,建立“产业联合体”利益联结机制。促使双方处于平等地位,根据营业收入和股份分配利润,形成“农民持股+保证收入+以股票为基础红利”的运行机制,减少企业“侵犯”农民利益的发生,并且提高农民的市场交易地位和热情,最终促进“丘陵+文化旅游主导”型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3.2.3 构建“股份合作制”利益联结机制 围绕“山区+森林康养主导”型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模式,构筑“股份合作制”来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围绕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示范体验区、特色小镇等,依托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通过土地流转来实现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主体之间多种形式的联结[15]。引导和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直接入股参与经营的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项目的实施企业;引导农户在项目区内自主经营、内股外租以及“自主经营+内股外租”等,推动农户与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项目主体的联结,让农户能够真实的获取利益,享受融合成果,促进“山区+森林康养主导”型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模式的可持续发展[16]。

3.3 政策保障加强机制

高效的政策环境能够为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保驾护航,极大推动其发展进程。加强融合发展政策保障,助力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17]。

3.3.1 “生产建设”类扶持政策 围绕“平川+现代农业主导”型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模式,加强“生产建设”类扶持政策的宣传和解读,通过报纸、广播、政府网站、手机应用等多种渠道,对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策进行广泛的宣传,促进农民对于各类指导、优惠政策的接收和理解,使其主动参与北部平川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主题式产业融合园的建设,积极进行农业生产,并从中获得收益[18]。同时加强基层政府对农村产业融合体扶持政策落实,保证政策的公平公正,维护农民利益,激发农民参与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的积极性和稳定性[19]。

3.3.2 “引进和补贴”类扶持政策

(1)引进类扶持政策

围绕“丘陵+文化旅游主导”型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模式,制定“引进”类扶持政策,采用税收返还奖励,土地优惠等方式加大政策推动力度,引进并支持企业立足泽州特色,深度挖掘泽州农林文旅康产业资源,支持企业推进创意策划,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创作生产和优化组合,提升产业融合附加值[20]。

(2)补贴类扶持政策

围绕“丘陵+文化旅游主导”型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模式,制定“补贴”类扶持政策,采取相关措施。通过开办费补贴来鼓励市场主体发展文娱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与原创艺术作品的发展,打造产业链集成开发的农林文旅康融合产业,创建具有泽州特点的融合型品牌[21]。

3.3.3 “土地和设施”类扶持政策

(1)土地类扶持政策

围绕“山区+森林康养主导”型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模式,加强“土地”类扶持政策,多渠道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土地供给。充分利用农地“三权分置”政策,用好农地经营权。充分利用四荒地、废弃的建设用地、闲置的农村土地等一些资源,从而确保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一体化建设用地供应。

(2)设施类扶持政策

围绕“山区+森林康养主导”型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模式,加强“设施”类扶持政策,加强对东南山区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基地发展的支持。改善山区交通、水、电、网络等落后基础设施,为农业与运输业、电子商务等搭建融合发展的桥梁。同时要加强医疗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与文化旅游、森林康养产业的融合提供可行的基础条件[22]。

3.4 培育延伸拓展机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特征是延伸产业形态和拓展功能作用,同时也呈现出创新特征和突出亮点,最终在引导新的消费需求、产业转型升级、拓宽农民增收途径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23]。

3.4.1 “园区型”延伸拓展机制 围绕“平川+现代农业主导”型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模式,构筑“园区型”延伸拓展机制。围绕现有的“农产品销售+休闲农业+食品农业”产业形态向“电商农业园+会议农业园+生物农业园”方向延伸业态,形成“园区型”延伸机制;并将园区现有的“休闲采摘+农业加工增值+科普教育+田园康养”功能向“垂钓+生态保护+会议论坛+科技研发”方向拓展。

3.4.2 “项目型”延伸拓展机制 围绕“丘陵+文化旅游主导”型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模式,构筑“项目型”延伸拓展机制。围绕现有的“文化产品销售+体验农业+农家乐+休闲农业”产业形态向“创意农业项目+构思农业项目”方向延伸业态,形成“项目型”延伸机制;并将项目现有的“休闲旅游+文化保护+科学普能+观光实践”功能向“农业加工增值、生态保护、食品康养”方向拓展[24]。

3.4.3 “基地型”延伸拓展机制 围绕“山区+森林康养主导”型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模式,构筑“基地型”延伸拓展机制。围绕现有的“康养农业+景观农业+休闲农业”产业形态向“养老+养身+养性+养心+养成+养神”融合型服务基地方向延伸业态,形成“基地型”延伸机制;并将基地现有的“休闲度假+森林康养+传承文化+生态修复+自然观光”功能向“医疗康复+健身避暑+中医保健+六养”方向拓展[25]。

4 总结与展望

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以产业融合为依托,赋能区域内农业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是新的发展趋势。在县域层面以区位条件为根本,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以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为方向,催生农业产业新业态和新功能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一项繁琐和艰巨的任务,既需要根据区位优势构建相适应的发展模式,也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政策扶持等机制作为支撑和保障。以此为基础在县域层面打造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新格局,进而推动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和新功能全方位发展,以期能够作为经验借鉴,在更高层面整体推动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农林康养机制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韩国康养胜地——平昌阿尔卑西亚
山水禅心 康养五莲
《杂草学报》中国农林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林技术人员职业培训策略研究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保护数据安全
海峡两岸首届森林康养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