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格斯牛的引进、研究利用及其产业发展现状

2022-07-09 01:50赵晓川王金柱孟详人许珊珊
黑龙江动物繁殖 2022年1期
关键词:安格斯犊牛母牛

赵晓川,刘 利,卜 也,王金柱,孟详人,许珊珊,孙 芳*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畜牧研究所,哈尔滨 150086;2.谷实生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 150078)

安格斯牛原产自苏格兰的阿伯丁安格斯(Aberdeenshire and Angus)地区。在苏格兰,人们认为最早使用贝克韦尔(Bakewell’s)育种方案培育阿伯丁·安格斯牛的是1808年的休·沃森(Hugh Watson)和1829年的威廉·麦库姆比(William Mccombiin)[1]。安格斯牛毛皮通体为黑色或土红色,没有角,有些下腹部是白色或浅色,体型紧凑低矮,肉质优良,屠宰率高,公牛体重可达1 t,屠宰率可达60%~70%;成年红安格斯牛体重相对较轻,仅能达到成年黑安格斯牛的80%~90%[2]。

1 安格斯牛的引进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安格斯种牛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直未引起足够重视[3]。目前根据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2021年在哈尔滨国际肉牛产业峰会报告上的初步统计,我国活体引进安格斯牛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东北、陕西、山东、山西、广西、宁夏和贵州等省份,2013年以来引进的数量超过10万头,三代系谱齐全的育种核心群数量在2万头左右。

黑龙江省自2016年开始陆续引进安格斯牛群体,引进数量据不完全统计近3万头,其中以繁育母牛为主。黑龙江省规模化引进安格斯牛地区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如黑河市孙吴县自2017年初陆续引进约5 000头安格斯繁育母牛;西部地区的冰城牧业2016年引进3 000头安格斯繁育母牛,后饲养于齐齐哈尔、大庆、绥化地区;东部地区的同江同创安格斯生态肉牛全产业集群项目于2021年6月份作为黑龙江省百大项目之一的全产业链集群项目开工,在东宁、密山地区有一定分布;哈尔滨周边主要分布在方正、依兰地区。

2 安格斯牛的研究与利用

进入21世纪,我国学者围绕着安格斯牛的品种特性及生产性能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包括安格斯牛种质资源的挖掘、杂交利用、营养调控,疾病防控、繁殖技术应用等。

2.1 种质资源的挖掘

马正旭等[4]通过研究发现,黑安格斯牛肉质调控基因(PPARD)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西门塔尔牛(P<0.01)。陈俐静等[5]研究发现,新疆褐牛背最长肌组织中脂肪酸合成酶(FAS)蛋白表达量极显著低于安格斯牛(P<0.01),激素敏感酯酶(HSL)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安格斯牛(P<0.05)[2-3],两个品种间脂代谢相关基因产物FAS和HSL蛋白差异可能与安格斯肉牛背膘厚度的差异有关。张娟等[6]、王圆圆[7]通过对安格斯牛基因组织表达规律研究,为肉牛的品种选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赵伟明等[8]、韩信嵘等[9]通过对中国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的背膘组织测序获得大量差异表达基因,为后续对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筛选奠定了基础。周子航等[10]通过研究黑安格斯牛CEBPA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为我国肉牛分子育种提供了参考。黄育雯[11]通过对安格斯牛下丘脑和垂体转录组学的分析及与繁殖性状的相关验证,为生产中安格斯牛的饲养管理、繁殖性能候选基因及遗传育种改良的筛选提供了理论基础。

2.2 杂交与选育利用

在杂交利用方面,卜也等[12]从肉牛品种杂交利用的角度,针对采用安格斯牛、比利时蓝牛、荷斯坦牛品种选育无角蓝白花种群,设计了品种选育方案。翟志勇等[13]与黄春华等[14]、蒋超祥等[15]分别利用安格斯牛与荷斯坦奶牛、蒙古牛开展杂交效果的研究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试验结果。胡忠昌等[16]通过比较中国西门塔尔犊牛和安格斯犊牛初生重及体尺性状,为我国肉牛选育及饲养模式探索提供了基础参数。在利用安格斯牛与黄牛进行杂交改良方面,我国在引进安格斯牛的青海、宁夏、湖北等地区都开展了相关的杂交利用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2.3 营养调控

营养调控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的营养素供给水平和饲养模式对安格斯牛体重、体尺、血液生化指标、繁殖性能的影响上,如王秉龙等[17-18]、岳彩娟等[19]、封元[20]进行了不同日粮营养水平对安格斯牛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采用较高营养水平的试验组提高了公牛育肥时期的日增重和育肥效益,母牛繁殖性能也提高了,对犊牛生长发育也有促进作用。在北方枯草期,以2.0 kg精料添加量对安格斯母牛繁殖性能的提升效果最好。通过综合分析安格斯母牛体重变化、繁殖、犊牛生长发育数据,确定不同生产阶段日粮适宜的营养水平,为规模化母牛养殖场科学饲养管理提供了技术指导。侯鹏霞等[21]、丁普济[22]、张旭华等[23]对安格斯犊牛不同饲喂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犊牛35日龄后应限制哺乳次数,以进一步提高犊牛饲料利用率和缩短母牛产后发情时间;犊牛不应与母牛分离饲养。在饲喂不同饲草对安格斯生长性能和瘤胃微生物影响方面,谢建林等[24]报道,饲喂复合菌发酵稻草能提高安格斯牛生长性能、改善瘤胃发酵环境及增加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同时影响门和属水平的菌群结构。岳彩娟等[25]发现,马铃薯秧与全株玉米青贮混贮饲喂添加比例应<20%。陈丽娟等[26]报道,采用不同比例苜蓿和构树作为底物进行瘤胃液体外发酵对瘤胃微生物具有调控作用。陈宁等[27]、李奎等[28]、李红光[29]、刘欢欢等[30]、曹梦等[31]分别在安格斯牛日粮中添加不同功能类型的营养调控产品,结果都有较好的促进安格斯肉牛生产性能的作用,可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2.4 疾病防控

王建梅等[32]研究了在舍饲条件下犊牛成活率不高的原因,找到解决措施并制订了犊牛护理饲喂的操作流程,为提高安格斯犊牛成活率指明了方向。王莉梅等[33]研究了我国典型的公路运输对安格斯肉牛血液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2 h公路运输可诱发安格斯牛的应激反应,致使体重降低、机体代谢水平升高,免疫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谷瑞娟等[34]、李欣宇等[35]对安格斯牛呼吸道疾病、牛病毒性腹泻和布鲁氏菌病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牛场扩群时需进行全群免疫,筛选并淘汰感染牛;最好坚持自繁自养,慎重从场外引进牛只。

2.5 繁殖技术应用

张晓红等[36]、陈如龙等[37]、张顺利等[38]将同期发情技术应用于安格斯牛繁殖,结果使母牛妊娠率达到38%~37%,达到预期标准,节约了饲养成本。王海滨[39]应用直肠检查、B超结合激素测定及病理组织学等手段对卵巢疾病性不孕安格斯牛作出综合诊断,采用优化激素方案和中药理囊散、促孕散分别对其进行治疗,并对比了治疗效果,为今后科研和生产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郝海生等[40]使用低剂量卵泡刺激素(FSH)对较早月龄黑安格斯牛进行超排,同时选择受精力高的性控分离精液进行体内性控胚胎生产。张妮娜等[41]观测了15~18月龄西门塔尔母牛、安格斯母牛和秦川母牛的子宫、卵巢与卵泡发育状况,结合母牛的发情监测,进行生殖道等级评定(RTS),结果表明,利用RTS等级评定容易判断育成母牛的繁殖力,同时建议将RTS在3级及以上的育成母牛用于配种,2级及以下的母牛及时处理或淘汰,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 我国安格斯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谷月[42]指出,近几年我国安格斯肉牛产业高速发展,安格斯母牛单体存栏规模超过1万头的牛场近20家,未来3年可能每年会有2~4家万头安格斯牛场出现。但目前安格斯牛场的发展方向和定位不够明确。当前我国安格斯牛引进的规模和数量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势头,但是缺少保种和育种思想指引,很可能再次陷入“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循环中。李俊雅等[43]总结我国肉牛育种中出现的问题时就明确指出,遗传改良的基础工作薄弱,对肉牛种业的认识不足,片面追求感官性状,把重要经济性状放在产业次要位置;联合育种进展缓慢,盲目杂交,不仅没有起到提高生产性能的作用,反而造成种群遗传背景混乱,生产性能停滞不前。这个推断也适用于安格斯肉牛育种改良。

4 黑龙江省安格斯牛研究利用状况

4.1 研究状况

赵晓川等[44-45]发现,黑安格斯母牛能够很好地适应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地区的饲料饲养条件;并对孙吴县安格斯繁育母牛规模化引进和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产业发展所需资金引进模式,并辅以政策扶持与监管,确保资金的利用效率;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为产业发增加核心竞争力,通过持续的培训和政策引导,不断提高生产研究员单位的组织化水平,稳步推进产业发展[5]。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孙芳指出,为提高安格斯肉牛生产性能,三元杂交组合(安格期×利木赞×本地黄牛)无论在生长发育及肉牛性能方面,都比二元杂交效果有明显提高。

4.2 生产利用

安格斯牛作为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主要品种之一,在黑龙江省肉牛产业集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高原等[46]研究发现,中国肉牛产业集聚程度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及吉林省肉牛产业集聚的专业化程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黑龙江省引进安格斯繁育母牛的养殖单位,大多通过出售安格斯犊牛或育成牛获得经济收入,与省内其他肉牛品种繁育母牛养殖的获利模式一致,一般每头繁育母牛经过16~18个月的饲养周期,出售6月龄200~250 kg犊牛,可获纯利4 500~5 500元。由于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设施设备和人力资源储备等基础条件较为薄弱,不具备抵抗风险的能力。因此,目前黑龙江省还没有以安格斯牛品种、安格斯牛肉品牌形成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7];安格斯牛品种的经济性状优势还没有在“一产”的养殖和“三产”的牛肉消费终端充分地展示出来,这与黑龙江省目前养殖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优势和金融资本不足、消费人口规模小的劣势,以及产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相关。未来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应在从事“一产”的规模化养殖生产单位进行基础设施、设备升级,加大项目资金扶持,促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的形成;另一方面在牛肉加工的“二产”单位,加强以安格斯牛品种作为品牌特点进行推广[8],最终在消费终端的“三产”实现安格斯牛经济效益最大化,实现全产业链价值的提升,促进安格斯肉牛产业的发展。

5 结语

安格斯牛的经济性状经过养殖生产者和牛肉消费市场的验证已经被充分认可和接受,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大面积推广和引用。近年来引入我国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相关的科研和生产利用正在稳步推进,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稳步发展,消费优质牛肉产品的需求也将随之提高,安格斯牛研究和利用的前景将十分广阔。

猜你喜欢
安格斯犊牛母牛
犊牛腹泻病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怎么给初生犊牛补充营养
犊牛肺炎巧防治
酋长的答谢礼
犊牛传染性腹泻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肉牛繁育改良技术要点
母牛难产的原因及其对策
一头牛所见到的明亮
安格斯和鸭子
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