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究

2022-07-10 13:44商仪
文教资料 2022年8期
关键词:社会价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

商仪

摘 要:高等学校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必须大力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将课程思政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深度融合,是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深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就业观,引导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 职业生涯规划 人才培养 社会价值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政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重要问题,要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如今,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长,就业形式日益严峻,以思政教育为引导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择业观与就业观,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上创造社会价值,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优秀主力军有着重大意义。[1]本文以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课题,探索课程思政深入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必要性和教育实践的可行性。

一、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一)推动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已在世界各国达成共识。一项由北森测评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等联合推出的《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表明:“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一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33%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第一份工作仅仅是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2]此项调查表明中国大学生普遍存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规划行动滞后、规划能力欠缺等问题。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摇篮,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充分利用课程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搞清楚“我能干什么”“我该干什么”等重要问题,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有理想信念、有学识才干的高素质人才。

(二)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政资源是“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

课程思政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规律的深刻认识与把握,旨在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将立德树人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从全员育人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程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3] 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的形势下,用人单位不仅注重专业能力,更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发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思政元素,守好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的“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是“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必然要求。[4]

(三)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校的任务目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中规定了职业生涯规划课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上的教学目标。其中,态度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5]这一目标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求。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是丰富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认知、导向、激励和凝聚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6]在指导大学生进行性格分析、寻找职业方向的同时,也是指导大学生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认清自身价值与社会需要的过程;在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追寻职业目标的同时也是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契機。此外,不同于理论类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有很强的互动性、社会性和实践性。老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活动、课堂模拟等授课形式大大加深与学生的交流,让思政教育以更加灵活、主动的方式融入课堂、感染学生。

二、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现状

在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大多数高校都已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纳入公共必修课程,并根据不同年级设置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但是,该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师生重视度不够,教学效果不佳

从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老师和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教师而言:其自身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够深刻,只能被动参与到教学改革中,对教学主动研究投入较少;教学以理论输出为主,课程缺乏亲和力、实践性和针对性。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普遍将职业生涯规划课归为“水课”,认识不到该课程对他们未来择业、就业的指导意义,因此上课积极性不高,听课效果较差。很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主要由网课构成,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与交流,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得不到有效检验与指导。

(二)侧重工具教学,忽视价值导向

教师的教学多以方法论为主,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进行,侧重于相关概念解读和教授求职技巧等工具性知识,忽视了该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择业观、就业观的重要意义以及与社会存在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是,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涉及的生涯发展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相关理论大都源自西方,缺乏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引领。[7]鉴于中西方社会体制、价值观体系的差异,教师在课程编排时务必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进行教学,否则将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而在教师将思政元素与课堂融合的尝试过程中普遍存在牵强、生硬等问题,思政教育没有摆脱传统的灌输模式,价值引领达不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三)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师资队伍专业度不高

学校尚未形成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缺乏研究课程思政的专家组和教研平台,教师需要凭借自己的思政素养和对课程思政的思考在教学中做独立尝试,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教师较少,专业度不高,大多兼职任课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背景。教学班级人数多、专业跨度大,现有的课程评价体系无法对大学生的生涯规划现状和问题进行追踪分析,不利于职业生涯规划长期持续进行,更不利于思想教育的植入与价值观念的养成。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可挖掘的思政元素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彻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各个环节,引导大学生培养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把个人的职业发展同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相结合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推动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其中,大量的思政元素可供教学者挖掘、研究、实践。

(一)德育为先,从职业道德拓展社会道德的维度

百育德为先,德乃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所包含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就是社会道德的一种,在职业中需遵循道德规范既是个人素养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职业道德所要求的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承担责任、追求卓越等要素也是一个社会人健康成长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品质。教学中应当以点带面,以职业道德为切入点,从思政角度出发,延伸到社会道德的层面,更深刻、更多维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二)信念引航,用职业规划播下生涯发展的种子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大部分高中生把考大学视为学习的唯一动力,在进入大学后即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和上进的动力。大学期间若未能认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毕业之后便会陷入迷茫,不知何去何从。因此,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尤为重要。职业生涯规划鼓励青年人脚踏实地,实现伟大抱负,首先要帮助大学生寻找正确的职业目标,引导大学生认识中国国情和国际形势,鼓励大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树立有利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人生理想,在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追求社会价值的实现。

(三)榜样引领,以职业精神催生民族精神的花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地位的快速提升、综合国力的稳步增長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农业、工业、信息技术等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时代楷模。高校应围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主旋律,抓牢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课程优势,以“学榜样、寻榜样、树榜样”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不惧挑战的职业精神。[8]这些宝贵的精神品质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不断进步、走向繁荣的精神支柱和智慧源泉。以职业精神教育涵养民族精神,激发青年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绽放青春的绚丽之花。

四、课程思政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提高课程重视度

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传授求职知识、技能与培养内在德性、素养相结合,不断优化完善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学校要强化任课教师的思政理念,提高任课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主动融入思政元素的意识,夯实教师的德育能力;成立“专业老师+辅导员”的课程设计小组,发挥两者的优势,促进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搭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科研平台,激励更多教师加入深化课程思政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相融合的队伍中来。

(二)深挖思政元素,深化思政融合度

要发挥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政功能,不是简单地在课堂教学中“塞进”放之四海皆可的空洞话语,而是要立足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寻找思政“链接元”,强化课程融合,深化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是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融入大学生生涯规划的重要教育阵地,应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紧紧围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一大批优秀的民族企业、劳模,杰出校友等为案例进行教学设计,多维度有机融入思政教育理念。

(三)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思政影响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90后”“0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传统的思政教育主渠道已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9] 因此,结合当代年轻人接收信息的习惯和偏好、创新教学模式,是增强课程思政影响力的关键点。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课堂中,积极探索“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情景式”“沉浸式”等实践性强的教学模式,如通过简历大赛、模拟面试、企业实地参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名家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思想的交流和价值观的碰撞,从而扩大课程思政的影响力。

(四)壮大师资队伍,优化教学专业度

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和思政融合的效果,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要增加专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引进,同时要为兼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辅导员提供专业培训,完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任课教师的梯队建设。辅导员具有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专业知识和较成熟的教学能力才能更加准确地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针对性地、高效地推进课程思政。而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联合备课则能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此外,学校还可组建跨专业教学设计团队,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师、思政理论课教师、优秀校友顾问及相关教师组成课程思政的多维教研梯队,强强联合、协同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课程思政目标。

(五)善用网络媒体,构建长效性机制

自媒体时代,线上教学已经成为思政教育的新阵地,也因创新新颖、实时高效、内容丰富等优势为青年学子所喜闻乐见。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应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与生涯规划、创业求职相关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线上交流群等平台,拓宽思政教育的融入渠道、呈现载体和宣传窗口,保持与学生的动态交流,搭建学生和企业单位的沟通桥梁,为学生就业成才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通过线上宣传和线下教学相结合,形成长效育人机制,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五、结语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必要途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影响青年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获得感、幸福感的关键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一环。因此,高校要加大课程思政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深度融合的力度,探索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的途径,帮助大学生在提高综合素养和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认知自我,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9]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调查报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8):18-20,41.

[3] 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1-14.

[4] 贺武华,张云霞,杨小芳.“课程思政”育人方式转变应处理好三对关系[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6):60-64.

[5] 朱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解读与思考[J].职业,2009(21):33-35.

[6] 宁曼荣.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J].湖南社会科学,2006(6):173-175.

[7] 陈建甫,张婧.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析[J].决策探索,2020(6):62-63.

[8] 刘巧元.“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16):235.

猜你喜欢
社会价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产品设计创新的社会价值最大化探讨
创新管理,完成鞍钢自主集成的冷轧2130工程生产线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