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MRI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2-07-12 03:19廖智清
医疗装备 2022年12期
关键词:股骨头准确度皮质

廖智清

三明市第二医院 (福建永安 366000)

股骨头坏死是骨科常见的骨关节疾病,主要诱发原因包括骨细胞坏死及股骨头供血不足等。外伤、激素及长期饮酒等均可导致股骨头坏死。在发病早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髋部不适、跛行及活动受限等,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随之加重,炎性反应日益严重,可导致机体出现功能障碍,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质量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1-2]。因此,及早确诊病情并为早期患者提供对症支持治疗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及促进患者预后及生命质量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影像学技术为临床常用的股骨头坏死诊断方法。本研究旨在对比CT和MRI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12月在我院接受诊疗的57例疑似股骨头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例,女26例;年龄35~79岁,平均(54.35±3.27)岁。本研究方案已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纳入标准:临床症状表现为跛行、疼痛及肢体功能障碍等;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临床资料或者影像学资料欠完整者;无法正常沟通或者交流者;有CT或MRI检查禁忌证者。

1.2 方法

(1)CT检查:应用64排螺旋CT扫描仪(美国GE公司,型号 Optima670)为患者实施扫描,在检查时协助患者取仰卧位,设置管电流220 mAs、管电压120 kV、层距3 mm、层厚3 mm,自髓臼上缘进行扫描直至股骨头下缘小转子部位,对病灶部位实施加层或者薄层扫描。(2)MRI检查:应用超导MRI机(株式会社日立医疗器械,型号 APERTO )进行扫描,在检查时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取体位圈,设置层间距2 mm、层厚3~5 mm,对病灶部位实施冠状位及横断面扫描,采用自旋回波序列T1WI、T2短时反转恢复脂肪抑制序列及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WI。

1.3 评价指标

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及分期检测准确度。(1)CT诊断标准:0期,未检出异常;Ⅰ期,检出骨质疏松等异常,但无变形现象;Ⅱ期,股骨头骨小梁部位存在骨质增粗及硬化等异常表现;Ⅲ期,股骨头存在塌陷、变形、骨皮质断裂等异常,骨质硬化且表现为新月征;Ⅳ期,股骨头有明显变形表现且存在骨质硬化、骨质增生等异常表现,关节间隙明显变窄。(2)MRI诊断标准:0期,无异常;Ⅰ期,T1WI可见低信号,未检出股骨头变形等异常;Ⅱ期,T1WI可见股骨头前上位置边缘有斑片状;Ⅲ期,T1WI可见低信号且呈带状,存在股骨头骨皮质塌陷以及股骨头变形等异常,T2WI可检出中高信号,关节腔结构无异常;Ⅳ期,可见关节破坏及关节间隙变窄等异常,存在退行性骨关节病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和MRI检查结果

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共43例患者确诊为股骨头坏死。MRI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37%(38/43)、78.57%(11/14)、85.96%(49/57)、92.68%(38/41)、68.75%(11/16),均高于CT的58.14%(25/43)、57.14%(8/14)、57.89%(33/57)、80.65%(25/31)、30.7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CT检查结果(例)

表2 MRI检查结果(例)

2.2 CT和MRI的分期检出情况

手术病理结果显示,Ⅰ期患者9例、Ⅱ期11例、Ⅲ期12例、Ⅳ期11例。两种检查的Ⅰ期、Ⅲ期及Ⅳ期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的Ⅱ期检出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CT和MRI的分期检出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股骨坏死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多于大腿近侧及髋关节等部位发病,疼痛可向膝盖部位放射,且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导致股骨头结构出现异常,如变形、塌陷等,造成关节功能发生异常,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干扰[3]。导致股骨头坏死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风湿病、烧伤、血液疾病等病症,病原首先对周围关节面组织的血液供应造成破坏,进而导致股骨头坏死。在早期阶段对股骨头坏死采取有效的诊断对于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早期诊断治疗可保留股骨头,缓解病情的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近年来,影像学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CT及MRI在股骨头坏死等疾病的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CT检查能够获得准确的骨松质与骨皮质层次关系,清晰显示关节面是否发生断裂及皮质下是否存在骨折等异常,有助于多层次、连续、清晰地显示股骨头内部情况[4]。通过薄层扫描方式能够直观体现患者骨皮质下区的变化情况和骨纹理皮质。MRI检查有助于临床对股骨头坏死灶进行早期检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层面病变组织代谢水平,有助于临床准确判断肿瘤以及骨内炎症等病变范围,便于临床诊断骨组织多种病变。当前,由于影像学技术不断进步,MRI技术信噪比及分辨力不断获得提高,图像质量也愈加清晰,对临床早期诊断股骨头坏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疾病分期准确度显著提升[5-6]。MRI技术对股骨头坏死进行诊断的效果确切,具有明显的优势。MRI技术具备全方位立体成像的功能,能够有效提高病变或者坏死部位的解剖学分辨力,进而能够清晰、全面地显示病变位置的具体情况;;通过MRI技术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时发现病灶的具体位置,保证诊断的准确度和全面性,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措施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此外,与传统CT诊断方法比较,MRI技术的拍摄范围更小,能有效降低对患者的辐射损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患者的接受度更高;通过MRI技术对患者股骨头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还能够将关节积液情况准确体现出来,为临床医师诊治疾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研究显示,MRI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的Ⅱ期检出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表明,MRI检出率更高。其原因为,股骨头坏死在发病早期缺乏明显的临床表现,CT检查无法检出明显异常,MRI检测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较高,能够使疾病检出率得到显著提高,在使用MRI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分辨力和信噪比,能够利用多个序列强化扫描效果,进而有效体现患者病灶的实际情况;另外,通过MRI对患者进行诊断对于针对性选层和轴位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关节积液进行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诊断价值较高;且MRI检查具有辐射低及安全性高等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与CT检查相比,MRI检查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明显更高,能够显著提高疾病检出率及分期准确度,可为临床判断疾病进展及各级特征提供重要参考,对于临床进行疾病治疗及判断患者预后情况提供重要依据,能够作为股骨头坏死诊断的重要指标。

猜你喜欢
股骨头准确度皮质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潜在失调基因的鉴定
影响重力式自动装料衡器准确度的因素分析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应用MRI、CT诊断的价值差异研究
皮质褶皱
迎秋
暗香浮动
佳节
股骨头坏死可不手术治疗吗
论提高装备故障预测准确度的方法途径
Word中“邮件合并”功能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