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

2022-07-12 03:19朱秀琴
医疗装备 2022年12期
关键词:臂丛优良率疼痛感

朱秀琴

瑞金市中医院麻醉科 (江西瑞金 342500)

手术前的麻醉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疼痛,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不同的麻醉方式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且会对术后恢复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对患者实施良好的麻醉利于患者预后[1]。以往因缺少经验与条件,麻醉医师通过体表解剖定位后,选择盲穿刺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难以保证良好的麻醉效果[2]。目前,麻醉师多在超声引导下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3]。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瑞金市中医院接受上肢手术治疗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15~89岁,平均(51.5±4.9)岁。试验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15~90岁,平均(51.9±5.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均在医院接受上肢手术治疗;家属对于研究使用的麻醉方式表示同意。排除标准:存在较为严重的麻醉禁忌证;存在肝、肾功能不全情况。

1.2 方法

麻醉前准备:辅助患者取仰卧位,使双臂贴于躯干,头部偏向一侧,充分暴露颈部肌肉;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并实施心电监护,严密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等体征;麻醉前30 min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83219,规格 4 μg/ml),首先以1 μg/kg的速率缓慢滴注10 min,随后以0.2~0.7 μg/(kg·h)维持。

对照组采用盲穿刺方式,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嘱患者抬头,使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充分暴露,常规消毒铺巾;之后医师凭借自身经验于患者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肩胛舌骨肌构成的三角形靠近底边处进行穿刺;若是肥胖或肌肉欠发达导致肩胛舌骨肌触摸不清的患者,于锁骨上2 cm 处的肌间沟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成人常规注射15~30 ml 0.3%~0.5%的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178,规格 10 ml︰100 mg),若未能够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则再推注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4171,规格 1 ml︰50 μg)5~10 μg。

试验组在超声引导下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选择美国西门子医疗系统公司生产的GE Venue40彩色超声诊断仪,将探头放置于患者锁骨上缘2 cm处,观察肌间沟周围血管情况,之后扫描胸锁乳突肌外侧缘肌间沟的区域,体表定位臂丛神经位置,确定2个以上定位点后,确定进针位置;将穿刺针的针尖略偏向颈中线方向,将颈部的斜角肌作为入口通道,将穿刺针刺入臂丛神经中干的背侧及臂丛神经下干的腹侧,若回抽无血,则注射15~30 ml 0.3%~0.5%的盐酸罗哌卡因,分次注射。

1.3 评价指标

(1)评估两组麻醉优良率:优,无疼痛感;良,存在轻微疼痛感,但可耐受;中,存在显著疼痛感,需使用适量的镇静药;差,存在剧烈的疼痛感,需实施全身麻醉;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2)记录两组麻醉操作时间与麻醉起效时间。(3)统计两组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穿刺失败、霍纳综合征、局部麻醉药物中毒、膈神经阻滞、一过性神经异感、用药量更多等。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优良率比较

试验组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麻醉优良率比较

2.2 两组麻醉操作时间与麻醉起效时间比较

试验组的麻醉操作时间与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麻醉操作时间与麻醉起效时间比较

2.3 两组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手术对于诸多疾病的治疗均具有良好的效果,然而手术是一种侵入性操作,会导致患者产生疼痛,对于承受能力较弱的患者而言,不仅会对其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也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4]。因此,为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进行良好的麻醉十分必要。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通过临床实践可知,该种麻醉方式的操作过程较为简便,仅需将药物注射至筋膜腔隙中,便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5];然而为获得准确的穿刺效果,需对穿刺部位进行准确定位。以往临床中仅能够使用常规的盲穿刺,通过实践显示,此种方式未依靠任何的辅助设备,会出现穿刺部位不准确的情况,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诸多的并发症,同时也会增加误入血管的风险,从而不利于患者的健康[6]。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超声引导定位的方式,不仅能够对穿刺过程进行清晰显示,还能够通过被定位的神经束对麻醉药扩散情况进行判断,因而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麻醉效果[7]。此外,该方法避免了对患者进行反复穿刺,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减轻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加强对患者的保护[8]。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麻醉操作时间与麻醉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超声引导下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不仅能够有效地缩短麻醉操作时间与麻醉起效时间,而且能够降低麻醉并发症发生率,可作为首选的引导方式。但临床依然需要加强对该种方式的研究,以便能够获得更佳的麻醉效果,提升患者的舒适度。

猜你喜欢
臂丛优良率疼痛感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臂丛阻滞时的入路选择和注意事项知多少
3D臂丛解剖动画在麻醉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
试论寒烟、李南、荣荣诗歌中的疼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