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静脉泵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2022-07-12 03:19张琳吴文婷
医疗装备 2022年12期
关键词:患肢置换术血流

张琳,吴文婷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福建厦门 361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深静脉中的血液发生异常凝集而形成血栓,阻塞静脉血液回流,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同时也是术后常见并发症[1]。对于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患者年龄大、术后卧床时间长等因素均会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若未予以重视,易导致肺栓塞,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因此,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予以有效的预防干预非常必要。常规护理通过早期康复训练等干预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下肢血流循环,但由于部分患者依从性较差,导致预防效果并不理想。有研究表明,应用足底静脉泵干预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且疗效确切[4]。基于此,本研究探讨足底静脉泵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23~79岁,平均(46.92±8.65)岁。观察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24~78岁,平均(47.12±8.7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要求;患者自愿加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在术后患者麻醉未清醒的状态下,医护人员嘱患者家属协助抬高患者患肢进行拉伸,使患肢处于功能位,便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待患者麻醉清醒后,指导其进行患肢弯曲及踝关节伸直训练,并适当进行内外旋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不超过10 min,6次/d,具体强度可根据患者的疾病状况及舒适程度而定;且于术后第2天加强臀大肌锻炼(患肢无痛部位进行无动作绷紧,绷紧10 s,放松1 s,10次为1组,2~3组/d)与股四头肌肌肉锻炼(健肢可缓慢抬起,当抬到10~20 cm时停止3~5 s,再缓慢放下,重复上述步骤,以20~30次为1组,2~3组/d),同时于术后第2天予以患者口服利伐沙班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0133,规格 10 mg×30片/盒)10 mg,1次/d,用药至术后5周,并于用药期间观察患者血小板变化;术后第4天,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可在床边练习站立,并借助助行器行走。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足底静脉泵(济南联合捷然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型号 AV6000)干预:将充气袋包裹于患者足部,然后将脉冲压设定为合适值,连续进行3 s脉冲,两次之间需间隔20 s,30 min/次,2次/d,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安排疗程;在实行足底静脉泵干预期间,检查脉冲情况,并关注脚套松紧度,若下肢循环不畅则需及时调整,脉冲期间需关注患者的皮肤状态,如是否出现红肿现象,必要时可将患者足部向下倾斜15°,便于静脉灌注,且需关注患者体温,必要时可采取保暖措施。

两组均于干预1周后评价疗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参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5]评估,即采用多普勒超声(BK Medical ApS,2300型)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判断标准:管腔内有实质性回声;静脉血管不能被压瘪;血栓处彩色和脉冲多普勒超声缺乏自主性或激惹性血流。若出现低回声,可依据次要标准评估:静脉管径增宽;静脉壁或瓣膜僵硬;血流缓慢、红细胞聚集;侧肢静脉因血流增多而管径增宽]及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进行调查,满分100分,85分及以上为满意,60~84分为较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护理总满意度=(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3.33%(2/60),低于对照组的15.00%(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4,P=0.038)。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人工关节置换术主要适用于治疗终末期的关节疾患,但由于骨科手术创伤性较大,加之受病情影响患者自身修复与抵抗能力降低,故术后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此外,在人工关节置换术中需予以患者麻醉以及止血带止血,导致下肢股静脉扭结现象多有发生,下肢静脉出现高度淤结状态,继而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风险[7]。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于患者处于制动状态时发生,因此与术后患者长期卧床亦存在密切的联系。该并发症的发生会导致患者抵抗力与免疫功能均下降,术后切口感染风险增加,病情严重时会影响患者肺功能,甚至导致患者死亡[8]。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十分重要。

常规护理通过抬高患肢可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并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性康复训练(如患肢弯曲和踝关节伸直训练、臀大肌锻炼、股四头肌肌肉锻炼等)可促进下肢局部血流循环,加速下肢血流速度,进而改善血液淤滞情况;此外,通过药物抗血小板聚集,亦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但由于患者依从性较低,存在康复锻炼强度不足情况,会影响临床干预效果。足底静脉泵属于机械预防措施,可在短时间内将一定压强的气体充至脚套内,从而快速冲击足底静脉丛,促使足底静脉丛的血液在短时间内回流至心脏,加快下肢血流速度,从而改善下肢血流淤滞情况,达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9];此外,足底静脉泵还可通过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来激活纤溶酶,达到预防血液凝固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足底静脉泵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足底静脉泵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患肢置换术血流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有髋关节手术史的全髋置换术与单纯全髋置换术比较
体外反搏对于狭窄动脉内血流动力学环境影响的高精度计算机仿真研究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Oxford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病变学习曲线早期病例的短期疗效
微血流成像能准确鉴别和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
超微血流成像与CDFI评估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流灌注的对比研究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对比分析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乳腺癌术后护理干预对患肢功能锻炼康复的影响